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的通讯文化,中国的新闻体裁之通讯

中国的通讯文化,中国的新闻体裁之通讯

时间:2022-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来看一个短通讯:九江城哭了……于文国9月15日。就是这些战士,临行前还把九江的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一拥而上的上千名九江人急急地将手中的苹果和鸡蛋等礼物掷投到军车上。到九江交通大厦时,30岁的职工胡民礼情急之下奔回厂里,扛着国旗爬到高处,狂舞起来。8时30分,第一辆军车到达九江西站,不足5公里的路,竟走了整整3小时!九江水泥厂职工54岁的刘和平和50多位妇女突然挤出沸腾的人群吹起了笛子。

二、通讯

通讯可以说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新闻体裁,它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等手法,生动细致地记叙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的一种新闻文体,它的主要任务是推出典型和总结经验。与消息不同的是,它不是一事一报,而是要同时记叙几件事或在不同时间内发生的事;它要在动手写作之前,先提炼一个主题,用以统帅整个通讯的全部内容;它需要融入作者深厚的感情,具有鲜明的褒贬色彩。

通讯分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等,在媒体中大量使用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这里举例做一些分析。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载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是一个经典的人物通讯,是在我国新闻史上广受赞誉的不朽之作,它通过具体生动的新闻事实,通过思想上的启迪和感情上的共鸣来打动读者,是我国通讯写作的典范。作品分为“关键在于县委领导核心的思想改变”、“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县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他心里装着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活着我没有治理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他没有死,他还活着”等八个部分,分别从多个侧面反映了焦裕禄心里装着群众,一心一意为兰考人民谋利益的先进事迹,生动记叙了他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整篇通讯由一连串事件组成,并且不只是单纯地报道一个个事实,而是努力把人物写得有立体感,有许多情节和细节的描写,还充满了情感,这就与消息直接告诉人们一件事情的写法有很大的不同。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载1960年2月28日《中国青年报》)是一个典型的事件通讯,它采用“一滴水反映太阳的光辉”的手法,通过记叙各方为了抢救61个阶级兄弟的生命而提供无私帮助这一接力赛般的“平凡而伟大”的事件,生动地表现了我们时代最美好的思想、最高尚的风格。在这一主题下,作者选取了与61个阶级兄弟的生命密切相关的几个关键时刻,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一社会主义的协作精神写得扣人心弦又生动感人。我们来看它的小标题:“1960年2月2日,农历正月初七现在,整整是下午四点钟”;“2月2日,在山西省平陆县”;“就在同一个时间内”;“2月3日,下午四时多,在卫生部”;“现在,已经是下午五点多了”;“就在同一个时间内”;“就在同一个时间内”;“现在,时间将近晚上七点”;“现在,是七点半以后”;“就在同一个时间内”;“现在,是夜里九点零三分”;“现在,是夜里十一点二十三分”;“就在同一个时间内”;“2月3日,深夜”;“2月5日”。整个通讯有15个小标题,全部采用时间,其中还有5个相同的标题:“就在同一个时间内。”

一般来说,通讯表现的人物或事件都相对重大,因此需要用较多的文字来反映,为了使通讯眉目清晰,便于阅读和理解,作者就要将整个通讯分成若干个部分(至少要有3个),给通讯的每个部分分别安上小标题。这些小标题各自从不同角度来表达共同的主题,小标题之间又必须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结构上也要大体相当,这样才能保证通讯的风格一致。

有些现场通讯写得简短生动,就可以不需要小标题。

我们来看一个短通讯:

九江城哭了……

于文国

9月15日。子弟兵走了。九江城哭了。

整夜未眠的数十万九江市民,天没亮就倾城而动,等在街道两旁,挥泪告别和他们生死与共,与洪魔搏斗了长达50多天的子弟兵凯旋。

九江人说:在江堤决口的日子里,是战士们用自己的胸膛挡住滔滔洪水,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我们的生命!

就是这些战士,临行前还把九江的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把节省下来的31.45万公斤大米、9万件衣服悄悄地运到大堤上留给了灾民,又从自己仅有的几十元津贴和并不高的工资中,挤出了162.96万元交给了灾区……

为了怕部队夜里开走,市民们自发组织起来,从9月10日开始就轮流在部队宿营地门口“值班”:不能让子弟兵们悄悄地走了啊!

今天早晨5点,军车出来了。可当车刚出门口,就再也走不动了。一拥而上的上千名九江人急急地将手中的苹果和鸡蛋等礼物掷投到军车上。

此刻,士兵们都把手抬到了帽檐上——敬礼!

此刻,士兵和市民们的胸膛起伏着,眼里含着泪水。

敬礼的士兵们雕像一般。

人群中,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手中举着一条标语。上面歪歪斜斜写着几个大字:“长大我要去当兵。”他叫赵框喜,是子弟兵们8月5日深夜在江新洲决堤时救出的那群孩子中的一个。

九江师专的一群女学生,这几天早就商量好了,在军车路过时,她们拥出校门举起她们的标语:“兵哥哥,真的舍不得您走!”一位身穿太阳裙的女青年则鼓足勇气冲到近处,把一条香烟扔到了车上。

到九江交通大厦时,30岁的职工胡民礼情急之下奔回厂里,扛着国旗爬到高处,狂舞起来。

在市民们搭起的凯旋门处,人山人海,鲜花、彩旗、标语,车声、歌声、鞭炮声,汇成一片:“兵哥哥再见!”“解放军万岁!”

挥手。握手。含泪的士兵们一遍又一遍地唱着《咱当兵的人》、《说句心里话》。

一位20岁姓姚的女青年向车上的两位战士高喊:“大李、大江,以后来九江还认识我吗?”

透过长焦镜头,记者看到,两位战士泪水早已挂在腮上。

8时30分,第一辆军车到达九江西站,不足5公里的路,竟走了整整3小时!

8时45分,距列车开动还有5分钟。九江水泥厂职工54岁的刘和平和50多位妇女突然挤出沸腾的人群吹起了笛子。人们大声伴唱《送别》、《北京有个金太阳》。

站在一旁与士兵们道别的董万瑞中将哽咽了:“我为有如此受人民爱戴的士兵感到骄傲。”泪水从将军的脸上流下。

8时50分,列车开动。站台上哭声一片。

——《工人日报》1998年9月16日

这是一个现场短新闻式的通讯,写解放军战士在完成抗洪任务后离开九江前的那几个小时军民之间难舍难分的感人情景,作品含有大量的描写、渲染和抒情的笔调,特别是对于一些细节的描写,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而这些手法在消息中是不会使用的。

通讯家族中还有工作通讯、概貌通讯,这里不作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