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生择业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与对策

研究生择业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与对策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生择业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与对策朱成康 范青明 姚 鹏摘 要 本文立足研究生就业难的现状,调查研究了研究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若干矛盾,分别从政府、企业、高校及研究生四个方面提出了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对策思路。为掌握当前形势下研究生就业情况与特点,笔者针对浙江工业大学应届毕业研究生进行了调查研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研形式,组织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573份,回收率为81.9%。
研究生择业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与对策_文化建设的理念与实践

研究生择业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与对策

朱成康 范青明 姚 鹏

(浙江工业大学 杭州 310014)

摘 要 本文立足研究生就业难的现状,调查研究了研究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若干矛盾,分别从政府、企业、高校及研究生四个方面提出了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 研究生 就业 矛盾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03年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共招收研究生26.89万人,比上年增长22.65%,2004年招生33万人,2005年招生人数达36.7万人;另据有关人士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究生的比重不是很大,招生规模还可能会增加。这种持续的扩招必将对研究生就业产生较大影响。此外,本、专科毕业生数量的绝对增加也会造成对研究生就业的冲击,总体看来高校毕业生研究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为掌握当前形势下研究生就业情况与特点,笔者针对浙江工业大学应届毕业研究生进行了调查研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研形式,组织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573份,回收率为81.9%。

1.研究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矛盾

1.1 就业与学历之间的矛盾

调查显示,有64%的研究生选择继续深造,是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的,他们发现一些用人单位追求高学历的员工,高学历能获得更好发展机会并取得更好待遇。然而,临近择业的时候却发现,找工作比预想中的困难,而且对找工作没有充分的信心,仅有33.5%的同学对找工作有信心;63.2%的研究生认为找工作比预期的要困难。还有部分研究生因为工作难找或者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意,就选择攻读更高的学历,进而出现了学历越高,就业面更窄,工作越难找的怪圈。

1.2 就业准备认知与实际储备的矛盾

研究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的决定因素主要有:实践经验、口头表达能力、实用技能,共占58.1%,其中被列为第一决定因素的是实践经验,占35.6%。这表明研究生意识到用人单位需要有实践经验的员工,也认为有必要在学习阶段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锻炼,也曾在求职中遭遇过没有实践经验的尴尬。但是实际上,很大一部分研究生在学习生涯中却不注重实践经验的培养,有近20%的同学从来没有参加过实践活动。

调查的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在求职的时候因为自己的知识、能力储备不足,竞争力不强而被淘汰。然而,仅有15.2%的研究生认为在研究生阶段应该学好专业知识。这表明,一些研究生在其学习生涯中并没有把足够精力放在学习和科研上,只是把研究生学历当作“敲门砖”,只求找一份好工作,功利性明显。

1.3 求职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矛盾

在研究生的求职过程中,还存在这样的一对矛盾:一方面是就业渠道单一,有91.1%的研究生是通过招聘会、人才市场、新闻媒体和互联网来求职的,依靠老师、同学、亲戚和朋友找工作的只有6.1%。另一方面,研究生在求职中主动性不强,仅有9.1%的研究生在求职中直接、主动和用人单位联系,而79.7%是通过参加招聘会和网上求职的,有36.9%的研究生还未联系过任何单位。这表明,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就业信息来源单一,而且缺乏主动性。

2.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对策思路

以上调查的结果显示,研究生在就业准备和实际求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和矛盾。问题的解决不仅仅要靠学校,同时还需要政府和社会、企业的配合,更重要的是要发挥研究生主体的主动性,在三方配合一方主动合作的努力下,研究生就业难的难题一定可以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2.1 政府应为高层次人才的就业排除障碍

2.1.1 要为高等人才的就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宏观环境

在调查中,有27.6%的研究生认为不公平竞争是求职中的首要困扰因素。“走后门,找关系”等不良社会风气干扰了双向选择的公平性,用人单位的“近亲繁殖”也造成了就业的排外性。在关系就业中,专业不对口或低能高就的现象层出不穷,一些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关系户”占据着职业岗位,排斥了有专长的毕业生上岗,人为地造成就业困难。这给社会关系薄弱的研究生带来了就业压力和严重的负面心理影响。调查显示,研究生就业时,存在着希望社会公平竞争的同时更希望有可以依赖的社会关系的矛盾心理。创造公平的外在就业环境是政府和社会解决研究生就业困难的重要责任

