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进一步推进四川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研究

关于进一步推进四川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进一步推进四川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研究四川省委统战部课题组一、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四川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与全国各地的非公有制经济一样,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强大的政策支持下,发展迅猛,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深入调研和仔细分析,课题组认为以下问题是制约和影响目前四川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关于进一步推进四川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研究

四川省委统战部课题组

一、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与全国各地的非公有制经济一样,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强大的政策支持下,发展迅猛,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2006年,四川工商登记非公有制企业为210.2万户,比上年同期增加16.6万户,企业户均注册资金为45.4万元,比上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4047.6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6.9%,在促进四川经济发展、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优化经济结构、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是增加了财政收入。在四川GDP增长13.3%中,非公有制经济贡献了67.3%,拉动四川经济增长9.0个百分点,缴纳税收206.14亿元,比上年增长35.4%,占全省税收的21.4%,同比上升1.6个百分点。

二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2006年,四川省第二产业非公有制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势头,同比增长26.1%。其中,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增速达28.1%,是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非公有制工业对四川全省GDP的贡献率为37.3%,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为67.6%。在第三产业房地产业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最高,达到86.4%;其次是住宿和餐饮业,非公有制经济份额达80.1%;批发零售贸易业,非公有制经济份额为70.3%,比上年提高14.2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业,非公有制经济份额为48.2%,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同时,非公有制经济还涉足了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教育、金融等行业。

三是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问题,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2006年,四川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575.96万人,新增87.42万人,增长17.9%,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力和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渠道。

四是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2006年,四川各市(州)非公有制经济总量较上年同期均有所增加,有8个地区非公有制经济总量较上年增加25亿元以上。从速度上看,与GDP增长相比,各地非公有制经济增长速度更快。从各地非公有制经济对GDP的贡献率看,超过50%的有18个市州。

五是已经成为外贸出口的生力军。2006年,四川省外贸进出口总额首破100亿美元达到110.21亿美元,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39.5%,增幅居全国第六位。四川六年间对外贸易年均增量超过14亿美元,年均增长27.62%。目前,四川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超过2000家,非公有制企业占35%。

二、四川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分析

尽管四川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全国,特别是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很大。2006年,四川非公有制企业占GDP的比重为46.9%,全国的比重比四川高18个百分点,江苏的比重是61%,浙江是70%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全国500强中,浙江占了203家,说明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还不理想。通过深入调研和仔细分析,课题组认为以下问题是制约和影响目前四川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的体制机制问题

1.非公有制经济的领导管理体制不顺

政府管理体制不顺,是四川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省上虽然成立有非公有制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财办,但由于没有专门机构、专门人员、专门经费,日常工作难以开展。成立的非公有制经济联席会议制度,也由于没有权威部门来安排,联席会议举行的时间较少,基本上不能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问题。而对非公有制经济有部分管理职能的部门由于缺乏必要协调,有时又造成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总之,目前四川非公有制经济的领导管理体制,政府部门协调机制,目标考核与督查机制,政策执行、评价、完善机制等都还没有建立健全起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为非公有制经济服务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首先,由于四川非公有制经济发育时间较短,绝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都处于发育初期且都是小企业,他们对公共服务系统的依赖性尤其明显。目前,四川政府正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为推进企业发展的产业引导机制、中小企业信用征评机制、中小企业科技服务体制机制、品牌培育机制、企业人才培育与流动机制等公共服务系统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很难得到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持。

其次,社会中介组织等服务体系尚待建立。我国的企业服务体系、特别是由政府支持开办的服务组织,主要是为国有企业、为大中型企业服务的,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这些服务,特别是需要的创业辅导、企业诊断、技术支持、信息咨询、法律帮助、员工培训、对外经济合作等政府服务和社会服务等还处于起步阶段,已建立的少数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介机构,因缺乏国家的必要政策扶持,经营困难、步履维艰,企业深感创业难、经营难、有了问题解决难,处于无助地位。尤其是四川行业商会(同业公会)组织的作用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行业商会(同业公会)组织起着服务行业企业,指导行业健康发展,规范行业企业行为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四川现仍实行行业商会(同业公会)登记注册“必须由主管部门批准”这一规定,行业商会(同业公会)在民政部门难以登记注册,取得合法地位,使得他们不能放手开展行业服务工作,政府因此而失去了依托行业商会(同业公会)发展行业服务系统的良好“纽带”和“助手”。

