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讯员在通讯写作中常见到的问题

通讯员在通讯写作中常见到的问题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通讯员在通讯写作中常见到的问题通讯员写通讯,最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主题不集中;二是对事实的描述主次不分、详略不当。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成为首选乘组。中国航天员大队成立已经十年,首批航天员们年龄越来越大,相应的飞天机会也越来越少

第三节 通讯员在通讯写作中常见到的问题

通讯员写通讯,最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主题不集中;二是对事实的描述主次不分、详略不当。

一、主题不集中

主题不集中,切口大,是新入行的新闻工作者在通讯写作中很容易犯的毛病。主题不集中表现为文章内容庞杂,看似材料丰富,但读完后不知道作者主要想表现什么,似乎什么都想写,可是最后却什么都没说清楚。

(一)人物本身没有特色,不具典型性

把要宣传的人物的一般性当特殊性,导致人物没有特色。一个通讯员写的文章《甘献丹心伴“夕阳”》,写的是一位干休所所长和老人们的故事。编辑给他的回信中说:“你这样的主题等于没有主题,因为干休所所长都是这样的,写别的所长也可以写出你这样的相近内容来。”

缺乏人物本身的特色导致文章主题不鲜明。人物本身工作性质应该是这样的,是他的分内工作,却用新闻的形式写他,就是多余。而且也不是是个好人就可以见报的,这个人的特色也要符合当前宣传的需要。

(二)一味模仿报纸上的典型

这是通讯员常犯的又一个错误。通讯员常常会模仿报纸上写先进人物的口气来写自己身边的宣传对象,但是很多宣传对象也都是凡人小事,他们不大可能成为上级确定的重大典型人物。所以,如果把一位在我国属于低级别的干部写成“英明决断”、“大将风度”、“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是不合适的,给读者的感觉会非常牵强。而且一旦主题上确定了要用“高大全”的口吻写平凡人物,就很可能“东扯葫芦西扯瓢”,什么内容都揉进来写,最后人物的一点点特色也会掩埋在一片夸张之词中。

(三)口子开得太大

一般来说,除了个别的大型通讯外,小通讯由于篇幅和报道价值的限制,内容上不宜面面俱到,否则通讯会显得帽子大脑袋小,整体感觉空泛,主题不集中。

例如,一篇题为《一生执鞭人,快步踏清秋——记××学校×××教师》的通讯,一看这个空泛的题目,作者肯定是要拉开架势来写的,从这位教师36年前执鞭教学写起。但是整篇文章除了给读者留下“这是个好人”的抽象印象外,反而将报道对象的最感人处——患喉癌九年坚持执教,淹没在对他一生经历的描写之中了。[2]

初学通讯写作的人,口子开大了往往很难取舍材料,什么都想写进来,导致文章臃肿不堪,却让人看过不知所云。写通讯,要掌握十分的材料,但使用的材料应在所掌握材料的三分之一以下,对材料要反复衡量,选择最具典型的事实,这是写好一篇通讯的必要前提。

二、对事物描写主次不分,详略不当

(一)忽略细节描写和叙述

通讯要求以细节为主料,以概括性的东西为辅料。但是很多通讯员忽视这点,这可能是因为受平时工作汇报、总结材料之类的影响,爱用概括性的话。在不少通讯员的文章中,常常把介绍概括写成主要的东西,细节性的事情倒成了“如……”;“又如……”,这种口吻显然是把细节变成了辅料。

还有的通讯员,对所写的人物或事件可能投入了太多的感情,大发议论和抒情。事迹本来是平凡而动人的,但若作者写几句就忍不住发感慨,就把读者回味的余地给挤掉了,反而容易让人生厌。通讯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但这四者不能平均使用,议论和抒情是为叙述和描写服务的,一定要恰到好处。一两句话,点到为止,片言居要,回味无穷。

(二)忽视了通讯的新闻特性

通讯是新闻的一种体裁,其特点是以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四大方式来报道。这方面与讲究客观性叙述的消息有所不同,但是交代事实或事实本身的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何情),这是和消息没什么差别的。如何交代则是写作技巧的问题,可以写得很自然。初学通讯的学员们,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感动受众方面,反而忽视了最重要的交代,一篇文章写下来,经常哪的人、什么地方发生的事情还没说清楚。

在真实性上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就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新闻通讯与一般的描写人物的文学作品不同,它既需要具体而生动的事实说明人物的内心世界,又要让受众相信,这些心理世界的活动是真实的。所以必须经过当事人认可,甚至有旁证材料(当事人已逝世,不可能自己证明),不允许“合理想象”。

