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策略

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策略

时间:2022-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体应急预案》提出了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六条工作原则:“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提高素质。”突发事件常常会对师生的人身﹑财产造成伤害。

一、高校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的总体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五条,对突发事件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当下,大部分高校都意识到了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的紧迫性﹑复杂性,但对预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尚存在不足。因此,高校及高教主管部门应该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将预防与应对有机结合。

《总体应急预案》提出了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六条工作原则:“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提高素质。”根据高校突发事件特点,在突发事件的预防应急中要遵循以下原则和工作方法:

1.生命至上原则。突发事件常常会对师生的人身﹑财产造成伤害。为此,在处置突发事件时一定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生命至上,注重师生身心健康。

2.依法应对原则。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高校突发事件是社会的关注点。要依据《宪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应对法》《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维护师生权益和高校稳定。

3.建构制度保证。高校突发事件预防及应对要制度化。事发前,应从教育﹑监测﹑疏导等环节入手;事发时,要在及时救援﹑新闻发布﹑重建等方面形成制度;事发后,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形成归档制度。

4.建立组织保障。突发事件预防及应对是一个系统,应建立指挥小组并设立日常办事机构,做好预案,积极预防。实行问责制,加强相关人员责任意识。

5.加强信息管理。当前是大数据时代,对突发事件信息,必须借助先进的现代技术进行搜集﹑整理﹑分析﹑总结﹑预测评估,对事件走向做出预测,为妥善处理提供依据。

6.做好分级预警。依据《国家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高校应该按突发事件危害程度,划分等级,并制定不同等级的应对预案。高校还应结合《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指南》,适时进行实战演练,通过演习不断完善预案。

7.加强教育疏导。教育和疏导并重,事件发生前,侧重于教育,事件发生后,侧重于疏导。正规的教育疏导可以有效减缓事件的发生及危害程度。

8.重视事后总结。突发事件处理完毕,要及时总结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并在适当范围内进行交流,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少同类事故再次发生,确保学生安全。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

尽管突发事件是偶然发生的,但偶然之中也有必然因素。一般来说,学生感受到有人牵挂的温暖,感受到世界有所留恋,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呈现,发生极端事件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因此,按照“生于忧患”“有备无患”的思维方式,高校积极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或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一)切实抓好安全教育

安全第一,确保学生人身安全无疑是学校最重要的使命。学生入学之初,要通过保卫部门进行安全专项教育,召开主题班会强调安全问题,使“遵纪守法,保障安全”的理念深入人心。专门培训全体辅导员,使其充分明确,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要时刻把学生安全放在首位。

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人身安全﹑交通安全﹑财物安全(防盗﹑防诈骗﹑防传销)﹑宿舍安全(防火)等。当前,要特别注意提醒学生防止上当受骗,现在社会上出现的骗术千奇百怪,网络诈骗﹑电信诈骗更是花样翻新,少不更事的大学生往往会成为可恶的骗子们行骗的主要目标。

(二)关注特情学生群体

突发事件很难预测何时发生﹑与谁相关,但是根据实践,其发生尤其是因心理健康状况诱发的突发事件也有一定的群体特征。即特情学生应该成为我们更加关注﹑关怀的对象。所谓特情学生,一般指家庭突遭变故﹑经济特别困难﹑来自单亲家庭﹑人际交往存在一定障碍﹑学业压力过大的群体。这些同学一般性格特征是:性格偏内向不爱吐露心声,喜欢独来独往缺少知心朋友,比较敏感缺少信任感和安全感,等等。对这一群体开展工作,既要有总体上与其他同学一视同仁的尊重,还要有个性化的关怀与指导,而这种关怀﹑指导最好是润物无声﹑不动声色的。引导他们融入集体﹑敞开心扉﹑表达心声,了解他们各不相同的内心诉求,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给他们以温暖﹑信心和面向未来的勇气与力量。

