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12年福建高校招生的发展变化、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2年福建高校招生的发展变化、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2年福建高校招生的发展变化、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冯云[1]一、2O12年福建高招现状2012年,福建高考考生报名人数为257564人,比2011年少了近1万人。2012年,福建普通高校招生呈现以下主要特点:(一)“985”、“211”名校生源质量良好。

2012年福建高校招生的发展变化、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冯 云[1]

一、2O12年福建高招现状

2012年,福建高考考生报名人数为257564人,比2011年少了近1万人。其中文科考生10万多人,理科考生15万多人。据统计,自2009年以来,福建连续四年出现高考报名人数下降(如图1)。高考报名人数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适龄人口出生率下降。由于考生人数的下降,在招生计划不变的情况下,2012年高考录取率有所提高。

img114

图1 2009—2012年福建高考考生总人数变化(万人)

福建普通高校招生各批次共录取新生22万8千多人,其中本科录取12万4千多人、专科录取10万4千多人,本科、专科录取人数比为55∶45。

2012年,福建普通高校招生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一)“985”、“211”名校生源质量良好。国内“985”、“211”大学知名度大、办学质量高,引发高分考生争相填报。我省生源质量良好,部分优质高校在我省增加招生计划。本科一批共增招1200多人,其中“985”高校增招597人、“211”高校增招251人。

(二)公安类和军队院校报考热情依然高涨。军队院校(含国防生)延续往年的火热局面,生源充足、质量好。军队院校共44所,共录取考生611人,一志愿满足率为96%。公安类院校招生热度不减,福建警察学院恢复本科公安类招生,生源充足、质量较好;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由于生源很好,增加计划,将线上剩余合格生源全部录取。

(三)本科院校生源充足,专科高校报考热情不高。文史、理工类本科二批线上生源充足,共录取7万2千多人,增招1300多人。独立学院、民办本科院校占了本二批招生计划的47%。民办本科院校多能顺利完成招生计划。办学质量高、沿海地区的独立学院,如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州大学至诚学院、集美大学诚毅学院、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南京审计学院金审学院等,成为考生竞相选择的对象。省内一般本科院校的闽台合作项目生源充足,基本上在常规志愿投档时就已完成计划。

(四)财经、建筑、临床医学等热门专业持续火爆。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专科院校,财经、建筑、临床医学等热门专业都倍受同批次高分考生的青睐。以本二批为例,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医学院、上海金融学院等院校常规志愿投档分数超过本一批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地处西北、西南地区的财经类院校同样受到我省考生追捧,如贵州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等院校的投档线都接近本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与往年一样,农林、护理等专业生源还是不足。

(五)京津沪、沿海发达地区、省内福厦两地高校依然是考生的热门选择。一方面,地处京津沪、华东、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依然是省内考生的热门选择。另一方面,省内本科高校生源火爆,地处厦门、福州的院校倍受考生青睐。省内本一批院校投档分数高,如福州大学文史类投档分590分、理工类投档分587分。

(六)高职(专科)批考生报考的专业倾向性明显。今年我省首次实行高职(专科)按专业平行志愿投档改革,考生志愿满足率100%。常规志愿投档录取时,有填报志愿的考生录取率高达96.7%。常规志愿录取完成招生计划的83%,比去年的76%提高了7个百分点。不论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质量较高的专业、特色专业、热门专业普遍得到考生欢迎;民办高校的优势专业投档分数较去年有明显提高。大多数考生的专业倾向性比较明显,还有不少考生只填报不同院校的同一类专业。热门专业受到大多数考生的青睐,农林、旅游等专业报考人数仍然偏少。

二、福建高招存在问题分析

高考是社会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之一,是许多家庭的头等大事。高考招生制度极为重要,也非常复杂。它牵涉的面很广,存在的问题也颇多,因此,高考招生制度一直处于不断的改革和完善过程中。福建招生考试在福建教育考试院组建第一年推出许多新的举措,令人耳目一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既有福建本身所特有的,也有全国层面上的。