在第五届中国新闻奖评选过程中,有一篇题为《九米拼搏》的通讯,描写了与火车相撞的长途客车驾驶员毛计三临死前几秒钟的心理活动,遭到专家的质疑,这篇作品最后与奖项无缘。

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对孔繁森第二次进西藏前的心理活动作了细致的描写。作者采写素材时,文中人已经去世,但对他的内心世界的描写,并没有受到人们的质疑。

为什么两篇都是关于去世人物的心理描写,被认可的情况不一样呢?前一篇通讯,报道人物在突发性的灾难中当场死亡,他不可能向自己的亲人诉说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所以心理活动有明显的造假之嫌;而后一篇通讯所报道的人物,有充裕的时间让自己亲近的人了解自己当时的内心活动,所以是合理的。

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选拔始末

谁将成为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

答案已经锁定42岁的黑龙江汉子翟志刚,他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担任出舱行走任务的航天员,在历经十年磨剑和层层选拔后,先后三次入选飞天梯队的他,这次真的离太空只是一步之遥。

如果不出意外,今晚,神舟七号就将昂扬飞天。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成为首选乘组。而候补者为费俊龙、聂海胜、陈全。

对于中国首批14名航天员而言,一旦神七飞天成功,他们中的6位有幸飞天,而其他8位,则把生命中最宝贵的10年献给了漫长的等待,从而立到不惑。

这是一场何其激烈的选拔,又是一段何其惊心动魄的奋斗经历。

最后的机会

如果有机会,就应该尽量让没上过天的人入选,否则的话,既不人道,也不划算。

9月初,翟志刚的妻子张淑静接受家乡记者采访时曾委婉地说,丈夫目前身体状况很好,正在紧张训练,他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随时准备上天。

尽管没有给出是与非的答案,但其实,飞行乘组人选早在几个月前就确定下来了。翟志刚是最热门人选。

2006年11月,神六顺利飞天后,中国最早的这14名航天员们又一次走入考场,为执行神七任务接受严苛的考核与检验。

虽然考核是经常性的,他们每天的训练都有计划,每个人的表现都记录在案,但神七,依旧显得特别。

中国航天员大队成立已经十年,首批航天员们年龄越来越大,相应的飞天机会也越来越少。

按照既定的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神七飞行完成之后,暂时几年内不再安排航天员上天任务,而更年轻的航天员队伍正进入选拔阶段,下一步空间交互对接以及建立空间站的任务,极可能由年轻一代来承担,神七也许就是一些老航天员们上天的最后机会。

一般人会认为,已经上过天的人可能就不怎么想上了,但实际上费俊龙和聂海胜还是特别想上。所有人此刻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一切归零,重新洗牌。

已经担负领导职务的杨利伟没有参加神六和神七两次选拔。他说,这主要是上级从整个载人航天工程的总体和长远发展来考虑,今后要建立空间站,飞行任务还很多,应该有更多的战友上天飞行,积累飞行经验。

关于这一点,实现人类太空第一走的前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早先也持有同样看法。他在一次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航天员们都经过了长期艰苦的训练,人人都有非同一般的能力,如果有机会,就应该尽量让没上过天的人入选,否则的话,既不人道,也不划算。

从神五到神七

杨利伟对此颇为得意,说我既是评委投票选出来的,也是计算机打分打出来的,我还是第一名。

神七航天员的选拔大部分环节其实并不陌生。2004年底,在神舟五号即将上天的前几个月,航天员们就进行了第一次上天的考评选拔。

当时的考试分为口试、笔试、实际操作三部分。大小一百多个科目,一尺多厚的各种飞行程序、技术指导手册,几百个必须张口就来的数据,大到飞行要素,小到航天食品怎么吃,航天服上的一条橡胶绳的缠绕程序都要清清楚楚。

考评委由十几名专家教授组成,分为政治思想、专业技术及心理评价、医学评价三个组。哪一环节都不可忽视,有航天员选训专家称,医学选拔是最关键的一关,生理机能选拔是最基础的一关,特殊环境耐受的选拔是最难的一关,心理选拔是最重要的一关。

除了涉及专业各个方面的笔试,最见功底的则是口试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专业熟悉程度,现场问题都是随机抽出,航天员不仅要详尽而准确地回答,还要熟练地画出流程图作讲解。

