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决定货币需求水平的因素,货币的需求

决定货币需求水平的因素,货币的需求

时间:2022-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个部门在既定的国民收入范围内能够或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而形成对货币的需求。考察货币需求,目的在于探明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货币需求与交易总额,即同一般价格水平与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的乘积成正比,而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凯恩斯认为,交易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

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个部门在既定的国民收入范围内能够或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而形成对货币的需求。货币需求可以从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两个方面来考察:名义货币需求是人们对一定量货币的需求;实际货币需求是对用货币能购买到的物品量来表示的需求,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与价格的比值。考察货币需求,目的在于探明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金融资产的分类及其选择。

人们所拥有的财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物资产,即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有形物品,如房地产、机器设备等;另一类是金融资产,即单纯以价值形式存在的财产,如货币、债券、股票等。为了分析问题方便,可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两类,即货币与其他金融资产。不同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风险性和盈利性是不同的,货币的流动性大、风险性小,但盈利性差。其他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小、风险性大,但盈利性好。这就给人们提出了以什么形式持有金融资产,以获得收益最大化的问题。

决定以什么形式、多大比率持有金融资产就是进行证券投资决策。人们对金融资产的需求受其所拥有金融财富(数量)的制约。在金融资产数量一定的条件下,如果以货币形式拥有的金融资产多,则以其他形式拥有的金融资产就少。拥有其他金融资产,尽管流动性小、风险大,但它一般能够带来较高的收益。这种情况会减少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因此,人们对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手持货币的动机和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交易方程和剑桥方程都是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古典学派认为,货币只具有交换中介和价值标准的职能,公众持有货币的目的和动机是满足交易需要,因此货币需求量只是收入的函数。

交易方程是由欧文•费雪提出。费雪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是用来充当交换媒介,是将货币作为购买力,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因此,一定时期内社会所需要的货币量必定等于参与交易的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价值之和,即

MV=PT

式中:M表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V表示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P表示一般价格水平;T表示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这就是费雪方程式。它表明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等于一般价格水平与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的乘积。费雪认为,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T取决于社会资源及技术情况,在短期内很少变动;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V取决于社会经济的运动状况、信用制度和人们的支付习惯,在短期内也很少变动。在T和V固定不变的假定下,货币数量M的变化就会引起一般价格水平的等比例变化。

上面的费雪方程式稍加改变,就可得出以存量形式表示的货币需求方程。由

MV=PT

M=(PT)/V=(T/V)P

等式左边的M即货币需求,而等式右边的T、V及P则是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货币需求与交易总额,即同一般价格水平与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的乘积成正比,而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在短期内,T和V相对稳定,货币需求就取决于物价水平

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主要是用于解释说明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之关系。由于将交易量T和货币流通速度V假定为常数,因此,只适用于充分就业和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情况,以马歇尔、庇古等人提出的剑桥方程式克服了这一不足。

马歇尔、庇古认为,货币具有延期使用的功能,出于便利和安全的考虑,人们总是将一定量的现金余额留在手头。这种留在手头的现金余额就形成货币需求。人们手中持有货币的多寡取决于实际国民收入、一般价格水平以及交易动机货币需求率,即人们为了交易而持有的货币数量对名义国民收入的比率。货币数量等于名义国民收入与交易动机货币需求率之乘积,即

M=kPy

式中:M表示货币数量;k表示交易动机货币需求率;P表示价格水平;y表示实际国民收入。这就是剑桥方程式。它反映了人们持有货币的数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剑桥方程式一开始就以货币需求为中心来分析问题。

剑桥方程式很容易与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互相转换。如果将交易方程式中的商品和劳务交易量改为实际国民收入,货币流通速度改写为1/k,则由MV=PT得

M(1/k)= Py

M=kPy

可见,剑桥方程式与交易方程式实际上没有多大的差别。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假定T与V为固定不变的常数,而前者则不必视y与k为固定不变。剑桥方程式倘若加上充分就业及k值固定之假定,自然可以得出与交易方程式相同的结论,即货币需求与价格水平成等比例变化。

