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安全宣传教育的内容,我们应当热爱生命

高校安全宣传教育的内容,我们应当热爱生命

时间:2022-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开展安全教育,仍停留在理论的宣讲上,忽视了实践技能的教育。安全教育注重安全事件发生前,防患于未然。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应尊重他人的生命,乃至一切动物和植物的生命。我们应当继承这一传统。据枟辞海枠,“敬”有戒慎、敬肃、不怠慢和警戒等意思;“畏”的意思有害怕、恐惧和敬服等。

二、安全宣传教育的内容

安全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安全知识、安全责任,还有安全技能和安全对策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安全知识和安全责任教育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事故预防的基本知识,明白自己在安全事故中应承担的责任;而安全技能和安全对策则是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这些常识的基础上,逐步掌握和处置事故的技能和方法,是更深层次、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开展安全教育,仍停留在理论的宣讲上,忽视了实践技能的教育。因此,必须强化学校每一个师生的安全理念和安全技能,让每一个师生都成为学校的一个安全细胞和安全堡垒,将一切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但要做到这点非常困难,确切地讲是一个非常浩大的系统工程。因为,以教学、科研工作为主体的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常常被忽视,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殊不知安全教育也是人生教育、知识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甚至于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基础,“皮之不存,毛将附焉”。而且,一旦校内治安状况恶化,不论是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还是学校的教学、科研秩序,都势必会受到严重影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为此,必须增强师生职工的安全理念,确保高校安稳。安全教育注重安全事件发生前,防患于未然。它要求教育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人生,从而激发安全学习的热情。笔者的理解是安全教育内容从人性人生几个角度切入,对学生振动会更大一些,更深入灵魂,更触及心灵,更易共鸣,更激发其积极性。

(一)生命教育

1.了解生命

了解生命的来源、组成、特点、规律、价值和真谛。在生命教育中,应当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将生物科学、生理科学、神经科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种知识,当我们用深入浅出的方法教给学生,甚至开设专门的综合性的生命科学知识课,让学生领会一粒小小的细胞演变为生命,感受生命的神妙、美好和伟大,关注生命生成的艰巨和伟大,从而认知生命。

2.尊重生命

在这个世界上,最可贵、最有价值的就是生命。大家知道,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曾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正因为生命有价值、最可贵,所以就应当尊重它。生命不比物品,坏了换一个,其独特性是不可复制的。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应尊重他人的生命,乃至一切动物和植物的生命。我国古代即有尊生重己的传统。如枟吕氏春秋枠就有枟贵生枠和枟重生枠两个专篇,讨论对生命的态度问题,前者说要以生命为贵,尊重生命;后者讲生命最为可贵,要重视自己的生命。我们应当继承这一传统。

3.热爱生命

在前者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热爱生命,爱惜自己,一个对自己都不爱的人,很难说可以爱他人,更难珍爱他人的生命。我们上可能有父母的希冀,下可能有抚养儿女的责任,我们是这个社会的一分子,我们不是孤立的,只有热爱自己生命的人,知道保养自己身体的人,才懂得对他人生命的热爱,也只有热爱他人生命的人,才能真正地热爱自己的生命。生命的真正价值体现在相互热爱之中:充分理解和把握自我生命的人,就一定会对他人的生命负责;同时,在爱他人的过程中,自己的生命也就获得了真正的提升。我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对爱生命的传统,从孔子的“仁者爱人”“泛爱众”,唐代韩愈的“博爱之谓仁”,到现代教育家陶行知的“爱满天下”,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我们也要继承这一传统,加强热爱生命的教育。

4.保护生命

在了解、尊重、热爱生命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对生命加以保护。前三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三者的落实。即真正爱生命的人,才会自觉地保护生命,同样,也只有注意保护生命的人,才会对生命的真正的爱。其实,生命价值远远高于车子,车子零配件坏了,我们可以换一个,但身体一旦少个零配件,换起来会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生命的不可逆、不可再生、不可换、不可创造的特点自然决定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要千方百计地保护自己的生命,保护自己的身体,保护他人的生命身体,保护大千世界的一切生命。