2.1.2 要建立高层次人才多样化就业的政策引导体系

2006年“两会”期间,建设新农村,引导高学历人才深入基层工作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是靠有知识、有技能的人去完成。然而,在以市场配置为主的人才资源的配置方式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解决配置的问题,需要制定一些政策鼓励更多的高学历人才深入基层工作,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个政策的导向应该成为政府对人才资源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2.2 企业制定合理的人才储备战略

调查显示,35.6%的研究生认为工作经验是求职时的决定因素,没有工作经验几乎是所有用人单位拒绝应届毕业生的一个首要原因。用人单位过分注重实际工作经验,过于急功近利,希望研究生一到岗位就是熟手,这很不切实际。企业应该从人才储备与培养的角度引进人才,高瞻远瞩,用长远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人才战略。研究生虽然工作经验不多,但是可塑性强、踏实勤奋,并且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未来发展潜力大。企业应该吸收他们并提供适宜培训机会,使其尽快成长起来,在企业里形成有潜力的人才梯队,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高校应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

在培养研究生综合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2.3.1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调查显示,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越早,在找工作的时候目的比较明确,就业也较为顺利。所以,从研究生入校开始,就应该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使其尽早树立明确的就业观念和方向,提前做好就业准备,这样,在求职时就不会承受过大的压力,就业目的也更加明确。

2.3.2 强化对研究生就业观念的引导

调查显示,在研究生就业中普遍存在着期望值过高而出现就业困难的问题,因此,引导研究生树立切合实际的就业目标,引导他们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也是很重要的。学校应该主要以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引导研究生对未来理想的工作地点、工作单位、收入等有一个的合理预期,淡化或者消除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帮助他们树立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的平和心态。

2.3.3 为研究生提供及时的就业信息

调查中有22%的研究生认为得不到有效招聘信息困扰着他们的求职,87.6%的研究生认为在就业信息发布栏和学校就业网上发布的信息最有效。因此,作为学校应该充分、重点利用这两个就业信息渠道及时向同学发布就业相关信息,减轻信息沟通的不充分或者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不必要的就业机会损失。

2.3.4 建立研究生需求导向型指导方式

调查中66.8%的研究生认为经常性地举办就业指导讲座或者是在学校就业网上建立就业指导文库是很有效的就业指导形式,并且75%的研究生认为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来进行就业指导效果比较好,其次是人才市场负责人。67%的研究生认为应该加强经济形势与就业趋向、就业准备与求职技巧以及面试技巧与应聘礼仪等方面的指导。从这些调查的数据来看,研究生认为负责招聘的人员要比学校里的老师的指导更加有效。所以,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人力资源部或者外界人事部门的互动,采用就业讲座的形式为研究生的就业提供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同时应该加强对学校就业网站的建设,及时发布就业信息以及就业相关的通知,同时为研究生提供与用人单位网上交流的平台等功能,发挥就业网站的指导作用。

2.4 研究生应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

2.4.1 转变研究生就业观念,适度调低自己的期望值

调查中研究生的就业期望值比较高,总是考虑要去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要求好单位,高报酬,这就导致研究生在大城市扎堆,而很少深入基层工作,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形成所谓就业难。其实,社会各个领域和岗位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当代研究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根据自身的条件,结合社会的需求和未来职业的发展趋势,选择有发展潜力的、未来成长空间广阔的领域发展,要勇于进入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等需要高层次人才的单位,这也许更有利于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2.4.2 学好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研究生在其学习生涯中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和科研上,只是把高学历作为找一份好工作的“敲门砖”,急功近利现象比较严重,这种浮躁之风正在降低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这表明,实际上正是研究生自己不具备竞争力才加剧了就业的困难。用人单位需要的是专业知识基础牢固,又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综合性人才。因此,研究生在其学习中应该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加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加自己的工作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素质。同时,注重将职业道德素养提升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调查显示,具备团队协作意识、乐于参与竞争、工作积极主动、谦虚谨慎的应聘者往往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参 考 文 献

[1] 谢赟慧. 研究生就业困境分析与对策.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2: 61-65.

[2] 王军,何苗,施杰,黄曙萍. 研究生就业的倾向及思考. 中国研究生,2003,5: 50-51.

[3] 李功建. 新时期研究生就业工作特点初探. 池州师专学报,2005,1: 99-101.

[4] 崔庆五. 研究生眼中的“就业难”.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3: 48-52.

[5] 沈延兵,费毓芳,陶德坤. 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对研究生就业的影响和对策.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7:44-4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