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病害的症状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病害的症状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时间:2022-11-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病毒、植原体等病害不会形成病征。目前没有有效的病毒病治疗药剂,病毒病的防治应该从源头上控制,通过减少初侵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的方式来防治。线虫病害的数量、分布远不及病毒、细菌、真菌病害广,但在发病区的危害却往往损失严重,防治的方法主要采用植物检疫、药剂防治、农业措施等技术。对寄生性种子植物的认识就可确诊病害。

(一)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由生物病原导致,病害的形成、发展有渐进的过程,具有明显的生物特征,即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轻到重、病原易见等特点。可归纳为下述三点:第一,有发病中心。病害的发生发展有逐步传染扩散现象,最早发病的区域即为发病中心,病情会随时间的推移自发病中心向外扩展。第二,易出现病征。通常能在发病部位看到病征,如霉状物、粉状物、粒状物、脓状物等。病毒、植原体等病害不会形成病征。第三、能分离到病原。能在发病部位分离得到可再次接种发病的病原物,多数病原物采用一般的分离培养方法可获得纯病原,但病毒、类病毒、植原体及专性寄生真菌等目前尚不能人工培养的活体寄生病原则需要通过活体寄主细胞才能培养获得。

1.病毒及类病毒病害的主要特征、诊断及防治策略

(1)病害特征

病毒及类病毒病害以系统花叶、畸形、黄化为主,在植物叶片也常见坏死症状,但坏死斑点主要为系统性的环斑、条斑,无病征。花叶等症状在气温升高时常会发生症状暂时消失的隐症现象。病原主要靠轻微伤口、介体昆虫、菟丝子、嫁接、无性种苗等方式传播,部分可通过种子传播。花叶、斑驳、黄化、畸形等是病毒病的主要症状,多系统发病,容易通过机械摩擦而侵染;黄化类病毒病主要症状是叶片黄化、畸形等,病毒主要存在于寄主韧皮部的筛管和薄壁细胞中,不能通过机械摩擦由汁液接触而传染,可以通过嫁接和菟丝子传染。

(2)诊断要点

田间诊断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①病毒病具传染性,且多为系统感染,新叶、新梢上症状最明显;②病毒病症状多为花叶、环斑、矮缩、斑驳等,类病毒病害田间表现主要有畸形、坏死、变色等症状;③发病部位无病征。实验室内诊断通常采用电子显微镜、鉴别寄主、血清反应、分子检测等技术进行鉴定。

(3)防治策略

目前没有有效的病毒病治疗药剂,病毒病的防治应该从源头上控制,通过减少初侵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的方式来防治。常用的措施如培育抗病品种,使用无毒种苗,加强田间管理,治虫防病等。

2.细菌及植原体病害的主要特征、诊断及防治策略

(1)病害特征

细菌病害初期呈水渍状或油渍状,半透明,病状多为斑点、腐烂、萎蔫、肿瘤,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形成脓状物病征。

细菌病害的初侵染源主要来自带菌的繁殖材料(种子、种苗等)、病残体、田边杂草、带菌土壤、昆虫和其他寄主。细菌经伤口或植物表面的自然孔口侵入寄主后,通常先将细胞或组织致死,然后从死亡的细胞或组织中吸取养分。病原细菌在寄主薄壁细胞或组织内扩展,可引起叶斑、腐烂等症状,在寄主维管束导管内扩展的引起植株萎蔫,还有的侵入植物后引起寄主细胞过度分裂形成肿瘤。

植原体病害有植株矮缩、丛枝或扁枝,小叶与黄化,少数出现花变叶或花变绿等症状,无病征。传播需要借助叶蝉等昆虫介体或嫁接、菟丝子等方式。植原体病害和病毒病害症状上非常相似,一般可用四环素治疗诊断,植原体对四环素敏感,注射四环素以后,初期病害的症状可以隐退消失或减轻,而四环素对病毒病无效。