5.提升生命

所谓提升生命,就是要提升生命的地位、作用、价值和质量。我国传统的“人贵论”即把人与天、地并列,称为“三力”;认为人是“四大”之一,即所谓“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老子语)。“惟人,万物之灵”(枟尚书枠)、“天地之性人为贵”(枟孝经枠)等观点都表达了人的价值,有价值就有作用,人的价值是由其社会作用体现出来的。概括地说,人的作用就是能改造自然、推进社会。正如古人所指出,万物是由天生、地化和人组成的,没有人的参与,万物则难以成全(当然人也有破坏万物的一面)。人不能仅按照“天道”来改造自然,而且也能依据“人道”来推进社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无能力高低,都应当在有限的人生中,以积极的心态,做一些对社会、国家、单位、家庭有益的事情,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只要有心向正,无能作用大小,都可以赋予我们生活得更有意义,都可以提升我们人生的价值,提升生命的质量。

当我们在发挥人的地位、价值、作用的时候,在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中,思维就会更有高度,思考就会更有广度,心胸就会更有宽度,就会就有更多的爱,就会远离安全隐患,就会更多地参加积极的活动,吸取人生所需的正能量,更好的展示自生的价值,以积极的态度阐述生命的意义。

(二)敬畏法律

1.解读“敬畏”

“敬畏”是一种特殊复杂的情感。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说:一是从“敬”“畏”的词义看。据枟辞海枠,“敬”有戒慎、敬肃、不怠慢和警戒等意思;“畏”的意思有害怕、恐惧和敬服等。而从对什么产生敬畏感来看,这又有几种情况:①敬畏神秘力量。它似乎是不可知的,也不必知,但它似乎可以主宰人的命运,因而敬畏之。如敬畏鬼神便是。②对美好事物的敬畏,这种事物很神奇、神妙、尽善尽美,但它们是应当了解的,也能够了解,故令人敬畏之。如敬畏大自然即是。③对崇高、伟大事物的敬畏。如敬畏伟人便是。古往今来,有许多伟大的任务,为民请命、为国捐躯,干了许多大事、好事,令人肃然起敬、敬而服之。

2.法律的含义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中国的10类主要部门法为:宪法行政法、民商法、刑法经济法、诉讼法、劳动法、自然资源与环境法、军事法、科教文卫法。法律首先是指一种行为规范,所以规范性就是它的首要特性。规范性是指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模式、标准、样式和方向。同时,法律还具有概括性,它是人们从大量实际、具体的行为中高度抽象出来的一种行为模式,它的对象是一般的人,是反复适用多次的。法律还具有普遍性,即法律所提供的行为标准是按照法律规定所有公民一概适用的,不允许有法律规定之外的特殊,即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法律的基本作用

(1)明示作用

法律的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告知人们,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违法者将要受到怎样的制裁等(例如新加坡立法制止口香糖)。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法和普法工作来实现的。

(2)矫正作用

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的强制执行力来机械地校正社会行为中所出现的一些偏离了法律轨道的不法行为,使之回归到正常的法律轨道。像法律所对的一些触犯了法律的违法犯罪分子所进行的强制性的法律改造,使之违法行为得到了强制性的矫正。

(3)预防作用

对于法律的预防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的明示作用和执法的效力以及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治力度的大小来实现的。法律的明示作用可以使人们知晓法律而明辨是非,即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绝对禁止的,触犯了法律应受到的法律制裁是什么,违法后能不能变通,变通的可能性有多少,等等。

4.敬法护民

2012年适逢1982年宪法颁布30周年,在我们党再一次以严肃、庄严的语气强调宪法尊严和法律权威的时候,愈发证明,宪法以及改革开放以后制定颁布的数百部法律才是保障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创新、社会多元、生态文明最有力的制度保障。无论任何组织和个人,只要毫无例外地严格遵守法律,就能让人治和腐败最大限度失去滋生的土壤;只要国家的每一部法律能不折不扣地得到执行,民众的各种宪法权利才能得到最大保障;只要人人都敬畏法律、人人都使用法律、人人都将法治思维付诸行动,就会让每个个体尊享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带来的无尽福祉。在未来的日子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要严格按照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来执行,任何人阻碍这一转变都应受到法的有力阻遏;政治民主也须按法定要求逐步落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改革、文化发展和生态建设,也须依法保护合法部分、依法遏制不法行为。改革开放必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各种阻碍改革的力量也不会轻而易举地淡出历史舞台,在中国走向公平正义、走向人本至上的道路上,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法治思维是一切改革目标最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根本保证。