(一)供需双方形成剪刀差

2012年,福建高考考生报名人数为257564人,普通高校招生各批次共录取新生22万8千多人,录取率为88.52%。从这个数字看,录取率较高。考生和家长都想上好的大学,都希望孩子能上本一,能上985、211这样的名校。由于历史的原因,福建优质的高校不多,其他省份优质高校在福建的招生指标也有限,因此,优质高校的指标与考生和家长的需求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优质高校满足不了考生及家长的需求。

表1 优质高校在福建招生情况

img115

一方面是优质高校的匮乏,满足不了考生和家长想上好大学的需求。另一方面,对于省内很多山区的高职高专来说,生源严重不足,从2011、2012年招生情况来看,很多学校的招生计划无法完成,一所学校招不到500人,完成率不足30%,很难维持下去。这样从供需上形成剪刀差。

(二)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在闽高考有进展但仍存在问题

当前,全国各界都很关注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就读、考试问题。作为改革开放的沿海省份,福建以最开放的姿态接纳外来务工随迁子女。2012年5月28日上午,福建省教育厅召开新闻通气会,决定从2014年起,凡在福建高中有3年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可在福建就地报名参加普通高考,并与福建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福建在关注农民工、关注弱势群体方面迈出重大的步伐,得到全国各界及媒体的普遍赞誉。一些发达城市在这方面有很多限制,如,有的规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只能报考当地的高职高专。如果要上本科院校,考生父母必须符合技术移民的有关规定,即有住所、有社保、有纳税记录等等。与国内的这些城市不同的是,福建没有附加其他任何条件,是国内解决农民工子女高考问题走在最前列的省份之一。

任何政策的出台,都需要有各种资源的强大支撑。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在福建接受3年高中即可与本地学生享受同等的待遇,那么这些学生是接受什么样的高中教学,是福州一中这种教育水平的高中,还是二类校、三类校的高中?他们的义务教育和中考怎么解决?高考问题的解决,倒推过来,如何取消中考壁垒,实现中高考的对接,是摆在有关部门面前急迫的任务。福、厦、泉是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中考放开的话,大量随迁子女迁入,势必挤压当地有限的基础教育资源,这对当地的基础教育是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加快基础教育建设,解决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基础教育跟高考政策相配套的问题是当务之急的要事。

(三)命题上存在问题

2004年,我省开始高考自主命题,福建是继北京、上海之后第九个启动自主命题的省市。2004年至2008年,我省自主命制语文、数学、外语三个学科试卷,其他学科继续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试卷。2006年,福建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2008年我省公布新课程高考方案,2009年是第一次新课程高考,我省开始全科命题工作,逐步形成新课改与新高考相互促进、有效衔接的机制。

通常,高考命题引领着学校高中的教学。高考怎么考,学校就怎么教。那么,如何选拔命题教师队伍、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至关重要的。高考试卷要符合教育评价的要求,要有适当的难度和区分度,既要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又不能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福建自主命题经过多年的摸索,已取得较大成绩。但有些年份有些科目仍出现难度忽高忽低的情况,致使考生和教师无所适从,一片哗然。因此,如何科学地设置命题蓝图,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与稳定的命题专家队伍,福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招生录取工作和考生志愿填报上的问题

福建的招生信息服务总体来说已经很人性化,但与考生和家长的要求和期望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考生和家长更希望像股票行情那样的方式,实时显示自己填报学校的报名情况,即了解自己所报的学校有多少考生报名。像内蒙古等省市,现在已经采用实时显示系统,考生可以通过实时显示系统了解相关信息。如果看到自己所报学校的人数较多,自己没有竞争力,在规定的时间前,可以更改自己填报的志愿。

福建目前实行平行志愿。所谓平行志愿,就是在每个录取批次的学校中,考生可填报若干个平行的学校,然后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投档录取,改变过去志愿优先的录取原则。具体地说,按照平行志愿录取方式,录取时,将考生按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顺序排队,依次检索考生填报的A、B、C、D等几个平行志愿,如果符合A志愿,则投档A,如果分数不够,则继续检索B志愿,依次类推,直到投档至符合条件的学校。

