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加快工程性缺水地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引提水和连通工程。目前我国的耕地复种指数为130%左右。而从光温资源条件来看,我国南方地区开发“冬闲田”高达2亿亩,提高复种指数的潜力还非常大。考虑参照种粮直补制度,建立冬闲田开发补贴制度,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而且随着生产和流通方式的改变,粮食产业对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_新常态时期的粮食安全战略

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从我国现实国情来看,制约粮食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最主要的因素仍然是基础设施薄弱,最为薄弱的环节就是农田水利。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

1.加强水利建设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

一是紧扣薄弱环节,大兴农田水利建设。落实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投入、延长并扩大水利建设基金、提取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的要求,增加水利建设投入。在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的基础上,新建一批灌区。实施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巩固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加快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加快工程性缺水地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引提水和连通工程。

二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提高用水效率。在主要灌区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后,亩均灌溉毛定额可下降近10%,灌溉水利用系数可提高15%,全国灌区可形成年节水能力600亿立方米。要大力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集雨节灌等灌溉技术,争取到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积极发展旱作农业,采用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

三是加强管理,保护资源和节约用水。设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落实用水总量控制制度。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核定和公布禁采与限采范围,逐步削减地下水超采量,实现采补平衡。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遏制用水资源浪费。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加强水源地保护。

2.稳步提高耕地产出能力

一是严格保护和适度开发土地。我国的耕地保护制度是非常严格的,随着《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制定和实施,耕地保护的力度明显加大。但由于建设占用、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和灾毁等原因,耕地数量大量减少。1996~2008年,我国的耕地减少了1.25亿亩。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机制不尽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政策漏洞,并突出地体现在占“习惯亩”补“标准亩”、占水田补旱地、占肥地补瘦地、占良田补山地等现象上。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必须按照“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的要求,杜绝因占补而产生的耕地产出能力下降的现象。最新的土地普查结果表明,我国的实际耕地面积比账面面积要多1亿多亩,但粮食生产能力并不会因为账面数字增加而增加,决不能因此而产生耕地保护工作松懈的现象。

由于坡度较大、严重退化、污染程度较重、原本属于湿地或者水源地、所在区域地下水位下降过多等原因,一些耕地并不适宜耕作。要在保证修复区农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降低的前提下,在陡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推进华北等地区的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湿。

根据国土资源部后备耕地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结果,到2010年底,全国集中连片、能形成国家级土地开发复垦基地的后备耕地资源近500万公顷(7500万亩)。在确实具备水土条件的地方,要科学适度地开发后备耕地资源。

二是提升耕地质量。我国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70%,大量耕地产出能力较低。从实际情况来看,通过加强水利建设、田间工程建设、改善土壤理化结构、调整种植制度等方式,提升耕地质量的潜力还很大。如果1/3的中低产田耕地的基础地力能提高一个等级,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00亿斤左右。从已经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来看,单季亩产达到1000斤以上的现象已经比较普遍,比全国目前的平均水平高出270斤以上。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情况来看,亩均财政投入1200元左右,亩均粮食生产能力可以提高100公斤以上。如能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能力就可提高2000亿斤以上。与其盲目开垦边际土地,不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提高耕地质量方面多做一些文章。

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我国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突破口。要在加强相关部门协调的基础上,对农业综合开发、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项目、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整治工程、西部生态建设地区农田整治工程、西南石漠化区域农田整治工程、“南水北调水利工程沿线土地整治工程等粮田建设工程进行必要和有效整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是提高复种指数。目前我国的耕地复种指数为130%左右。而从光温资源条件来看,我国南方地区开发“冬闲田”高达2亿亩,提高复种指数的潜力还非常大。考虑参照种粮直补制度,建立冬闲田开发补贴制度,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冬闲田的季节性流转,鼓励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集中连片开发。将冬闲田开发与培肥地力结合起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在粮食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设施条件。而且随着生产和流通方式的改变,粮食产业对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以下几个方面的设施尤其要加强建设:

一是集中育秧设施。稻作区的实践表明,集中育秧具有抢生产季节、延长生产周期、改善秧苗质量、提高粮食产量、节约成本、减少“双改单”现象等多方面的作用。要加大对集中育秧的专项补贴力度,在条件具备的地方,也可以将这一补贴与水稻良种补贴整合。

二是机耕道和农机房设施。近十年来,农村公路建设取得的新成就是社会公认的,也是农民生活条件最显著的变化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农村交通建设中对机耕道的建设重视明显不够。机耕道和农机房设施是农业机械化的必备条件,要将机耕道建设纳入农村交通统一规划,农机房建设用地可以视同农业用地对待。

三是晾晒和烘干设施。在分散经营条件下,农户一般可以利用房前屋后的晾晒场地、公路等设施解决晾晒和去除杂质问题。规模化经营主体的粮食产量大,且一般统一机收,失去了分散农户这样的条件。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过程中,要将收获后干燥设施作为一个重要方面考虑。

四是田间电力设施。粮食主产区的投入能力较低,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满足不了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现象比较普遍,而田间电网建设在多数地方远远不足。要将田间电力设施建设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负责部门与投资来源,解决线路“卡脖子”和设备“过负荷”问题。

五是物流设施。仓储设施不足、简陋和年久失修,是目前粮食储存面临的突出问题。容易导致损耗大、品质下降甚至霉变等问题。要落实国家已有的仓储设施改造工程,切实改造储存条件。鼓励支持粮食生产主体购买和建造必要储粮设备设施,做好粮食企业仓储设施建设和仓房维修改造工作。要加强粮食物流系统建设,积极开发应用新型粮食运输装备,大力推广粮食“四散”(散装、散运、散卸、散储)技术,降低调运过程中的损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