李克强总理在谈到新政府的目标时说:第一是持续发展经济;第二是不断改善民生;第三是要促进社会公正。解决这3个问题,他特别强调还需要有3大保障。一是建设创新政府;二是建设廉洁政府;三是建设法治政府,这尤为根本,要把法律放在神圣的位置,无论任何人、办任何事,都不能超越法律的权限,我们要用法治精神来建设现代经济、现代社会、现代政府。

社会中任何成员都有可能会被怀疑有罪而身不由己地牵涉到刑事诉讼中去,在这个诉讼程序中,被怀疑有罪的人必须有申辩无罪或罪轻的权利。因此,保护那些已经涉讼的犯罪嫌疑人的申辩权利,就是为包括我们每个人在内的整个社会成员提供安全保障,一旦涉入诉讼,每个人都可以要求行使这些权利以保护自己。在诉讼对抗中,基于我国明确认同的无罪推定原则,公诉方对证明犯罪承担高度的证明责任,他们必须用合法的证据充分地证明犯罪。作为犯罪嫌疑人权利保护者的辩护律师,要做的是竭尽一切合法方法论证公诉方的指控不能成立;作为一个职业群体通过成效的辩护工作要向世人传递的信息是:辩护律师并非在抗拒对罪恶的制裁,我们为之辩护的权利不仅属于犯罪嫌疑人,这些权利属于每个公民。

敬畏宪法尊严和法律权威,一方面是法律强制性、规范性、明示性本身决定的;另一方面公民维护法律尊严,认真严格守法,就是保护我们每一个人,就是在伸张社会正义,就是在维护社会的公正公平。

(三)平衡欲望

1.欲望控制

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想法或是欲望,可能是对金钱,或者是对权力,或是对生活,对美貌、对工作、对食物、对物品等。欲:贪欲也,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这话的意思是欲望需要控制、平衡,想法超过自身能力和社会环境等现实性因素,就可能是空想(例如:对权力、金钱、美女的极度穷追不舍),欲望超越现实性因素极度膨胀就是魔鬼。

2.欲望是“双刃剑”

人的欲望从来就没有像今天这样张狂和肆虐过。生活在一个物质丰盛的年代,按自己的生活水准和层次,目力所及,大多数人基本上可以满足自己想要的饮食所需。古人说“饱暖思淫欲”,其实不光淫欲,回看一下现在的生活,事实表明饱暖之后什么欲望都会思得更多。在网络上,有人调侃阿基米德名言:给我一个欲望,我能撬动地球。没错,欲望就是力量。可是,欲望也是一把双刃剑。

(1)欲望使人上进

欲望使社会进步,如果满足的话,今天我们还会处在原始状态。但有多少诱惑,就有多少欲望,这就是引领我们不断上进、欲望丛生的都市生活。人人都想活得比别人好。来自于都市生活的压力,迫使你的欲望更加膨胀,因此,你拼命工作,尝试各种理财方法,想办法财源滚滚……长时间的高压状态让你不知疲惫,突然有一天你松懈下来,也许你会觉得自己失去了方向感,不知如何去调整自己释放压力……有人说: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我的命不好,摊上这么个半死不活的单位;我的运气真背,怎么总没有挣钱的机会……埋怨之后呢,一切照旧,一成不变地过。如果我们以不满为契机,把不满化为挣钱的欲望呢?恐怕你的人生轨迹,从此要踏上另一个起点了。哀莫大于心死,死灰不会复燃,燃起成功的欲望,这是改变你命运的开始。一个人,欲望有多大,爆发出的力量就有多大,他的成就就有多大。

(2)欲望使人迷失

有人迷恋别人的赞美,有人迷恋于权力,不管是赞美还是权力,其实都是为了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和支持。在美国,获得赞美最多的是那些电影明星;在英国,国王比首相更能享受到更多赞美,但首相拥有更多的权力。很多人更热衷于赞美而不是权力,但是那些人在很多事情上的影响力不如那些迷恋权力者,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们会放纵自己的欲望,利用权势,甚至战争或不择手段去争取更多别人艳羡的目光。正是这种对欲望的滥用,会使人类迷茫疯狂,背离欲望的本原,使欲望变成引诱人犯罪的魔鬼,病入膏肓而不自知(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希特勒),最终干扰人类正常的生活秩序,使欲望走向生存的反面。