平行志愿的实行,会造成部分考生所学非所“愿”。平行志愿的一大缺陷是同一批次只有一次投档机会,一旦退档代价巨大。因此,考生在填报某院校和专业后,都会无奈的填“服从专业调剂”,如果没有填“服从调剂”,就有可能不被所填报的大学录取,这样就要等到后面的征集志愿,一旦到了征集志愿,就没有几所可选择的好学校了。所以考生的普遍心理是,都填上“服从调剂”。填上了“服从调剂”,就意味着部分考生有可能被调剂到非自己所填报的专业就读。打个比方,一个考生报厦门大学计算机专业,厦门大学的投档线为620分,他为了能上厦大,就会填“服从调剂”,他所报的专业是计算机,而计算机专业进不去,就有可能被调剂到医学专业。这样,厦大医科专业就有可能收了很多分数很高、却不爱学医的学生。因此,如果仅仅注重分数的公平、表面的公平、规则的公平,而没有顾及到学生的兴趣,就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专业兴趣,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推动力,从而造成资源浪费,这方面必须加以改进。

(五)自主招生和校长推荐方面存在的问题

自主招生是中国高等教育招生改革、扩大高校自主权的重要措施。自主招生选拔由高校自行组织,一般由笔试、面试两部分组成。在福建,通过自主招生选拔的考生必须参加高考,在高考录取时可获得几分到几十分不等的优惠。自主招生制度实行的初衷,是想通过高校自主选拔,挑选那些在高考中不容易被发现的有特殊才能的学生。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偏离了它的初衷。自主招生在公平、诚信、自主考试的科学性、成本与效益、考试倾向等方面都受到不少质疑,亟待理性的反思与改进。[2]

2011年8月4日的《南方周末》刊登了《穷孩子没有春天》的文章。里边写到,“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约占三成,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系2010级王斯敏等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那年的高考考场里,62%是农村考生。不仅北大、清华,国家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开始不断滑落。”

“近年系列的高考新政,保送、加分、自主招生的机会,大多被各省最富竞争力的高中包揽。2010年,北大、清华在陕西自主招生名额的98.9%、保送名额的97.3%被西安的五大名校垄断。”裸分考上北大、清华的几率越来越小。据来自北大招生办的信息,2010年北大在某省招收的70名文理科学生中,只有10人没有任何加分,其余60人则通过自主招生加分、政策性加分、保送的途径进入北大。[3]

自主招生在多元评价体系中是必须的,它有利于高校选拔一些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自主招生由高校自主命题,出的题目多怪僻,让很多考生有挫败感,这种情况与自主招生的初衷南辕北辙。

三、对策研究

高校招生考试工作是一项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高校招生考试工作,既要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深化实施素质教育,又要有利于高等教育选拔人才,还要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它需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通过社会多方力量的作用,使它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推进。

(一)解决考生和家长的需求与优质高校资源之间的剪刀差,应从以下几方面寻找对策

加大985、211高校的招生指标的投放。考生和家长的需求与优质高校资源之间的剪刀差短期内很难解决。福建考生数虽然逐年下降,但优质高校的招生指标短期内不可能大幅增加。因此,当务之急是,向中央教育部部属院校、兄弟省份多做宣传,推荐福建的优质生源;向教育部争取政策,争取优质高校的指标向福建倾斜。福建原来是“海防前线”,高校办得迟、办得少,本科院校少,本一院校也屈指可数,211、985学校更少,目前全省985、211都只有一所。因此,需要教育部和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故此,缓解剪刀差,就要多向教育部、兄弟省市要求提高优质高校招生指标在福建的投放,需要中央部委的大力支持。

福建这几年社会经济发展迅猛,财政收入逐年增加,投入到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力度虽然不小,但与实际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较大的距离。因此,要积极向福建省委省政府反映,增加对高校的投入,尤其是要增加本一批重点建设学科,让福建考生上本一、本科的比重加大,满足考生及家长对上优质高校的期望。

