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析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技术的尽头在哪里?

分析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技术的尽头在哪里?

时间:2022-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分析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无非三种方式,前两种说到底是在争论技术与社会间的相互影响究竟孰先孰后,这样的争论不会有结果。这种技术决定论最终与登峰造极的科学主义控制论结合,其信奉者天真地以为人类世界可以等同于近似机器的世界。技术给了政治许多应允,但技术不是政治:媒介的使用改变了民主的运行,但民主究竟是何物不因技术而改变。媒介类型物理世界与人体关系紧密,传播手段是感官媒介的延伸,是身体器官延伸的工具。

技术的尽头在哪里?

分析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无非三种方式,前两种说到底是在争论技术与社会间的相互影响究竟孰先孰后,这样的争论不会有结果。第一种将技术与社会截然分开,把社会看成技术的反射,甚至将人类与工具机制混为一谈。这种技术决定论最终与登峰造极的科学主义控制论结合,其信奉者天真地以为人类世界可以等同于近似机器的世界。第二种将精神与物质截然分开,是唯心主义或精神主义的方式,这种方式和唯物主义思路一样不尽如人意,在它看来,技术要么是邪恶的自主实体,要么是为人类服务的力量。“一切皆技术”和“某物实质上与技术无关”的说法都不符合事实,因为其中必然包含意识形态,是宗教、科学主义或官僚主义使然。确实,技术和社会可以分立两端并解读彼此,但这样做一定会遇到不可克服的矛盾:技术产生价值,但技术同时也包含许多自相矛盾的价值,人类选择工具,同时又受工具的限制。如果说手在人类感觉和智慧大脑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大脑反过来以身体为工具改写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传播手段是我们自身的延伸,那这一串逻辑还是无法说明人类世界里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这些都不能摆脱物质)到底是怎样一回事。

第三种解决方案承认人类世界在一定程度上不依赖技术,更准确地说,是在一定程度上与技术不相干,这样就能为社会科学的发展开辟道路。这个方案不是折中,它假设精神也是工具,同时承认精神具有更高的能力,或者认为精神与被视为技术的物体的能力不在同一范畴。这个观点有多种表述方式。认知科学告诉我们,将人脑比作工具的假设(见附表)存在漏洞,或者说有局限,正因如此,政治文化的活力才成为可能。阿兰·图雷纳(Alain Touraine)的社会学认为“定义社会的不是它们的运作,而是它们改变自身的能力”[阿兰·图雷纳,《社会学导论》(Pour la sociologie),1974]。也就是说,他特别强调变化的动力:虽说人类被整个埋没在技术当中,人类自身也像工具一样运作,但人类总是有能力借助别的运作或机制改变自己和技术的关系,超越自己所遵从的运作。哲学家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在《手段之目的》(La fin des moyens, 2000)一书中用实证术语陈述了人类与技术的不相干。他认为人与物不可分割,同时也认为二者的存在体制有区别。技术不是存在,也不是非存在,不从外部对存在构成威胁,也不被存在主导。技术不是存在和非存在的折中,它自己就是一种存在方式,是一个存在的世界,所以,一方面技术无时无刻不重要,另一方面,当我们研究别的存在方式(如政治或道德)时,以技术为参照就不得要领了。技术给了政治许多应允,但技术不是政治:媒介的使用改变了民主的运行,但民主究竟是何物不因技术而改变。

媒介类型

img9

物理世界与人体关系紧密,传播手段是感官媒介的延伸,是身体器官延伸的工具。大脑被看做是与其他媒介相连的工具,因为大脑延伸这些媒介,同时通过这些媒介延伸它自己。但是这套逻辑的技术衔接有问题,它无法通过简单推理从上一层走向下一层,而且在大脑里面的感觉世界和物理媒介、身体媒介之间漏掉了一个关键判断:大脑不仅仅是个“媒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