新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只考虑货币的交换中介的职能,忽视了货币的价值贮藏职能,其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此之后,凯恩斯首先将利率因素引入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并以流动性偏好(即人们不愿持有股票、债券等生利资产而持有货币的偏好)为基本概念,对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作了比较全面的综合性探索。同期,希克斯也提出了用选择理论的边际分析来处理货币需求问题的主张,并试图建立资产持有者的一般均衡条件与资本账户的一般均衡体系。凯恩斯的理论与希克斯的理论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现代货币理论的基本框架。以后,经过鲍莫尔(William Baumol)、托宾(James Tobin)、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等经济学家的发展,形成了广为流传的现代货币理论。

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公众和厂商为应付日常规律性的购买和支付而持有货币。凯恩斯认为,交易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如果以y代表实际国民收入,P代表价格水平,则交易动机性货币需求可以表示为

L1=kP•y

式中:k是一个系数,它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社会支付制度。如果收入与支出在时间上完全同步,则不需要持有货币。否则,不管是厂商还是公众,为应付日常支付的需要必须持有货币。其持有货币的数量则取决于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每月取得一次收入要比每周取得一次收入需要持有的货币余额要多。前者持有的货币余额是月收入的一半,而后者持有的货币余额是周收入的一半。如某人的月收入为3000元,假定在下次取得收入前全部花完,则每天将支出100元。如果其收入是按月取得的,那么,其持有的货币余额为1500元;如果其收入是每十天取得一次,那么,其持有的货币余额为500元。

凯恩斯的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理论仅仅将交易性的货币需求与收入联系在一起,没有考虑利率因素的影响,这一不足在鲍莫尔和托宾那里得到了纠正。

将全部收入留在手头固然方便,但不能生息;如果用其购买债券,等必要时再出售债券收回现金,应付支付所需,尽管不大方便,但可以获利。当然债券的买卖,要支付费用给经纪人,如果支付的费用超过了债券的利息收入,那么,买卖债券不如持有现金。可见,持有货币所放弃的利息与经纪人费用是持有货币的成本,而使用方便所带来的好处则是持有货币的收益。如果知道了交易总额、债券利率以及经纪人费用,则可以确定一个最有利的货币持有额,使其持有者既满足日常需要,又获得更多的利息收益。正是基于这一点,鲍莫尔和托宾才将存货理论引入货币需求的研究,并得出了著名的货币需求的平方根定理。

假定某家庭每月收入Y恰好维持全部家计支出,每日的支出不变,此家庭在月初取得收入后立即将其全部用于购买债券,债券的利息为r。然后每当需要支出时即出售一批债券,每次向证券交易所支付的经纪人费用为tc。进一步假定该家庭每次出售债券的数额C都相同,那么,每月出售债券的次数n及每月支付的经纪人费用Tc将分别是

n=Y/C

TC=n•tc=(Y/C)•tc

其中,tc为每一次出售的经纪人费用。

同时将债券换为货币会损失利息收益,其大小为平均货币持有量M与债券利率r之积。而平均货币持有量M等于每次债券交易额的1/2,月收入的1/2n,即

M=C/2=Y/2n

因此,持有货币的利息损失为

R=M•r=(C/2)•r

经纪人费用和利息损失构成了持有货币所付出的成本P,即

P=(Y/C) •tc+(C/2) •r

最优的期初货币持有量为P,最小时的债券出售量C,将P对C微分,并令其为零,得

dP/dC=(-Y/C2•tc)+r/2 = 0

整理,得

C2=(2•Y•tc)/r

C=[(2•Y•tc)/r]0.5

最优的平均货币持有额为

M=C/2=[(Y•tc)/2r]0.5

这就是货币需求的平方根公式,它表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随交易总额的平方根成正比例变化,并且受经纪人费用和利率的影响,或者说,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与国民收入呈同方向变动,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动。