正确引导、教育家长和考生。从2011年招生的情况看,全省有1万多高职高专的招生计划没有完成,这种情况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部分高职高专的办学水平确实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是考生和家长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很多家长认为小孩一定要上本科,上211、985的高校,没有跟孩子的能力、特长很好地结合起来考虑。有的学生,文化课成绩不好,但动手能力很强,高职高专更适合他。上完高职高专,掌握了一技之长,就有可能成为高级技师。当前福建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高职高专毕业生既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又解决了就业问题,这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收入较高,地位也不低。因此,各级政府和教育考试机构应对学生和家长进行教育引导,帮助各个层面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解决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在闽高考相关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福建有条件的设区市,从2013年起所有高中要面向随迁子女开放招生。随迁子女集中且高中资源较为紧缺的设区市,应积极扩大高中教育资源。可考虑一个时间期限,各地市辖区内的高中面向随迁子女开放招生。各地随迁子女中考中招工作方案应尽快出台,并向社会公布。因福建外来务工人员众多,各地要进一步摸清底数,准确掌握非本地户籍人口变动和随迁子女就学等情况,人口流入较多的市、县(区)要综合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因素进一步健全完善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制度。

加强对城区教育布局的整体科学规划,扩大城区中小学办学容量,适当增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进一步满足随迁子女教育需求。开放外省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闽就地升学的同时,也要加强监督。要协调教育、公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加强对考生报考资格的审查,严格规范、公开透明地执行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对不符合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条件的随迁子女,要求流出地和流入地要积极配合,做好政策衔接,确保考生能够回流出地参加升学考试。

(三)命题工作和考试安全方面,应提高质量、保证安全

命题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质量。高考命题是指挥棒,引领着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的教育教学。虽然我们也一直提倡转变观念,但是目前高中教学的目标还是让学生上大学,上好大学。高考的内容、结构,直接影响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的教育教学。命题的质量非常重要,我们要建立稳定、权威、专业的命题教师队伍,使我们所命的试卷能真正引领福建的基础教育和高中教学,同时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把有聪明才智和良好高中知识基础的学生选拔到高校。

第二方面是试卷安全,高考每年有20多万考生,他们的背后,加上教师、家长,牵涉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因此,高考安全问题,防舞弊、防泄题事关社会的安定稳定、事关社会的公平公正,从这一点来说,高考在注重命题质量的同时,命题的安全是生命线。要保证命题安全,需要有很多环节来护航,需要建立严谨的制度和科学的机制。

要保证考试过程安全,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防范。一是人防和技防。人防非常重要,这几年出现的教育考试舞弊行为,多起出现在招生考试机构内部。招生考试机构的一小部分人员受到种种利益的诱惑,不能坚持原则,跟舞弊犯罪团伙沆瀣一气,内外勾结。因此,要落实责任追究制,且对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对监考老师进行业务培训,制定相关的奖惩措施。随着现代作弊手段不断翻新,很多先进设备被犯罪团伙应用到考试作弊中,如扫描、发射、接收机等等,舞弊手段呈高科技化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提高技防手段和措施。要建立网上巡查系统,把所有的考生、考室、考点、考务点、试卷保管室等等,通过现代的网络系统,连到一个共同的平台,可以随机随时抽查,形成一种无形的威慑。另外,万一出现舞弊事件,可以通过刻录影像资料,随时调取回看。二是建立身份识别系统,目前假身份、假信息等等造假行为层出不穷,教育考试机构可把相关的信息连成一个共同的平台,建立身份识别系统,进行有效管理。建立防作弊信号屏蔽系统,把各种信号,即考场内往外传、考场外往内传的信号进行屏蔽,给予物理隔绝。另外,建立考试事件的应急预警机制,一旦出现问题,相关领导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理突发事件,实现无缝对接,把可能引发的舞弊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避免大面积的舞弊行为和危害社会安定稳定事件的发生。