3.资源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有待建立健全

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实现资源配置效益的根本保证,也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经过30年的改革,我国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成分越来越多,但发展不平衡,总体上处于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配置资源相结合的状态。政府手里掌握着政策、土地、财政、价格、能源、金融等资源,而这些资源对于企业来讲,都是影响其发展壮大的重要资源。现在不少地方提出“扶优扶强”的策略,政府采取强力手段把优质资源、稀缺资源重点配置给优势企业。从快速发展和做强西部欠发展地区的经济来讲,这种策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从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合理性来讲,这种做法有悖市场经济法理,因为优势企业自身配置资源的能力本来就比较强,而非公有制企业自身配置资源的能力较弱。

4.金融服务体制机制不完善

四川95%以上的中小企业是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窄、贷款困难。据统计,全国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的短期贷款只占银行全部贷款的14.4%;中小企业股票、公司债券发行等直接融资只占全部直接融资的1.3%;全国300多万户私营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仅占10%。四川的情况与此大体相似。这与中小企业在经济中的重大地位极不相称。融资难已成为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也是呼吁多年而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

5.企业激励引导机制不足

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比如促进就业激励机制,中小企业成长激励机制等,对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快速发展非常必要。非公有制企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是解决社会就业的重要途径。过去,对企业解决下岗工人有优惠政策,但是,社会就业已经远非解决下岗工人那么简单。我们认为,根据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在社会就业方面的贡献,实行促进就业激励机制,对那些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在购买社保方面实行补贴,既可以促使中小企业职工全员参保,更能够减轻中小企业的过重负担,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同时,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四川非公有制企业有做强做大潜力的企业不少,建立中小企业成长激励机制,给予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项目扶持、政府引导资金支持、政府奖励乃至税收优惠等,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快速成长。

(二)企业的体制机制问题

1.企业管理体制落后

企业的管理体制,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从实践来看,良好的企业管理体制,一是要有一个科学的企业治理结构,二是要有一个良好的企业家队伍。首先,四川非公有制企业缺乏科学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四川部分非公有制企业仍以家族式企业为主体,体制机制创新不够。成都市调查数据显示,家族所有并自行管理的占42.5%,家族所有但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占32.7%。企业主要高管由投资者兼任的占55%,由董事会推荐家族成员担任的占17.63%,而聘请职业经理人的企业仅占29.6%。家族式小企业整体规模分散、产权结构不合理、产权不明晰、经营水平低、竞争力不足,成为非公有制企业提升整体素质、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2.企业经营机制缺乏创新

四川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经营机制的工作还处于萌动期。在经营决策机制方面,有些非公有制企业是老板说了算,而老板的经营决策常常是“凭经验”、“凭感觉”,或者几个主要管理者“碰碰头”、“通通气”,较难根据经营决策的各种影响要素去分析论证。重产品经营,轻品牌经营;重实物经营,轻资本经营,是中小型企业的通病。经营激励机制方面,部分企业只注意眼前利益的激励,不注重长远利益的激励;注意物质激励,不注重精神激励。而且,部分企业主所采取的激励措施随意性很大,很难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企业用人机制不完善

用人机制直接影响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四川非公有制企业目前在用人机制方面存在三大问题。一是用人疑人。不少非公有制企业主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对于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总是存在一种疑虑,担心这些人才会背弃老板、背弃企业,所以不敢大胆使用人才,有了好的人才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人才流动性大。二是不能按能付酬、按贡献付酬。一方面,四川非公有制企业由于自身实力并不雄厚,拿不出钱来聘用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主还没有真正认识到高素质人才的价值,聘用到的高素质人才,也难以给予相应的报酬,造成严重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局面。三是用人而不培养人。由于人才流动频繁的影响,一些非公有制企业根本就没有制订人才培训计划,长久便会出现制约企业发展的“人才瓶颈”。

4.企业科技创新机制滞后

由于四川非公有制企业对科技研发的认识不足,加上政府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科技研发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政府对于中小企业科技研发的引导资金投入不到位,四川非公有制企业自主研发投入机制不够,大多数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机制没有建立。据成都市调查,非公有制企业对内部机构重视程度排位,“研发机构”排在第四位,落后于营销、生产和管理;在研发投入方面,2005年企业研发费用占利润比率高于20%的企业仅33.2%,受限于认识和研发成本约束,46.2%的非公有制企业没有培育核心技术或名牌产品的计划或条件,36.69%的企业停留于计划或实施阶段。此外,企业新产品研发机制还没有形成。四川非公有制企业由于自身并不具备新产品研发能力,而又没有行业性新产品研究开发中心,产品的更新换代缓慢,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