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是为应付各种意外事件而额外持有的货币,未来是不可测的,为了应付不测的事件,必需持有货币。对于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凯恩斯的观点比较含糊,尽管有时也提到这部分货币需求受利率支配,但更多的是暗示这部分货币需求仅受收入的影响。一般认为,在凯恩斯那里这部分货币需求对大多数公众和厂商来说,是在满足了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后随着收入的增减而变化的。收入水平愈高,公众和厂商所持有的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就愈会增加。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一样,也表现为收入的函数。但后来的经济学家似乎并不看重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与收入的关系。

经济中充满了不确定因素,意外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如果手头没有一定的、作为应付意外事件的货币,就会带来损失。比如出现家庭突然收到一份喜帖或家庭成员突然生病等情况,会使家庭的支出立即增加。为了应付急需,不得不将原来持有的债券削价出售,这样就会损失利息收益。这种损失是由于临时缺少货币而引发的,可以将其看作是货币短缺的成本,用q来表示。q值的大小取决于货币的短缺程度。一般的,为预防货币短缺而持有的货币众多,货币的短缺程度愈小,q值亦愈小;反之,q值就愈大。

未来一定时期内究竟是否发生不测事件是难以预料的概率。这一概率可以表示为p(M,σ)。其中,M代表持有的货币,σ是代表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p(M,σ)表示货币短缺的概率取决于持有货币的多寡和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货币持有量愈多,未来货币短缺的概率就愈小;反之,货币持有量愈小,未来货币短缺的概率就愈大;如果完全不持有货币,那么,货币短缺的概率可能接近1。未来支付的不确定性大,则货币短缺的概率大;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小,则货币短缺的概率小;如果未来支出呈规律地变化,则货币短缺的概率接近于零。未来货币短缺的概率与货币持有量呈反方向变动,与未来支付的不确定性呈同方向变动。未来货币短缺的概率确定后,就可以求出货币短缺的预期成本,即p(M,σ)•q。

另外,持有货币需要负担利息损失。这种损失也就是利息成本,即(M•r)。这样,为预防未来的货币短缺而持有货币的预期成本EC可以表示为

EC=M•r+p(M,σ)•q

持有货币少,货币短缺所带来的损失就大,但所负担的利息损失却小;反之,持有的货币多,货币短缺带来的损失就小,但所负担的利息损失却越大。为了确定用于预防动机的最优货币持有量,就要将增加一个单位的货币持有量所引起的边际成本与相应的边际收益进行比较,两者相等时的货币持有量就是最优的货币持有量。

增加一个单位的货币持有量的边际成本就是所放弃的利息,因为货币持有量的变动不会引起利率的变动,因此,货币持有量的边际成本就是一个常数。增加一个单位的货币持有量,可以减少一部分因货币短缺而造成的预期损失。这也就是增加一个单位货币持有量的边际收益。因为货币短缺带来的损失随着货币持有量的增加而愈来愈显得微不足道,故持有货币的边际收益随着货币持有量的增加而递减。如果用MC表示货币持有量的边际成本,MB表示货币持有量的边际收益(见图13-2),那么,曲线MC与MB将相交于E点。E点决定的货币量就是最优的预防性货币持有量。

图13-2 最优预防性货币持有量

从图13-2可以看出,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利率水平、货币短缺的损失和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利率水平提高,如由r提高为r′,边际成本曲线MC会向上移动至MC′,最优的货币持有量就会由M*减少为M*1,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动。货币短缺的损失减小,增加货币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减少,边际收益曲线会向左下方移动,如由MB移至MB′,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也就由M*减至M*2,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与货币短缺的损失呈同方向变动。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大,增加货币持有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就大,边际收益曲线会向上移动,如由MB移至MB″,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就会由M*增加至M*3,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与未来支出的不确定程度呈同方向变动。至于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在这一模型中则不易确定。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即投机性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剩余资产的机会而持有货币。持有这种货币不是为了用它去购买商品或劳务,而只是为了在最有利的时机去购买债券。与交易性货币需求(即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所强调货币的交换中介职能不同,投机性货币需求强调货币的价值贮藏职能。