在高考评卷工作上,可从三方面来加强。在评卷的组织管理方面,评卷流程应科学化和规范化,科学制定评卷流程,测算评卷所需的时间,保证评卷教师的时间安排。二是建立业务熟练、责任心强、甘于奉献的评卷教师队伍。评卷工作很辛苦,报酬较低,跟教师同样时间从事其他工作的报酬相比要低得多。在目前高考收费不高的情况下,评卷教师的报酬很难有大幅度的增加,因此,要加强对评卷教师的教育,发扬敬业奉献的精神。三是加大评卷经费的投入,提供相对舒心、宽敞的评卷场所。评卷所需的装备要跟上,改善评卷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要提高评卷教师的积极性,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四)探索更加科学公平的招生录取办法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单一的平行志愿,会变成唯分数论,会造成一些学生无法就读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可以改变投档方式,以专业投档,提高专业的满足率,保证考生能上自己喜欢的专业。平行志愿之外,提倡多元评价理念,对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大胆尝试一些补充的措施,如果全国大面积铺开有困难,可在省内拿出一些指标搞实验,把这些名额分配给校长,给予校长一定的自主权,以弥补一些总分成绩不好,但确实有特殊才华的学生,把这些有特长、有潜在能力的学生吸收到高校,避免这些学生因分数不高而被高校拒之门外。对于多元评价方式,要积极探讨,大胆尝试。

录取期间的信息应实时、全面的公开。考生和家长对录取结果翘首以待,录取信息如果没有实时、全面的公开,各种猜想、质疑就会弥漫开来,因此,招生录取信息、投档情况、录取游戏规则等,都可以大胆地向社会公开。录取工作、录取流程也可以邀请考生、家长、教师代表来参观。考生的知情权不应该是只知道自己的情况,更应该知道跟自己竞争的伙伴的录取情况。现在的设置是考生敲入账号、密码,可以查询自己有没有被所报的院校录取,考生不知道自己所报的学校专业其他的录取情况。考生应该有权知道自己所报学校专业的录取情况,最高录取分数及最低录取分数,如果牵涉到隐私的话,可以把录取考生的名字去掉。满足了考生更广泛的知情权,使之即使没考取某个志愿,也会心服口服。另外,要加强招生录取队伍建设,当前,招生诈骗等此起彼伏,要加强对录取工作的责任追究和廉政建设,建立一支清正廉洁的招生队伍。

(五)探索自主招生的改进办法

无论是自主招生还是校长推荐,在中国这种人情社会,目前还很难做到客观公正。通常,校长也不敢轻易签名,要推荐某个学生,必须经过学校研究,规定在排名多少之内的学生才有资格入选自主招生。打个比方,比如一个学生数学特别好,他的数学成绩在年级数一数二,但总成绩在年段100名左右,这样即便具有非凡的数学天赋,他还是无法进入校长推荐的范围。中国的自主招生、校长推荐还无法做到像国外那样,真正能够推荐、选拔一些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在这方面还需加以改进。

自主招生应该是高招制度的一个有益补充,不能演变成另外一轮的高考。自主招生的名额很少,考试的内容怪异,很多题型学生没有接触过,这种考试让很多学生有挫败感,应加以改善。在推荐方面,应向西方一些国家学习,完善我们的推荐制度。对于校长推荐的学生,实行终身负责制。如果某个校长推荐的学生在学校被淘汰,可以对这个校长进行问责或记录,如果校长推荐的学生被淘汰率超过一定的指标,即可取消校长推荐的资格。这样,会促使校长更客观公正地推荐学生,跳出以笔试成绩论英雄的怪圈,真正回归到多元评价、多种渠道选拔人才的良性轨道上来。

理想的招生考试制度,是让所有的高校挑选最合适的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选择最合适的高校,真正体现双向选择。中国人口众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因此,在当前的中国,高校招生还必须实施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为主,与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政府宏观指导、调控,高校自主招生、自我约束,社会有效监督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4]高考改革要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阶段,顺应主流民意,才能具有生命力。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到2020年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福建的教育招生考试应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招生考试的理念为宗旨,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招生考试质量,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改进教育招生考试方式和评价手段,提高学习者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从单一考试到多元化评价,为构建高等教育的“立交桥”和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服务。

【注释】

[1]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编审。

[2]郑若玲:《自主招生改革何去何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7期。

[3]《南方周末》2011年8月4日。

[4]刘海峰:《高考改革的回顾和展望》,《教育研究》2007年第1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