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方精英修建基础设施的动因分析

地方精英修建基础设施的动因分析

时间:2022-09-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地方精英修建基础设施的动因包括地方儒士在内的精英力量,其主动参与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修建的动机通常是出于“义”的考量。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修筑基础设施并保障其良好的运行对地方社会整体上有利,其中当然也包括以地方精英为代表的民间修筑力量。河流在这时显然成了地方与外界交流联系的不利因素。当然,这种倾个人之力来兴修地方基础设施的行为,也是对官府施政的有力支持。

三 地方精英修建基础设施的动因

包括地方儒士在内的精英力量,其主动参与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修建的动机通常是出于“义”的考量。上述奉新县惠政桥的修缮过程持续了几十年时间,基本是由民力独自承担的,从祖辈至孙辈,几代人一直以“修桥为己任”。长期的修筑维护,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自大德之后“桥之坏而复修者五,每一兴役,用木不翅千株,用工不翅千人,而用财计楮币万。其间水所摧残,或比年一修,或半年一修,其费又在此之外,方将世世继述而无倦”[21]。此种情况下,修筑人不仅要有雄厚的财富作为物质保障,同时还要有强烈的仁民爱物的信念,否则是无法完成修筑工程的。王氏家道殷盛,从买山置田作为修缮费用的储备就可以看出其饶于财富。王德全其人,“轻财重义,克蹈祖武”,“生平好施,赈恤乡邻之事不一,赈饥、贱粜,该受赏典,则以老辞”,颇有博爱济世的风范。王氏不仅承担了本应由政府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而且其修缮义举直接便利了地方民众的生产与生活,故时人有赞曰:“人之好助修桥梁者固有之,然能同于众、鲜能成于独也,能为于暂、鲜能历于久也。”“王氏以一家独任其功,俾官不劳心而得惠政之名,民不劳力而蒙惠政之实,贤已。”如此的事例尚有很多,宜黄县人邓应元,以一家之力独担修建桥梁之重任,尽管耗费巨大,“计费至元准缗钱万二千有奇”,但邓氏却认为此事“利于民甚大而可久”,“若此义事,心所乐为”[22]。可以说,修建桥梁道路并非地方精英们的唯一善举,他们居乡之时便常以行善而得名,如崇仁周信甫,至元新纎,隐处不出,“邻寇奄至,大掠居民,要重赂始放还,否则戮。一时仓卒,费无从办,委命待尽而已。君为恻然,悉捐已资赎之,寇手得完娶者殆百余家。乡之人病不能致药,则为之医。死不能具棺,则为之葬。……宽逋恤贫,平粜赈饥以为常,环数十里有德无怨”[23]。平阳州人王原京,其于“乡党之民悯悯焉,忧其旱4,成其津梁,除其道路,恤其死丧,拯其饥馁,济其困穷”[24]。偿开化县人刘彦章,好行义举,“人有急周之”。弃官居乡不更仕,“恒畜米,当无米时则贱其直以粜人,及秋获乃止。不足,则籴之他邑,虽贵直入之,而恒以贱直出之也,人不知有凶焉”[25]。可见,上述人物修桥建路的行为并非偶然而为之,亦绝非以此来沽名钓誉,实在是其长期遵行义举、乐善好施的表现之一。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修筑基础设施并保障其良好的运行对地方社会整体上有利,其中当然也包括以地方精英为代表的民间修筑力量。兴修的“义举”,不仅利人,亦能利己。

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对于地方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大郡小邑,枝疏脉贯际天所覆犹一人身焉。政令之宣布,商旅之通迁,水浮陆驰,舟格梁济,荒陬僻壤,无远不达。犹气血周流百骸用康,一或壅塞,则身为之病矣”[26]。江南地区,水系众多,河网密布,发展水路交通的条件十分优越。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有时这种自然条件亦会成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因素。所谓“天下之险,险莫如水,一水中隔则两岸之人不得相往来”[27]。譬如瑞州路高安县,“其南西壑谷诸流汇为锦江,横贯州东,下注章水。州之郭郛如环中分,而廛闾衢巷夹其两涯,民旅族居而错。行者恃桥为命,桥一日不葺,则徒舆敛迹,公私交?,虽官调水夫刺小舟待济,陨一羽于深渊”[28]。河流在这时显然成了地方与外界交流联系的不利因素。虽然在无桥的情况下可以凭借舟楫渡水,但这种交通方式同样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安全性差,“少遇风涛,率多覆溺”[29];操舟楫者作奸病民,“津渡之舟,悍夫凶人把握其间,争纤微之利、弃性命如鸿毛者,盖多有之。虽留难之禁着于令甲,而亦莫之能革”[30]。比较之下,桥梁的功能完善,交通出行更为便利。平江路吴江州,受自然条件限制,“震泽东受群川汪洋巨浸至吴江尤广,衍地为南北冲”,原来主要的交通方式便是“千帆竞发”,倘若遇到“风怒涛,舂击喷薄”的情况便“一失便利莫能制”。后来地方修筑了桥梁,“邑宰李问始造长桥,繇是各舍舟以途,来往若织”[31]。信州路贵溪“环山为县,大溪贯其中,支流为杨林。秋夏水至奔溃,莫能御,岁病涉焉”。后地方建杨林桥成,“危湍驶流帖俯于履辙之下”[32]。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一方面有助于地方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的正常进行,“自是人无待渡病涉之忧,桥无数坏数易之患。南北往来如在家居,如履平地,不复知有一水之隔”[33],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联系,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亦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34]

当然,这种倾个人之力来兴修地方基础设施的行为,也是对官府施政的有力支持。原本这些修筑工作属于地方官府的职司所在,但元代地方官府受制于财政不足的现实,使得许多职能无法有效履行。情势所迫,便要取之于民,由此则又会生出一些弊端。时人亦感叹道:“古以除治桥梁为官政,而今亦然。但官无可用之财,而惟民是资,则惠未及民而厉先及之矣。”[35]而这些以地方儒士、富民为代表的精英力量,出资助力,“以编氓能佐官政之不及”[36],“利物济人,以助公家之不给”[37],以实际行动弥补了官府职司的缺失,在地方公共事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且积极的作用,其义行善举足为世人称道。元儒吴澄曾作记来赞扬奉新王氏祖孙几辈人修缮当地桥梁的义举:“王氏以一家独任其功,俾官不劳心而得惠政之名,民不劳力而蒙惠政之实,贤已。且人之好助修桥梁者固有之,然能同于众、鲜能成于独也,能为于暂、鲜能历于久也。窃闻大德以逮于今,桥之坏而复修者五,每一兴役,用木不翅千株,用工不翅千人,而用财计楮币万。其间水所摧残,或比年一修,或半年一修,其费又在此之外,方将世世继述而无倦。呜呼!其孰能有此肯心者哉?”[38]诸如王氏祖孙这样的善士,仗义疏财,支持地方官府的统治,尽心参与公共事务,维护了地方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正常运转。他们的作用值得肯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