凯恩斯是最早将货币需求与利率联系起来,提出投机性货币需求的经济学家。后来,托宾等经济学家对这一理论作了许多解释,使这一理论更加完善。他们在分析说明时都假定资产仅由货币和债券两部分构成,人们的资产不是以货币形式存在,就是以债券形式存在。凯恩斯认为,投机性货币需求取决于利率水平。

因为人们持有货币和债券的选择是基于债券价格、债券收益和利率水平之间的关系,即

p=R/r

式中:p代表债券价格;R代表债券收益;r代表利率。

债券价格与债券收益呈同方向变动,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动,如果债券收益不变,那么,债券价格就取决于利率,即利率上升,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下降,债券价格下升。这种债券价格与利率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使投机者有机可乘,从而调节着投机性货币需求。假定现在利率提高,债券价格下降,人们可能以为债券的市场价格已经降低到正常水平以下,预计很快回升;或者说,利率已经提高到了正常水平以上,预计很快会回落,及时抓住机会买进债券,则有利可图。这会引起投机性货币持有量减少。反之,当利率下降,债券价格上升,人们可能认为债券价格已经上升到正常水平以上,并预计很快会回落,或者说利率已经下降到正常水平以下,预计很快会回升,及时抓住机会出卖债券,则可以避免损失。这会引起投机性货币持有量增加。因此,投机性货币需求取决于利率水平的高低,投机性货币需求表现为利率的函数,即

L2=L2(r)

式中:L2代表投机性货币需求量;r代表利率。

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动,利率高时,投机性货币需求小;利率低时,投机性货币需求大。凯恩斯认为,如果利率极低,比如说是2%,那么人们就会认为利率不会再下降,债券价格不会再上升,持有货币损失的利息不多,但持有债券的风险却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抛出债券,换回货币,有多少货币就持有多少货币。这就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或“凯恩斯陷阱”。

前面分别分析了交易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交易性货币需求主要决定于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增加,则交易性货币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减少,则交易性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也是决定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因素,但为了简化分析,宏观经济学在分析货币总需求时经常假定交易性货币需求对利率完全无弹性,因此,交易性货币需求就表现为国民收入的函数,即

L1=Lt+LP=L1(Y)

式中:L1代表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需求总和;Lt和LP分别代表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Y代表收入。

投机性货币需求决定于利率,前面已经提到它是利率的减函数,即

L2=L2(r)

式中:L2代表投机性货币需求;r代表利率。

货币总需求就是交易性货币需求与投机性货币需求之和,如果用L表示货币总需求,则

L=L1+L2=L1(Y)+L2(r)=L(Y,r)

图13-7 货币总需求曲线

如果以横轴代表货币需求,纵轴代表利率,则可求出货币的总需求曲线,如图13-7所示。图中,L1是交易性货币需求曲线,当收入一定时它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随着收入的增加,它将向右移动,表示货币需求与收入呈同方向变动。L2是投机性货币需求曲线,它向右下方倾斜,表示货币需求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动。L则是由L1和L2加总得到的货币的总需求曲线。

前面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是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另外,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也是很有影响的货币理论。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理论是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核心,并将现代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概括为一个货币需求函数,即

M/P=f(Y,W; rm,rb,re,1/P•dP/dt;u)

式中:M/P代表实际货币需求;Y代表实际国民收入;W代表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率;rm、rb和re分别代表货币、债券和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1/P•dP/dt代表预期的物价变化率;u代表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表明,货币需求决定于许多因素,但他更强调收入因素的主导作用。他还认为,各种预期名义收益率可以用已经包含了预期物价变化率的名义利率代替,因此,货币需求函数就简化为

M/p=f(Y,r)

从形式上看,这个简化了的货币需求函数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函数相似,但两者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为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函数重视利率的主导作用,而弗里德曼则强调收入的重要影响。由此导致了两者不同的政策主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