(2)诊断要点

田间诊断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①细菌病害主要有坏死、萎蔫、腐烂和畸形等症状。坏死类型症状是最常见的一类,有的病斑后期可分泌出淡黄色或灰白色的菌脓,有的会形成穿孔有的会形成溃疡斑;萎蔫症状是细菌侵害维管束所造成的,可通过茎横切面是否出现菌脓与真菌性萎蔫病进行区分;细菌病害腐烂通常伴随臭味,在腐烂部位没有菌丝;畸形大多发生在木本植物的根冠或茎基部、枝条上,少数在叶柄或叶脉上出现。实验室鉴定常采用镜检、喷菌现象(bacteria exudation,BE)、分离培养、接种鉴定等方法进行,鉴定程序按柯赫氏法则进行。植原体病害没有喷菌现象,用光学显微镜也看不到菌体。

(3)防治策略

防治植物细菌病害首先要采用无病种子、种苗,带菌种子要消毒杀菌后再使用;搞好田间卫生,清除病残体,尽量减少初侵染源;充分利用轮作、抗病品种、栽培管理等农业措施控制病害;危险性种传细菌病害要加强检疫工作,防止病害传入、传出;防治细菌病害的化学药剂不多,常用的有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青枯灵等。植原体病害的防治除可采用四环素治疗外,主要采用能减少病原及传播途径的技术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病害。

3.真菌病害的主要特征、诊断及防治策略

(1)病害特征

真菌病害变色、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五类病状都较为常见,但以坏死和腐烂居多,和其他侵染性病害相比,大多数真菌病害在病部易见霉状物、粉状物、粒状物、点状物等病征,这些病征也为真菌病害所特有。镜检病征或病部切片可看到真菌菌丝体、分生孢子、子实体等,病原容易分离。

(2)诊断要点

真菌病害大多数有明显的病征,或稍加保湿培养即出现。但要注意区分所看到的病征是否真是病原真菌,避免将腐生菌误作病原。对于常见真菌病害,观察症状,根据病害在田间的分布和症状特点,可以确定病害类型、种类;但许多病害需要在实验室鉴定,实验室诊断程序通常先对病斑上病征部分采用挑、撕、切、刮等技术直接制成临时玻片,观察病菌的特征,或直接将标本放在实体解剖镜下观察;对于未出现病征的病害,通过保湿(20~25℃,100%RH)培养24~72h,再镜检观察。对难以确诊的病害,再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分离、鉴定。

(3)防治策略

真菌病害分布广、数量多,不同真菌种类病害的发病规律、对农药的敏感性等各不相同,多数真菌病害再侵染频繁,生产中应尽可能综合应用各种防治技术,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4.线虫病害的主要特征、诊断及防治策略

(1)病害特征

植物受线虫危害后,地上部分表现为生长缓慢、长势衰弱、植株矮小、叶色失常,叶片、枝条常出现扭曲、干枯、腐烂、坏死,地下部分常出现根部肿大、须根丛生、坏死和腐烂等症状。

(2)诊断要点

多数线虫病害表现症状的部位与线虫危害的部位并不统一,有很多线虫都是寄生于植物根部,造成根部畸形、腐烂,影响植物水分、养分吸收运输,导致地上叶、茎部黄化、坏死。因此,田间诊断线虫病害通常需要观察植物全株,才可找到线虫寄生部位。检测病原线虫时也需要从植物根系组织或附近土壤中分离,才能找到病原。

(3)防治策略

线虫病害的数量、分布远不及病毒、细菌、真菌病害广,但在发病区的危害却往往损失严重,防治的方法主要采用植物检疫、药剂防治、农业措施等技术。

5.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的主要特征、诊断及防治策略

(1)病害特征

寄生性种子植物通常导致植物黄化、变色,出现营养不良、生长受阻症状,严重时植株全部或部分死亡。

(2)诊断要点

受寄生性种子植物侵染的病害可以在寄主植物上或根际看到寄生植物,如菟丝子、列当、槲寄生、独脚金等。对寄生性种子植物的认识就可确诊病害。

(3)防治策略

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主要通过植物检疫技术控制其种子传播,发生地通过清除混杂在作物种子中的病原、深翻地等措施控制其病原种子萌发,人工、药剂铲除田间病原等方法防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