(三)四川非公有制经济现行政策支持体系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四川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但在调研中,企业反映多数政策没有落实或难以有效执行。

1.思想观念问题

十六大报告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胡锦涛总书记“6.25”讲话指出:要“创新体制机制,落实完善政策,全面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十七大再次重申了“两个毫不动摇”,明确指出“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等,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颁发了许多关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文件,但是,由于传统观念惯性所致,再加上部分企业自身问题的影响,一些部门、一些领导谈发展国有经济理直气壮,对非公有制经济支持谨小慎微,在执行政策上出现偏颇。一些地方领导对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三怕”:怕给企业政策,怕给企业资金支持,怕同企业主交往过多犯错误、担风险、负责任、丢位子。所谓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常停留在文件和号召上,没有制定与之相对应的工作机制和考核体系,能够付诸实施的具体措施较少。

2.宏观政策环境建设

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创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公平的制度环境和有序的市场环境,四川省委、省政府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一些关于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重要文件。截至2007年上半年,已有17个部门和单位在市场准入、金融财税、公共服务、改进监管等方面出台了22个配套文件,还有一部分配套措施正在研究制定中;四川各地颁布实施了200多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或政策文件。从总体上看,四川全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在不断改善,但与广大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需要相比,进展还不够快,力度还不够大,社会上还不够满意。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主要有:

(1)政策制定方面的问题。目前,四川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仍受到诸多条件限制,没有统一的面向非公有制企业的产业政策及配套扶持政策,致使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的产品开发、市场定位、资金投向等多方面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市政工程以及金融、保险等行业市场准入门槛高,非公有制企业难进入;在投资立项、能源供应、贷款支持、税费征收、征用土地、人才使用等方面享受与国有大企业和外资企业同等待遇的相关政策还不完善。企业反映多数政策大而空,“干货”较少,缺乏相应的配套办法,可操作性差。

(2)政策实施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中央和省出台的文件要面对的各地的情况不同,因而政策都比较原则,需要各地、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具体措施来落实。但有的地方政府一般都是转述上级文件为主,细化落实的措施很少。一些权力部门,往往站在维护本部门利益的角度来理解和实施上级文件,很难让出本部门利益而顾全大局。特别是一些垂直管理部门,常以其上级——中央部门有相应规定为由,直接或间接抵制地方文件的贯彻执行。另一方面,企业认为四川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执行过严,没有考虑好本省的特殊性,而云南等周边省市政策力度较大,导致四川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丧失竞争优势。同时部分现行规章、规范性文件及其他文件在市场准入、财税金融、社会服务、权益保护和政府监管等方面与新的政策不一致,导致新的政策难以落实,“玻璃门”现象仍然存在。同时,高度集中的行政审批制度,使非公有制企业受到多重制约,严重耗费了企业人力、物力,加大了办事成本和难度。

(3)媒体的负面报道问题。在调研中企业反映,国有企业出现问题时,政府和政府领导大都能够积极出面处理,以维护国家利益,或者以稳定国有企业职工为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非公有制企业在发展中出现问题时基本上由企业自己解决,一些媒体还借事夸大报道问题,甚至出现了“一篇文章杀死一个企业”的案例,对非公有制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非公有制经济的法治环境建设

通过法律法规确定非公有制企业的地位,维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是支持和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根本之道。我国在2002年出台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四川省在2005年出台了具体的实施办法,是四川省第一部专门促进、扶持、引导、保护和规范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法规,也是全国第一部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省级地方性法规。总体上看,四川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不断改善,但从实施的具体情况看,宣传和执法的力度还不够,有些企业不知道某些法规的颁布,用法律保护自己权益的思想还未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牢固树立;涉及非公有制企业的配套法律较少,导致不少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在合同执行、债务纠纷、权益保护等方面难以获得法律的有效支持。少数地方在招商时信誓旦旦,待项目落地后许多承诺便不了了之;有些领导在任时答应的优惠政策等换届后新上任的领导不认,随意性较大,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同时,在本次调查中,认为非公有制企业合法权益在当地受到法律保护情况不理想的和没有得到保护的比例超过了55%。私营企业财产被非法扣押、私营企业打赢了官司却得不到执行等现象屡见不鲜。