而正常飞行程序和应急故障程序的操作考核,是在模拟器上进行的。应急故障程序是最富有挑战性的,因为设置完全是随机的,且必须限制在一个很短的时间之内。任何一点闪失,都意味着失败。

在综合考虑最后考核成绩与平时训练成绩后,考评委员最终从14名航天员中挑选出5名进行强化训练。两个月之后,才选拔出真正的中国第一次飞天的首飞梯队——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

神六飞行梯队的选拔亦复如此严苛,最终,费俊龙、聂海胜等6人入选。

如果说神五神六时的选拔尚搞了些障眼法,显得神秘,这次神七乘组选拔则是最透明的,并且提早向外界公布了相关信息。

和神五的评委打分投票有所不同,从神六开始,航天员乘组的选拔引入计算机辅助手段来参与排名选拔,神七也是一样。评委不用给航天员个人打分,而是针对专业训练、心理、身体、综合素质这些项目打分,按航天员的说法,只对项目不对人。每一项打分之后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按照既定的标准打出最后的分数。

岗位胜任这一项仍是投票决定,而对于具体出舱的人选也更显慎重,完全靠分数来决定也不是很科学,还是要结合专家以及教练员队伍的评价,全方位决定。

有意思的是,选拔人员按新办法,曾倒回来又把神五航天员首选梯队选拔了一次,结果首飞人员还是杨利伟。杨利伟对此颇为得意,说:“我既是评委投票选出来的,也是计算机打分打出来的,我还是第一名。”

神六任务时,6名航天员共分成了3组,这一组有问题,另一组就替换上来,是整组替换。而这次神七上天,是按人头替换,一个不行就由另一位递补上来。

选拔者说

“你不能在乎,你在乎就没法完成国家交给的这个任务。”

神七选拔从始至终强调八个字:科学合理、公平公正,拒绝任何外力干预。

神五、神六和神七因飞天任务各异,所以对航天员考核的标准、项目都有所不同,相同科目所占的权重也不一样,比如身体、心理、特因(空间运动病)训练等项目的综合排序。

但即便精密的计算机介入,14名航天员的考核结果之间,也常常是毫厘之差。

中国航天员中心负责选拔训练的主任设计师吴斌说,14个航天员,可以说人人都达到了上天执行任务的标准。但每次只能上很有限的人,谁上谁不上?一个是对任务负责,对事业负责,另一个也是对他们本人负责。

慎重的态度贯穿在神七整个选拔中。为了避免航天员偶尔一次考试失误,考官们对航天员们的评价不仅看一次,还要看一贯,不仅看一个阶段,还要看整个过程。然后进行综合评价,多次的考核成绩,多个项目的成绩,包括要看医学的鉴定结果和心理素质的评价结果,最后进行一个加权,才得出一个最终的结果。

神七这两年,航天员们都求战心切,都想上,这可能是他们最后的机会。所以,他们更刻苦、更认真,从考核结果都看得出来,都有进步。

神七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黄伟芬说,我们并不主张航天员玩命学,而主张科学训练,要注意方法、时间、身体。

神七航天员的选拔是分初选、定选和确定三个阶段实施的。今年2月份,初选6名航天员参加神七试验任务;5月中旬,根据三个多月的训练情况,再定选其中3名正选航天员,并区分了他们在航天试验中的工作岗位。而对航天员的最后确定一般是在飞船发射前一两天进行的,一般来说,如果正选航天员状态良好、没有生病,原则上不会作出更换。“选拔最难的是你没法说出来。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来想问题。人对自己的认识很难完全、客观。训练中会发现许多问题,你不严格要求,就保证不了航天员安全,你要求严了,就会得罪人。但你不能在乎,你在乎就没法完成国家交给的这个任务。”黄伟芬说。

2008年2月,神七初选结果公布会上,一位落选的航天员表情比较复杂,略微沉吟了一下说,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艰苦训练,经过这么多年的精心准备,我多想参加这次神七任务啊!但是,尽管我没有争取到这个机会,我们也不能袖手旁观。入选乘组的人要往前冲,我们在他们身旁也要加强训练,一定要全力以赴支持上天航天员。

——南方新闻网2008年9月25日

思考题

1.通讯写作中如何提炼主题,在提炼主题时有哪些容易犯的错误?

2.通讯谋篇的常用结构有哪几种?

3.在描写通讯中人物心理活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注释】

[1]参见《关于通讯写作》,http://goto2121.5d6d.com/thread-9810-1-1.html,2010 05-10。

[2]陈力丹:《通讯员习作点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1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