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导致高等教育“生源危机”的原因

导致高等教育“生源危机”的原因

时间:2022-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的控制效应开始发挥作用,这是导致“生源危机”的重要原因。此时,我国高等教育的公信力遭遇空前危机,公信力的丧失导致高等教育投资者拒绝或中断投资。一是从国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些指标来看,我国不应该如此早地产生“生源危机”。

二、导致高等教育“生源危机”的原因

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参加高考的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直至2009年首次出现下降,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的控制效应开始发挥作用,这是导致“生源危机”的重要原因。由于计划生育的影响,适龄受教育人口不断减少;其次是自1999年以来的大规模扩招,使大学的招生规模翻了好几番。

(一)放弃高考留学国外人数连年持续走高

面对国内教育的模式单一,让所有人都只能按一个方向从一条路上走,较少考虑学生的个性,也无法因材施教的现实,许多家庭条件不错的学生选择了国外求学,而且出国留学年龄呈趋小的趋势、人数呈增加的趋势,国外求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考辍考人数接近100万,其中,因出国留学而选择弃考者近20万,比例达到21%。伴随着高考人数连续三年下降,我国的高中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的人数却是连续三年增长。2002年的中国内地考生只有200多人,如今这一数字已经直逼2万人。面对不少国外以及香港的大学,每年都有不少学生放弃了国内高考,甚至放弃了录取后的报到。

特别是随着政策的逐年放宽,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美元汇率的走低,赴美留学更多地走向平民化、低龄化。

2011年1月19日《中美联合声明》的发布,首次强调为中国学生提供签证便利,进一步促进赴美留学热度。据美国门户开放报告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在美留学生占到了全部留学生的18%,成为在美留学生人数最多的生源国。另一方面,赴美留学的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低龄留学生已经逐渐成为目前留学大潮中的一支主力军。根据抽样调查数据,2010年出国留学的高中及以下学历学生所占比例已达19.75%,这些学生大都未满18周岁,有的甚至是小学生。

近年来,港澳地区的高校在大陆的招生量连年增多,对大陆高校招生也产生了一定冲击。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主要原因

曾经的“进入大学门,就是公家人”和“包分配”,如今已成为了不少中老年人遥远的回忆。“低就业、低薪酬”是导致高考辍考的最主要的因素。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更是面临着冷得不能再冷的冷遇。“低就业、低薪酬”成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陷入窘境的基本事实,应届高中毕业生“通过上大学找个好工作”的梦想惨遭严峻的现实的屠戮。此时,我国高等教育的公信力遭遇空前危机,公信力的丧失导致高等教育投资者拒绝或中断投资。在此背景下,高考辍考也就不足为怪了。与以上几点相比,在功利主义大众教育思想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素的条件下,低就业、低薪酬无疑对高考辍考负有主要责任

(三)社会成才观的转变

高考辍考,社会的成才观也将逐渐从“高考一元论”转变成“多元并存”。高考决定命运的观念淡化后,人们可以更多地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成才之路,而不必“唯高考、大学是从”。

当今时代成才道路千万条,许多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成才观念日渐理性。在他们眼中,读书有没有“用”跟“是否参加高考”是两码事,他们让孩子读书的目的,并非仅仅局限于高考,更多的是为了让孩子接受基本教育,学会一技之长,能够融入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一些学生和家长则开始转变观念,试图在高考之外寻求突破口,一些父母让孩子放弃高考,选择职业教育,如今职业教育的就业状况甚至比一些普通高校好,这使得职教也逐渐成为一些高中毕业生的选择。这种少投入早产出的教育理念,不乏智慧和理性,值得理解和尊重。部分地方甚至出现了大学生“回炉”上技校的现象。一些有条件的家长,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特长,有的选择让孩子出国留学,有的重点培养孩子的创业能力。这些“不唯高考是从”的教育行为,都是素质教育的要义和精髓所在[5],社会的成才观也将逐渐从“高考一元论”转变成“多元并存”。

(四)实行新课改等新规,复读生大量减少

复读生数量萎缩在很大程度上使报考人数减少。历年的高考考生中,复读生占很大比例。据统计,2007年报名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的1010万人中,有289万为往届生,占28.6%(2008年8月5日《中国青年报》)。出于教育公平的考虑,国家政策规定从2008年起,公办普通高中禁止办复读班。政策实施的第二年,效用得以体现,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复读生的数量。另一方面,为鼓励录取新生到高校报到,有效完成招生计划,减少中学教育资源浪费,许多省、市都出台了复读生参加高考不加分、不能参加军事院校和国防生录取等限制,客观上规避了复读生回流。此外,在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背景下,一些考生担心不适应新的高考内容而放弃复读。复读生的减少,显然会造成报考人数的回落。

如何认识生源危机现象?