4.财税政策

四川省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财税扶持主要表现为以政府财政为基础设立的基金,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专项补助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对中小企业实行优惠贷款、担保贷款和财政贴息、税收优惠和对中小企业“三乱”问题进行治理。从已出台的政策措施可以看到,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问题已引起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具体可操作实行的财税政策还较单调,政策对象不同享受政策具有区别化。比如:绿色通道的补贴补在了中间环节,对养殖户和加工企业不利;对内外资区别化对待,不能一视同仁;对本地企业和招商引资进来的企业不能同等对待;企业实际税费较重,有些地方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收费项目太多,把其作为主要摊派对象,往往以各种名义将部分行政事业费转嫁给企业。

5.融资政策

在融资方面,省政府出台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信贷协调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05年银行信贷工作的指导意见》、《四川省行政机关征集与披露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等文件,这些措施和政策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目前融资难问题,但在调研中发现融资难仍是制约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1)银行贷款条件苛刻、手续繁琐。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为提高资产质量和效益,保障贷款安全,都采取了上收贷款权限、贷款向大中城市的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倾斜的政策,同时四川省内一些经济不发达县的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合并或上迁,县属企业借贷不便,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部分商业银行对非公有制企业信贷管理的要求高于对大型企业,能符合条件、具有合格资信等级的非公有制企业为数很少,这实际上将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排除在支持对象之外,同时也限制了基层银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客观上增大了非公有制企业贷款的难度和融资成本。有些企业尽管得到一定的贷款支持,但在额度上受到较大限制。

(2)中长期融资渠道不畅。目前,非公有制企业获得的银行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只能用于填补流动资金的缺口。但处于成长期的非公有制企业更需要的是较长期限的贷款,以用于提高技术水平和扩大生产规模。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为了发展,往往动用流动资金来搞技改和基建,结果导致流动资金紧张。

(3)民间融资大量存在。非公有制企业由于借贷困难,不得不从非正式的金融市场上寻找融资渠道。在四川,这些渠道有民间借贷市场、私募股本、企业互保加债转股等,有的企业甚至全部靠拖欠货款来周转资金,风险很大。

6.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目前,四川中小企业信息网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中国中小企业四川网”为企业开辟了对外宣传的窗口,搭建了便捷的信息服务平台;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初见成效,2006年四川担保额超过100亿元,同比增长一倍;中小企业培训体系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由主管部门、中介机构和企业自我培训等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培训体系,培育了一批优秀非公有制企业家,提高了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诚信评价体系建设开始起步,目前四川已经有成都、眉山、攀枝花等三个市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及评价体系和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库,采集企业信用综合信息数据5524户,进行信用评级317户。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非公有制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步子迈得不大,速度不快,成效甚微。二是服务机构偏少,服务配套化程度低,社会上面向非公有制企业的中介专业服务机构,结构单一,无法满足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需求。三是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不足。由于四川省地方财政较为困难,因而在非公有制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上投入较少,制约了非公有制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四是担保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放大效应不足。四川全省现有各类非公有制企业210.2万户,而担保机构仅82家,且担保机构的担保资金普遍偏少,营运能力较弱,缺乏后续的补偿机制,担保的放大效应受到制约。五是非公有制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信息征集难、核查难。由于政府有关部门、银行、社会有关组织采集的各类企业的信用信息及相关信息自成系统,各自封闭,无法交流共享,加之非公有制企业自身信用历史记录欠缺,造成建立非公有制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信息采集难、核查难、成本大。

7.工商联的职能作用方面

有关商会的立法及相关政策制定工作严重滞后,除工商联章程规定的以外,有关方面对工商联职能认可程度低、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法律、法规及政策可循。工商联的职能和手段很缺乏,难以适应中央对工商联工作提出的发挥工商联“三个作用”的要求。工商联人才结构不优化,缺乏懂经济、金融、经营管理的人才,且干部提拔、交流少,不适应工作发展需要。

(四)企业自身的问题方面

目前,四川非公有制企业大多规模小,实力弱,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市场辐射半径小、技术含量偏低、竞争力不强。四川非公有制企业以第三产业为主,工业企业所占比重不足40%。在中小型工业企业中,食品、饮料、医药、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行业所占比重较大,而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中小型工业企业很少。同时,企业之间缺乏竞合关系,资源和信息不能共享,影响了非公有制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具体表现在:

一是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企业家的个人特质是企业非常重要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的战略形成和经营特点有巨大的影响。调查显示,四川非公有制企业家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还不足,个人文化素质较低,大专及以下学历占60%左右,其中,高中、中专以下学历占30%左右。缺乏高科技知识和现代管理能力,没有足够的能力与动力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的体制和机制,难以把企业。

二是产品品种单一,知名品牌、驰名商标较少。目前,非公有制企业仍处于资本积累的成长阶段,大多以配套产品和原材料加工形式为主,多生产中间产品,技术含量低,即使有终端产品,也是以小商品为主,更多的产品利润被中间商和生产终端产品的企业享有,缺乏品牌支撑,导致同类产品在市场中的无序竞争,严重制约了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

三是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弱。由于大多非公有制企业是中小企业,无技术研发能力,因此无专利技术,无核心技术;且非公有制企业对内部机构重视程度不到位,而忽略“研发机构”的建立,加上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和假冒伪劣产品的冲突,抑制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同时,企业创新经费缺乏,获得外部力量支撑的机会少,与科研机构或高校等其他单位合作开发的意识不强,“产、学、研”合作不紧密,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式主要依靠本企业独立开发。

四是要素配置困难。

(1)融资难。非公有制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窄,发行股票、债券限制多,大多靠自身资金滚动发展,企业发展壮大受到了严重制约。从企业自身来看,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非公有制企业自身信用等级缺失,达不到银行贷款条件。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银行信用等级较低,难以获得银行贷款支持。二是少数非公有制企业对金融风险的情况估计不足,为了扩大固定资产规模获取优惠政策,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出现企业生产时停时开的局面。

(2)用能难。由于电力天然气等能源紧张状况没有根本解决,非公有制企业也受到很大影响。目前生产性非公有制企业电价较高,普遍高于西部其他省市,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

(3)运输难。目前四川的铁路运力有限、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全省铁路货运请车满足率不足30%的状况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企业货运需求保障十分有限,一方面是煤、矿石等运不进来,另一方面是产品也运不出去,运输能力严重不足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国家对农产品实行“绿色通道制”的范围过小,企业产品和原料的运输成本增高,企业盈利的空间小。

五是思想深处存在“三怕”。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主心有顾虑,思想深处还存在“三怕”:一是怕麻烦。少数非公有制企业主害怕企业做大以后会树大招风,引来各种募捐、赞助等麻烦,使企业自身难以应付。二是怕风险。不少非公有制企业主满足于现在的规模,安乐于已得的利润,怕再投入,怕担风险。三是怕失败。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主患得患失,怕投入失败后而失去现有的利益,缺乏干大事的气魄,“小富则安、小成则满”的意识影响着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五)产业集群建设方面

目前,四川有些党委政府重点放在了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上,希望借以带动产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策略并没有错误。但是,从整体战略上研究,从政府方面讲,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更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更是费省效宏的途径。政府完全可以利用自己可控的政策资源、媒体资源、财政资源等优势资源,引导产业快速发展,做强产业品牌,从而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产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而且还有利于整个产业从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更好的发展。

虽然四川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同产业类型具有不同的区位选择偏好,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集聚发展趋势,但与温州、苏州、广东等发达地区对比,从整体上,四川非公有制经济尚处于空间集聚发展的低级阶段,还没有完全形成产业集群,产业支撑力量不足,未能真正发挥相关企业群落和市场群落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扩张效应和协同效应。主要表现在:

1.产业特色不鲜明

四川非公有制经济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医药、食品加工和建材、轻化工及餐饮旅游等行业,特别是机械、医药、食品等行业几乎每个区(市)县都有。较之沿海地区“一县一业、一镇一品”的专业化企业群落,显得较为分散,内聚力薄弱,难以形成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无序竞争严重,尚未产生较强的区域品牌效应。地方产业优势不明显,缺乏带动力量强的产业龙头企业,一些企业“小而全、小而弱”,产品结构雷同,主业不突出。在协作配套生产、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等可以发挥特色的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不足;在资源开采、原材料生产等产业集中度较高的领域,非公有制企业过多,建设布局重复,产业结构趋同。