3.平衡欲望,享受人生

欲望它能让人类生存,也能让人类毁灭。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金钱和权力都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PK无限的金权,所以我们讲“钱比命长,命比权短”。因此,把握好自己现在拥有的,克制自己的欲望,或者去追逐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去享受生活,俯瞰于青山白云,遨游于五湖四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该放弃的时候放弃,“放弃是一种智慧”,乐于、善于放弃,才会快乐和成功,才是人生真谛。

例如:面对金钱的引诱,算算经济账,一个人吃不过几粒米,睡不过二尺床,其实生活需求并不大,更多的金钱仅是一个数字,而一旦出事毁掉的不仅是前途,还会毁掉有你几十或几百倍的收入;李白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话虽然偏激,却也反映了相当一部分人的人生追求。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本来就是许多数人的人生目标。正因为如此,很少会有人放弃那些所谓“蜗角虚名,蝇头微利”。遗憾的是他们分不清小利与大利,他们不懂得怎样才能给自己的生命带来更多华彩乐章。因此,最后往往是收获甚微,或顾此失彼。面对至高无上的权利,知道登上那么高的位置会让自己身心疲惫但仍不放弃。一生可能都是在追逐一个又一个欲望,永远不满现状,一辈子下来可能最遗憾的就是没有享受自己所得到的一切(例如:别墅保姆住、车子司机用、金钱银行享用等)。

关键是持之有度。克制欲望,才能更好地享受人生。欲,乃生来就有怎可无。欲无错,错在抉择。该追求的就要追求,该放弃的就要放弃。哲人说过:“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确,人生在世,每个人都背负太多责任与欲望,若将其全部丢掉,人生将会毫无意义;但不舍弃一些,我们又会不堪重负。这时,放弃是一种境界。乐于放弃的人一定是一位豁达的人,一位大度的人,他懂得放弃,是因为他彻悟人生,笑看红尘,放弃就会成为一种尤其重要的智慧。关键是二者持之有度。可把握好这个度,要有一定的水平,需要不断的历练,需要我们摆正自身位置,调整好自己的良好心态,追求健康向上的欲望,摈弃低俗阴暗的欲望,让欲望沐浴阳光。

(四)感恩教育

1.长存感恩

感恩是一条人生准则,是一种豁达的处世观,是一切生命美好的基础。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至于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回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学会感恩,是为了将爱的阳光照耀在每个人的心底。生活中的实例证明:一个会感恩的人,让人感觉更实诚,就能获得更多朋友,更多相助,更多的机会和提携。所以,让我们学会感恩,感谢朝霞捧出了黎明,感谢大地哺育了生灵,感谢母亲赠予我生命,感谢单位给予了生存平台,感谢领导的帮助支持,感谢同事朋友的关心关爱,感谢生活赠送友谊爱情,感谢时光常留永恒公正,感谢这旋转不息的蔚蓝色的星球!

2.感恩父母

学会感恩,就是多一份理解,少一份任性,让父母的微笑永远伴我们同行。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天生就该得的,感谢父母给了我生命,给了我们追求独立、自尊的坚强性格,独立的思考和担当!当看到父母那被岁月爬满的额头,看到父母那日渐蹒跚的脚步,我们总会隐隐作痛夹杂着难言的愧疚。生我者方父母,养我者亦父母,“养子方知父母苦,养子方知父母恩”“子欲养,而亲不在”,常抽时间回家看看,想起了立刻做。

3.感恩朋友

学会感恩,就是要多一份宽容,少一份冷漠,让朋友的真心永远伴我们同行。像周华健枟朋友枠歌中所-:朋友一生一起走,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还有我。我们总会记得,那些在困难时伸出的温暖的双手;会记得,那些曾经被我用泪水打湿的肩膀;会记得,那些永远支持我的坚定的目光。我们要感谢朋友们的支撑、支持、支助,让大家在享受朋友温暖的同时,让我们的世界五彩斑斓!