但是,我们应该深刻地分析所谓“生源危机”存在的不合理性,因为存在的并不是就是合理的。一是从国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些指标来看,我国不应该如此早地产生“生源危机”。从高校毛入学率上看我国在2010年仅为26.5%,而美国为82%,英国为63%;从每10万人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指标来看,我们国家这个比例大概是7%,而很多发达国家超过20%;国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些指标同发达国家相比如此大的差距的时期,都产生了所谓“生源危机”。那么,我们国家要建成人力资源强国将怎么办?再者,在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规划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我们又如何实现这个指标呢?处理不好这些问题,我国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又将遥遥无期了!

从绝对数量上看,中国的高校不算多,生源不算少。美国目前有4000多所高校,平均7万人就拥有一所高校,但中国只有2000多所高校,平均43万人才拥有一所。如此比较,我们的高校数量也不算多。可就读大学的适龄人口中,70%多的不能进入大学就读,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即潜在生源量是很大的。由此看来,所谓“生源危机”是否真正来了?产生“生源危机”肯定还有更为深层的因由,那可能就是“政策与策略”的问题了。现在大部分省、市初中学生遇到了一次“小高考”——“中考”。在初中毕业生经历“中考”之后,有50%左右的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只有50%左右的学生可以进入高中就读。这一“政策与策略”就必然导致毛入学率最多超不过50%,即实现不了“普及化”,因为这50%的高中生中有的辍学、有的弃考、有的出国、有的落榜。例如2011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84万人弃考,这占到当年应届高中毕业生总数的近1/10。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1年出国留学趋势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选择留学的人数有望达到35万人。中国已经连续两年成为美国最大的海外留学生和海外本科生生源地,2011年,美国在华录取的本科生数量超过排在第二和第三的韩国与印度的总和。[6]

高校生源危机说到底不是数量危机而是质量危机。这种危机的主要表现是社会及大众传媒不满意高校目前人才培养质量。温家宝总理向来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对教育现状的基本评价就是“两个不适应”。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35中听课,明确指出了教育工作的“两个不适应”: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高等教育质量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我们不能简单地回答这个问题。绝对质量是上升了,而相对质量确实是下降了,但同时也得承认人才培养特色仍旧没有凸显出来。何谓绝对质量?绝对质量是指根据具体的质量标准与要求将实际人才培养质量作历史性纵向衡量比较的结果。绝对质量的提高是毫无疑问的,这也可以解释我们高等教育的整体进步之事实。高校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支撑了我国连续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何谓相对质量?相对质量是指根据社会日益增长的对高等教育期望与需求作为参照标准将实际人才培养质量作共时性的横向比较的结果。现在高校的相对质量确实不很令人满意。我们需要的是世界一流人才,能够参与国际化的竞争,在全球化视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种期望值是越来越高,一旦人才培养的绝对质量提高的速度不能够超过社会发展的速度,相对质量就可能处于“负值”状态,而世界的发展却是以加速度的方式在演进,我们的高等教育发展也只有顺势而动,否则就会招致不同程度的埋怨。因此,我们一定要提高相对质量,使相对质量处于一种“正值”状态。只有如此,高校才能起到引领社会发展的作用,否则只能滞后于社会。滞后于社会的结果就是只能起到“传承”知识与文化的作用,而不能起到引领或创新知识与文化的作用。我们不但需要“传承”,我们更需要“创新”。因此,媒体“炒作”的这场所谓“生源危机”真正目的就在于倒逼中国高校改革,让短期内凭借国内生源基数大的特点保持“国内一流”的高校警觉起来,深刻地知道目前的办学与育人方式绝非长远之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