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虚拟主持人不可能完全取代真正主持人的原因

虚拟主持人不可能完全取代真正主持人的原因

时间:2022-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有些人眼里,网络虚拟主持人的出现,显然已经对真正的主持人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其中被称为我国第一个电视虚拟主持人的是天津电视台《科技新闻》栏目中与一位女主持人共同主持节目的光头主持人“言东方”。虚拟主持人所有的声情和神采无不按照人所发出的指令行事。因为是机器,虚拟主持人不可能像真正的主持人那样具有强烈的人际性,也不可能与受众发生真正的人

第四节 主持传播的创新化发展

在主持传播进入了一个更加繁荣的发展新阶段之后,我国的主持传播发展出现了许多崭新的特点,如主持人来源日益多元、个性化主持人独领风骚、专业化主持人渐成气候、体制外主持人崭露头角等。其实,在主持传播这些新特点涌现的同时,新时期的主持传播同时也出现了创新化的发展特征,这不仅表现在主持人的来源日益多元上,同时也表现在主持人主持风格的多样化上,个性化主持人独占鳌头实际上正是主持风格多样化的体现。而在主持传播发展的创新化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在主持传播的创新道路上,甚至出现了脱离于主持主体的虚拟主持人。

由于网络媒体为大众传播所带来的革命性变化,网络的出现又被称为人类传播史上继文字印刷和电子传播之后的又一次革命,网络本身亦被称为当今社会第四媒体。的确,网络为传统大众传播媒介所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可谓无所不在,它不仅改变了传播双方的传播方式,而且重新安排了传播结构中传受双方的位置和作用,用《数字化生存》一书作者尼葛洛庞帝的话说:“数字化会改变大众传播媒介的本质,‘推’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一变而允许大家(或他们的电脑)‘拉’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13) 而这本身也更符合人类在接受信息的情理状态,正如迪恩·巴恩比特所说“必须强调的是,讯息的意义是‘发现’、‘授予’、‘给予’的而非‘接收’的”。(14) 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主持传播也毫不例外地受到了来自网络的影响和冲击,而且是更为深刻与彻底的影响和冲击。网络对主持传播的影响除了网络对大众传播的一般性影响之外,还在于网络虚拟主持人的出现。在有些人眼里,网络虚拟主持人的出现,显然已经对真正的主持人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

虚拟主持人,顾名思义,主持人是虚拟的,而非现实存在,它是由电脑技术人员根据若干人的资料,通过电脑三维模拟合成的人物图像。世界上第一位虚拟主持人名叫安娜诺娃(Ananova),由英国报业联合会新媒体公司在硅谷的支持下,历经9个月研究完成。2000年4月19日,当安娜诺娃第一次在自己的网站上播报报新闻时,的确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安娜诺娃虽然只是一个三维动画形象,但她的出现却赢得了众多网友的热烈赞美,也让一些人不无忧虑地发问“真正的主持人是否要下岗了”?

国外网站出现虚拟主持人后不久,我国网站51GO.COM上也出现了自己的虚拟主持人Gogirl。Gogirl是一个平面卡通形象,她通过Gogirl栏目,介绍自己的个人信息,通过Gogirl酷闻栏目,介绍网上最新的一些产品、去处,通过绿色Gogirl栏目,介绍环保信息等。

在国内外网站相继推出虚拟主持人之后,我国电视界也兴起了虚拟主持人的热潮。其中被称为我国第一个电视虚拟主持人的是天津电视台科技新闻》栏目中与一位女主持人共同主持节目的光头主持人“言东方”。继“言东方”之后,其他电视台的虚拟主持人也都开始纷纷亮相,如2001年3月29日出现在江苏电视台《现在娱乐》节目中的QQ小姐以及中央六台2004年11月20日在《光影周刊》推出的“小龙”等。这些虚拟主持人不仅能像真正的主持人一样开口说话,而且还会像真正的人那样作出某些表情,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发问和与受众互动,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起到了真正主持人的某些传播作用。因而其受人欢迎也在情理之中,如有的人便把虚拟主持人的受欢迎归结为“是新闻本体论的复归”,“是顺应发展,争夺更大传播空间的创新之举”,“是对真实主持人主持方式的反叛”。(15)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对虚拟主持人的评价也并非言过其实,虚拟主持人的出现的确让人们更加看清了真正主持人的不足和缺陷,但即使这样,虚拟主持人也不可能完全取代真正的主持人,这是因为:

第一,虚拟主持人毕竟是人的产物。

不管科学技术多么发达,也无论虚拟主持人的传播状态与真正的主持人多么相像,多么惟妙惟肖,虚拟主持人终归无法改变“由人创造”的事实,可以说,离开了人,或者离开了真正的主持人,虚拟主持人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托和基础。从“安娜诺娃”、“言东方”和“小龙”来说,他们虽然可以在屏幕前像真正的主持人那样声情并茂、神采飞扬,但他们的背后却是一套由真人控制和操作的高速运转电脑系统。虚拟主持人所有的声情和神采无不按照人所发出的指令行事。“安娜诺娃”背后的电脑系统全日不断地更新新闻信息,把文字迅速转变为声音。与女主持人一起坐在演播室录制节目的实际上是为“言东方”配音的男士,“言东方”的影像则是后期合成的。“小龙”的生产过程是:首先,配音演员要按照写好的台词完成小龙的声音部分,技术人员再将其因场景不同剪辑成单个镜头备用。随后根据镜头的需要,再通过一套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引进的高科技设备,从真人的动作中捕捉出无数个动态的点,并将它们连接成线,至此,小龙的轮廓基本成型。与此同时,另一组人员需要使用电脑声音软件对照配音寻找口形匹配的画面,声音和画面在这里被合二为一。最后一步就是从服装文件库中为小龙挑选合适的衣服,配上灯光、音乐和特效,小龙的举手投足间才终于有了栩栩如生的效果。(16) 因此,虚拟主持人最终还是人的产物,其声音、表情、外貌不过是多个主持人的混合体而已,没有真正的主持人,仅凭独立的虚拟主持人,真正的主持传播其实并不能成立和存在,更无法实现正常有效的传播。

第二,因缺少人际性,虚拟主持人实际上是对主持传播本性的背离。

所谓主持传播,实际上是一种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杂交后的产物,是一种人际化的大众传播或大众化的人际传播,人际性是主持传播生存的基础和本质属性,因而,任何对传播中人际性的削弱实际上都是对主持传播的背离,或者说任何“去人际性”的传播方式对主持传播而言都属避长就短的行为。而虚拟主持人的情形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对大众传播中人际性的削减,因而是对主持传播的背离。如前所述,虚拟主持人虽然有声音、表情,但这些所谓的声音、表情实际上都是机器对人的声音和表情的机械复制。在由虚拟主持人实施的传播中,虽然表面上看来与受众发生直接联系的仍是主持人,但这种主持人却是毫无生命的机器。因为是机器,虚拟主持人不可能像真正的主持人那样具有强烈的人际性,也不可能与受众发生真正的人际互动。因此,如果真正的主持传播是试图增强大众传播的人际性,或者说是使大众传播向着人际传播的方向迈出了一步的话,那么,虚拟主持人则是试图削减主持传播的人际性,是使已具有人际性特点的大众传播重又回到传统制度化的大众传播上去,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并非“顺应发展”,既然是逆历史潮流而动,那么这种传播方式从其诞生就注定不会取代顺应历史潮流的真正的主持传播。

第三,虚拟主持人无法完全起到主持传播的功能和作用。

主持人在一档栏目和一次传播中的作用绝不仅仅只停留在信息播报上,而是应该根据不同的传播情境具有信息整合、采访提问、现场应变、人际互动、驾驭控制等作用,主持人的角色功能除了其信息功能之外,更多的还是其情感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等方面,只有同时具备这些作用和功能中的全部或某几项时,主持人才能算是完整意义上的主持人,主持传播也才能真正发挥主持传播的作用。如果将主持人及主持传播的这些功能与作用与虚拟主持人一一加以比较,很容易就能发现,虚拟主持人除了可以起到某些信息播报的作用及信息功能之外,根本不可能具备或很少同时具备其他主持人应具备的功能和作用。即使虚拟主持人的某些所谓的与受众的互动也是根据某些常见情境所设计好的,一旦超出了程序设计的范围,虚拟主持人便不可能与受众来进行即时互动,因而虚拟主持人所从事的传播与主持传播其实还有很大的距离,这种传播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算真正的主持传播。根据一般经验,一个新事物要实现对旧事物的替代,除其本身具有比旧事物更显著的优势外,还在于其对于旧事物是否具有包容性,是否掌握起来比旧事物更简单、方便等,而一个新事物如果无法做到这些,那么它要想实现对旧事物的替代只能是一厢情愿式的妄想。