4.感恩自身

学会感恩,就是要多一份爱惜,少一份放纵,学会体恤自己,感恩自己的坚强,面对难题不屈不挠。感恩自己的勇敢,面对竞争不甘示弱;感恩自己的幽默,面对生活制造温馨;感恩自己的思维,面对创新不落窠臼;感恩自己的淡定,面对成绩不骄不躁,失意的时候看到希望,落寞的时候看到明天,快乐的时候充分享受,感恩自身不时犒劳下自己。

5.感恩环境

学会感恩,就是要多一份爱心,少一份对环境的挑剔,让大自然的美丽永远与我们同行。对太阳的感恩,那是我们对温暖的领悟;对草原的感恩,那是我们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叹服;对大海的感恩,那是我们对兼收并蓄的一种倾听。学会感恩吧,热爱我们的大自然,只有施恩于受恩同行,爱的光环才是永不坠落的太阳!

人的一生是感恩的一生,我们沐浴着别人的恩泽而来,感恩是我们一生的使命,当我们心怀感恩之时,我们心情是快乐的,心态是健康的,心灵是美好的。

(五)换位思考

1.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信任,并且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互相宽容、理解,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①理解是一种同理,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奠定理解基础;②理解也是一种大度,王安石讲“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

2.换位思考的作用

换位思考的作用。换位思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的最佳润滑剂。人们都有这样一个重要特点:即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假如我们能换一个角度,总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结果就多了一些理解和宽容,就会改善和拉近人间的关系,换位思考就是宽容,“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横批“皆大欢喜”。其实在团队、在家庭道理都是一样,团队中换位思考,才可能增强凝聚力,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换位思考的能力是能否成功进行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3.换位思考的实质

换位思考的实质是谅解,谅解是理解的一个前提。谅解是一种爱护,一种体贴,一种宽容,一种大度。换位思考的核心是保持冷静。遇事不冲动,不意气用事,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常言道:“退后一步,海阔天高”,相反则会越换越乱。遭遇冲突时提醒自己“冷静、冷静,冲动是魔鬼!”心魔其实不可怕,只要冷静必胜它!

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古兰经说“山不过来,我就过去”主动在情感上接受对方,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唯有换位思考才能产生同理心,才能更好理解别人,同一标准如果能宽人严己,则世界和平,校园和谐,进而减少冲突。

(六)舍与得

1.“舍得”概念

追根溯源,“舍得”一词,最早出自枟了凡四训枠。“舍得”者,实无所舍,亦无所得,是谓“舍得”。故枟金刚经枠云:应无所著而生其心。在传入中国后,迅速与中国传统的老庄道学思想相互融汇,成为“禅”的一种哲理。随着光阴的流转,“舍得”这一禅理,又迅速渗透到了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并逐步演进为一种雅俗共赏、启迪心智的“生活禅”。人生得失寻常事,徐志摩说“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无能得失,重要的是无愧于心,无愧于人,坦然面对得失,需要一颗平常、淡然、博爱之心,能够坦然面对得失,才会生活,才会快乐,才会幸福。

2.“舍得”实例

面对亲手参与开创的西汉王朝,面对曾经共患难但难以同富贵的大汉天子刘邦,张子房选择了急流勇退,用清贫安逸的晚年阻止了兔死狗烹的悲剧;面对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官场生活,面对进不能兼济天下,退不能独善其身的彭泽县令,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田园,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吟出了孤傲的诗篇;面对毒蛇的齿痕和迅速扩散的毒液,面对生命之钟的倒计时,小男孩选择了斩断受伤脚趾,用脚趾的残缺维护了生命的完整。正是放弃,使他们趋利避祸、千古留名;正是放弃,使他们池鱼返渊、羁鸟归林;正是放弃,使他们转危为安、化险为夷。

3.“舍得”的实质

意为没有付出就不会有收获,“舍得”的实质是公平。这既符合古代的公平法则,又符合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平和淡然地看待他人的成功,付出与获得让我们了解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几分耕耘,几多收获”。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泰戈尔讲“当你为失去太阳而流泪,你也将失去群星”人的一生有多种方式对待得失。

患得患失得不偿失:得失平衡的认定关键在自身,快乐与否关键在自己把握,如果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寻找快乐,在痛苦烦恼的煎熬中选择快乐,在悲欢离合中提炼快乐,我们就会处处感受到快乐,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冲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