(三)特别关切关键节点

在大学生活的一些关键时期和关键节点,要予以学生特别的关切。在学生入学之初的孤独陌生期,可召开适应大学生活主题班会,也可以请本专业高年级同学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朋辈教育,宣讲新生在学业﹑生活等方面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使之顺利完成由高中到大学的学习生活转型。在各类考试﹑大赛前期,要做好各种纪律提醒和安全提示,并组织提供周到的服务,也可以深入考场﹑赛场,稳定学生情绪和心理。在学生考研过程中,尽可能地使他们专心复习,相互帮助,通过创造温馨的学习环境﹑疏解学习压力,使他们能够心情舒畅地在学海徜徉。在毕业季学生心理动荡期,要教育引导学生果断捕捉机遇,并且在求职择业中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为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尤其在学生遭受挫折的时候(如失恋﹑违纪﹑亲人过世等),学生的导师或辅导员一定要注意疏导或陪伴,有效缓解学生面临的精神压力,预防自伤或伤人事件的发生。

(四)日常工作中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

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是期望青年学子能够以自信的微笑﹑坚定的目光和从容的步履漫步人生。从心理学的视角看,人的知﹑情﹑意是关联一体的,而一个人的情绪情感状态表现了他的综合发展水平的内心体验。因此,教育工作者要特别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情感变化,尤其是学生在网络上流露出的情绪动态。一旦发现学生情绪低落﹑言行反常,就要以正式或非正式形式进行了解沟通,知晓其症结所在,并判断学生可以自愈,还是需要同伴抚慰,还是需要教师介入。必要时,可由学校心理咨询教师予以帮助指导或向医疗机构求助。

(五)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家校关系

可以说,充实快乐地度过四年大学时光,是学生﹑教师﹑家长的共同愿望。一般来讲,尊重学生合理的心理诉求,尊重不同学生合理的个性化诉求,是极为关键的一环。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要特别注重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到学生们的实际需要,了解他们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亲其师,信其道”,能够全心全意为学生的成长着想,在各项工作进展中,自然能够得到学生的理解和包容。切实以学生“成长发展”为指向,在师生接触中,在家校沟通中,就比较容易地能够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这种关系将有力地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六)积极主动抢占网络阵地

当代大学生是互联网伴随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个性特点,筛选网上正向信息,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高校管理者,一方面,要建设好网站﹑论坛﹑公众号等,掌控校园网络主阵地;另一方面,要广泛动员全体一线学生工作队伍(尤其是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辅导员),积极关注学生的博客﹑微信﹑QQ空间﹑状态﹑签名,倾听他们的心声。同时,要依据个人的特点和专长,创建个人的网络主阵地(可以是QQ群﹑微信群﹑个人博客等),在个人主阵地上,在与学生自然的对话交流中,传达思想信念﹑学习体验和生活感悟,吸引学生关注﹑浏览,形成隐性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走近我们的育人目标。

(七)加强宿舍建设,建构预防危机的第一道屏障

宿舍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基础,是学生和谐成长的保障,也是预防危机的第一道屏障。宿舍建设的基本目标是人际关系和谐﹑宿舍氛围温馨﹑精神面貌向上。要建设好宿舍,需要多方努力。其一,树立建舍即建家的观念。舍友即家人,学习上相互帮助,生活中互谅互让,宿舍卫生﹑环境共同营造,明确相近的学习目标,培养相似的兴趣爱好,构建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其二,学工队伍要高度重视宿舍建设。学分制使得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但是宿舍结构稳定,辅导员可通过经常深入宿舍﹑关心学生生活﹑集体约谈﹑个别交流等方式,密切师生关系,了解思想动态。其三,充分发挥宿舍长和学生骨干的作用。辅导员支持他们大胆开展工作,保持密切联系,通过他们了解宿舍状况,明确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规避﹑防范措施。

三、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

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包括事发现场应对和事后持续应对。在处置应对过程中尤其注意以下几点:

(一)第一时间救援

抢抓时间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关键措施之一。对于突发事件,要以保障与抢救生命为第一位,一旦犹豫不决﹑瞻前顾后,就会错失救援良机。因此,事件发生时,要第一时间到达事发现场,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收集信息,第一时间抓住主要矛盾,第一时间主动对内对外发布相关消息。

(二)科学预判决策

突发事件发生后,准确判断﹑科学决策对于事件的处理至关重要。为此,要迅速开展调查,开展一场与时间的竞赛,并在全面掌握事件信息的基础上,抓住事件处理的重点和难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准确的研究﹑预判,有针对性地做好下阶段可能事态的应对。对于一些刑事案例或治安案件,依法配合公安部门调查取证,并做好涉事亲属的抚慰工作。尤其注意,在工作中避免因信息的片面或残缺等原因导致误识误判。

