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学教研室在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7)

数学教研室在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7)

时间:2022-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2年,为开展“教育革命”,准备招收工农兵学员上大学,学校又给基础部充实师资力量。工程数学师资班师生合影附:《上海交通大学纪事》中关于数学教研室的内容1971年2月15日1969年4月至1970年7月我校教育革命处于试点阶段,主要是派出小分队在工厂进行师资改造、办工人大学、编教材、办工人培训班等项工作。全校有300多名教师在多家工厂搞教育革命。

数学教研室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1966~1977)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全部停止。

基础部数学教研室的教师于1969年按“战备疏散”组织去奉贤农村,参加农业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70年,校内进行了“系”改“大队”的体制改革,打破过去系的界限,将原来的9个系,1个基础部改为“造船、船舶机械、船舶电工、电子仪器和特殊材料”等5个大队。基础部数学教研室的教师也根据以往在各系教学的关系,编入各有关的大队参加各项活动。如张克邦等参加一大队(原造船系),范荣良等参加二大队(原机械系),武霞敏、吕华、颜钰芬、沐定夷等参加三大队(原电机系),裘义端等参加四大队(原无线电系)及孙增光、王嘉善、金增锋等参加五大队(原冶金系)的有关教学培训、教材编写,科研、生产项目计算等活动。

1972年,为开展“教育革命”,准备招收工农兵学员上大学,学校又给基础部充实师资力量。数学教研室由来自本校各工科专业的毕业生作为新生力量。这些毕业生经过在本校工厂部分车间参加生产实习劳动锻炼后来到数学教研室。他们中有:景继良、耿秀芬、童品苗、王素芳、许兵、贺才兴、张忆、李锦涛、陈德庆、王维荣、沈兴良等。基础部数学教研室于1974年前后举办了数学师资班,招收来自于当时在基层锻炼的青年学生。经过两年的精心培养,毕业后留下一部分作为青年数学师资。他们中有:王承国、王纪林、范援朝、刘银芳、胡芬兰等。乔卫平留作青年物理师资。还有一部分则分配支援到兄弟院校。此时,也有从华东师大毕业分配来到本校数学教研室的青年教师。他们中有:邵国年、王国祥、郑麒海、冯卫国、钱芝蓁、吴忠英、薛迪熙、方蕴昌、吴紫电等。

上述1970年代充实到数学教研室的这一支青年教师队伍,在老教师的精心培育和指导下,参与建立应用数学系,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在1976~1977年前后,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因此教育学院的数学教师王丽娟,还有数学教师钱尚公、梁捷舒,以及在工业系统任教的数学教师张黛华、徐克绍、崔晓明、张大予、卢蕙茹、李绍贤、刘敢、张其森等也先后一度支援数学教研室的教学任务。

img31

工程数学师资班(751班)师生合影

附:《上海交通大学纪事》中关于数学教研室的内容

1971年2月15日 1969年4月至1970年7月我校教育革命处于试点阶段,主要是派出小分队在工厂进行师资改造、办工人大学、编教材、办工人培训班等项工作。全校有300多名教师在多家工厂搞教育革命。共编写(并经使用)造船、机械、电子、力学数学各类教材几十种(指在试点班和培训班中用)。

1972年2月2日 校发布《关于制定各专业教育计划的几点意见(修改稿)》中的附件:《关于补课计划的几点意见》中提出:“考虑到当前工农兵学员入学时的文化程度还较低,因此普通班在原定2~3学年学制之外,再加上半年补课时间。主要是补文化基础(初等数学、物理、化学等)。补初等数学时数为380学时。

1974年9月3日 《我校1975年承担开办基础课师资培训班任务的打算》:其中工程数学20人。

1976年2月7日 学校请教育局协助解决支援数学教师2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