第四,虚拟主持人所适用的范围非常有限。

随着广播电视栏目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以及广播电视媒介中直播、谈话类节目的增多,主持人的适用范围已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主持人不但出现在演播室里,而且进入了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也走入了受众中间,这不仅要求主持人能坐在演播室的镜头(或话筒)前从事信息播报,而且必须能主动地控制传播的局面,与嘉宾、受众或其他人员进行随时的交流与互动,形成有利于传播的谈话场等。对于这些类型的节目或场合,虚拟主持人显然是难以胜任的。虚拟主持人的所有传播活动都是后期合成的,因而不可能与现场同步,无论是其说的话,还是其作出的每个表情,都是后期通过技术手段来复制合成的,因而虚拟主持人根本不可能适用于现场报道或是需要与真正的人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流的节目,虚拟主持人更难以单独对传播情境进行控制。因此,虚拟主持人所谓的主持传播充其量相当于广播电视播音员的新闻播报,而且只能是录播而非直播,甚至有时连录播的水平也达不到。这决定了虚拟主持人的适用范围最多是一些可以提前录制的新闻类、科技类等播报或专题节目,碰上现场直播的新闻类栏目,或者需要现场交流的谈话类栏目,虚拟主持人便毫无用武之地。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虚拟主持人自身存在的诸多先天不足及其与主持传播在本质上的背离,虚拟主持人的传播实际上尚不构成对主持人的威胁,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主持传播,虚拟主持人在真正的主持传播中也并无多少用武之地,更不能实现对传统主持人的完全替代,毕竟“现在的节目越来越凸现互动和交流。主持人最注重的是人性化、个性化以及亲和力,这是虚拟不了的”,“像崔永元、李咏这样有个性魅力的主持人是不会被虚拟人打败的”(17) 。尽管如此,也应看到,正是虚拟主持人的不足和缺陷以及其不能替代真正主持人的原因,让人们更加清楚了真正的主持传播目前所存在的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更看清了真正主持传播的魅力所在及其发展方向,那就是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持和发扬主持传播的人际性优势,使主持传播继续沿着良性的人际化方向,在不断创新中前行。

思考题:

●为什么说专业化会成为主持传播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

●主持传播中的人文化是何含义,其对主持传播未来发展的意义如何?

【注释】

(1) 蔡骐、蔡雯:《美国传媒与大众文化》,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

(2) 〔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著:《大众传播诸论》,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第159页。

(3) 赵忠祥:《走自己的路——赵忠祥答本刊记者问(下)》,《电视研究》,1995年第8期。

(4) 姚喜双:《播音主持艺术走向》,《中国广播影视》,2000年第1期。

(5) 白谦诚:《节目主持人社会化的前瞻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8年第5期。

(6) 叶昌前:《“转会制”:主持人管理机制的一项改革》,《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年第4期。

(7) 〔美〕保罗·利文森:《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 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9) 崔永元:《不过如此》,华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94页。

(10) 〔美〕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237页。

(11) 〔美〕吉妮·格拉汉姆·斯科特:《脱口秀》,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59页。

(12) 俞虹著:《节目主持人通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页。

(13) 〔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103页。

(14) 〔美〕塞弗林、坦卡德:《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0页。

(15) 王眉:《电视虚拟主持人刍议》,《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年第1期。

(16) 城祥明:《央视首位虚拟主持人耗费百万不出彩 难取代真人》,《北京晨报》,2004年12月6日。

(17) 张建群:《首位三维虚拟主持人百万身价 本周末挑战孙晓梅》,《新闻晚报》,2004年11月1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