(三)多方沟通协作

缺乏良好的沟通协作,任何突发事件都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在突发事件发生之时,高校管理者要与各方面及时沟通,表明态度,消除误解,化解矛盾。一是应急小组内部迅速沟通交流,形成基本意见,并保证上传下达信息通畅。二是与学生家长沟通,告之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和校方的救援措施,取得家长们的认同。三是与校内师生及时沟通,消除师生的恐惧心理,避免流言蜚语在校内的传播。四是根据事件性质与教育行政主管﹑卫生防疫﹑安全保卫部门以及社会媒体及时沟通情况,形成合力,促进危机的解决。

(四)信息准确以正视听

互联网时代,高校突发事件传播渠道﹑传播主体﹑传播对象出现的新特点,利用新媒体平台有效传递准确信息十分必要。信息发布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注意实事求是,不讲空话﹑套话,还原事件真相,稳定公众心理,争取得到公众对事件真相的明晰认识和事件处理的理解与支持。

(五)关注事后重建

突发事件得到基本控制和解决后,高校就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恢复重建方面来。要科学设置恢复重建管理机构,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重建基本内容包括有形情境重建和无形情境重建,建筑物维修﹑资产重置﹑教育教学秩序的恢复等属于有形情境重建,而高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形象﹑师生社会知名度和信任度等属于无形重建范畴。此外,突发事件对人的生理﹑心理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和影响,如身体伤残,精神上产生的恐惧﹑内疚﹑厌世等。在重建过程中不能忽视人的恢复,对于当事人及相关事件亲历者心理方面的伤害,要组织心理学专家﹑心理治疗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予以关注和治疗。从根本上来说,为恢复突发事件对师生的伤害和影响,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高校管理者要做好三者的协调工作,形成合力,使有关师生尽快治愈事件造成的内心创伤,恢复对生活和事业的希望与信心。

四、构建高校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管理机制

在新的媒体环境下,我们处理突发事件要与时俱进,要改变过去的危机处理思维方式,在适时应对的同时,还要提高媒体应对技巧,增强驾驭媒体能力,为从容面对突发事件﹑化险为夷提供更多帮助。根据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的策略原则和实践经验,建立一套事前预防性﹑事发抢救性与事后恢复性相结合的危机管理机制,对于提高高校妥善处理突发事件,保障校园和谐稳定意义重大。

(一)建立教育学习机制

坚持专业教育与常识教育并举。一方面,高校要培养专门从事应急管理的教学﹑研究人才,提升专业化危机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重视应急管理常识教育,对全体师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普及工作,如播放宣传短片,开展公益讲座,举办知识竞赛等,使防范危机意识深入人心。

(二)建立舆情监测和疏导机制

成立专门机构,加强舆情监测。对网上信息进行梳理﹑跟踪﹑识别,判断隐性危机。当隐性危机达到一定程度,要对这些危机信息进行评估,判断事件发生的时间﹑趋势,判断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时对相关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回应﹑解答。在事件发生后,要努力把握话语权,客观发布信息,引导舆论理性表达,并利用各类媒体适时发布处理状况,稳定人心。

(三)建立“预案—演习—应急”联动机制

做好各类突发事件的预案,预案中要将现场应急处理与救援的程序﹑步骤和关键事项规定清楚。根据各类应急预案,定期有针对性地模拟演习。通过演习,高校管理者强化应急管理意识,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师生掌握应急常识,提高现场应对能力。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是辩证统一的,两者前后衔接。事前预防工作﹑事发抢救工作与事后恢复工作要密切衔接,形成联动机制,减缓﹑阻止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

(四)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在每一次危机事件处理完毕﹑认真反思后,都要对危机事件前因后果进行全面调查,对相关人员的表现认真评定。对于在发现危机﹑处理危机中做出贡献的人员,要进行表彰,进行经验分享;对于制造事端,失职﹑渎职,或者阻碍危机解决的人员,要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积极促进全体教职人员履职尽责,可以有效规避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

(五)建立档案信息管理机制

对于本校发生的突发事件,妥善处理后要及时归档。记录清楚事件发生的类型﹑成因,应对过程的处置情况,师生在线上线下的反应,以及社会是否曾经予以关注。对于其他高校发生的事件,要利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技术,对事件进行收集﹑分析与总结,充分借鉴他校的成功经验,为维护校园稳定和谐奠定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