2.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

“工业向园区集中”对企业空间集聚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但受绩效目标约束,某些地方政府官员往往偏重于快速引进项目而忽略入园企业的“产业关联度”,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具有较明显的“行政捏合”特征;园区内的企业缺乏通过价值链联系渐次增值的内在动力机制,企业存在“小而全”、“各自为政”、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低、产业链不完善、不配套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审视园区内企业的组织化程度、核心企业实力、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及同业间的竞争秩序。

3.配套服务和共享平台缺位

在各类产业集聚区域,为产业集群配套的教育培训、技术开发、文化传播、品牌策划包装以及信息、金融、法律、展销服务和产品研发、产品检测等共享平台还存在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形成。

4.农业产业化进展慢

一是龙头企业数量少,实力弱;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机制不顺;三是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不配套;四是企业生产的农产品质量不高,加工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低;五是生产分散、规模小、层次低、区域特色不突出;六是农村生产经营要素市场发育不全。农村基础设施、配套设施欠账多,农村市场发育不全,技术人才缺乏,农民工培训工作薄弱,就业观念陈旧。

三、鼓励、支持、引导四川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至少有一两百处提到了发展一词,发展对非公有制企业来说是利好的信息。因此,要实现四川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们认为,必须按照十七大精神,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冲破一切妨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清除舆论环境上的歧视;打破一切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玻璃门”现象,解决准入上的不平等;革除一切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弊端,解决资源配置上的不公;改变一切束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做法和规定,解决价格、税收、融资方面的差别待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非公有制企业家队伍,树立新社会阶层形象。具体要采取以下对策:

(一)更新观念,进一步推进行政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坚持“五个更新”。一是更新发展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客观地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更新执政观念,变“二唯政府”为“创新型政府”。三是更新治政观念,变“全能政府”为“有限政府”,逐步培育行业商会等组织,促进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四是更新管理观念,变“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积极培育与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服务机构能力建设。五是更新执法观念,变“处罚为主”为“指导为主”,彻底清理整顿涉及企业的收费、集资和摊派,推行收费公示制度和收费明白卡制度,加大对执收、执罚部门收费项目的审批、收缴及使用管理等方面的执法检查,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绩作为考核各级政府“一把手”政绩的指标之一。

(二)创新机制,进一步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现有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进一步清理在市场准入、财税金融、社会服务、权益保护和政府监管等方面与现行规章、规范性文件不相适应的政策。加快制定和完善行业准入配套政策,尽快出台《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实施细则。二是进一步建立政策定期发布机制,及时发布产业指导意见和指南,引导非公有制企业的投资向符合国家、地方产业发展的方向发展,推进政策与管理的公开化、公平化、程序化、规范化,建立健全部门协调机制、目标考核与督查机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评价与完善机制,协调、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各种问题。三是加快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建立适合和满足各类企业需要的信贷体系,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调整信贷结构,重视研究民间资金向资本转化的途径和方法,鼓励设立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风险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建立和规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担保体系,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同时,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对创业型、就业型、科技型、服务型中小企业实行税收扶持,规范各类行政事业收费,切实制止摊派。四是进一步关注企业家的成长,对优秀企业家要做到“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各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典型地区、典型企业的力度,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强力支持,进一步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种服务体系

一是加大对科技型、开发型、外向型、生产型非公有制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支持其投资和经营城市服务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市政工程、农业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等。通过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促使非公有制企业的布局结构更趋合理,管理和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力增强,安全生产、产品和服务质量明显改进,节能降耗和污染治理取得重要进展,就业岗位进一步扩大,力争每年新增一万家微型企业,扶持300家成长型企业,培育10家大型企业。二是实施品牌战略。四川各地应将培植本地工业企业和商品名牌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积极指导和帮助对本地有影响的骨干企业、龙头企业、纳税大户申报著名驰名商标,帮助企业正确制定和应用广告战略,加大对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宣传力度,形成品牌合力,增强企业竞争力。三是在资源的合理配置上,对非公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对为社会经济发展和解决社会就业等作出重要贡献的非公有制企业在用钱、用地、用电、用人以及税收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四是充分发挥工商联的职能作用。各级党政要充分发挥工商联的“助手”作用,通过工商联定期听取非公有制企业的意见和建议,重视对工商联干部的培养和交流。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行业商会的指导,人大应加快立法进程,出台规范商会(行业商会、同业公会)管理的法律法规。

(四)突出重点,进一步发挥产业集群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集聚效应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市场配置、整合主导产业相关资料的良好机制。运用现代化技术对生产经营体系进行重组和改造,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加快产业集群内部的专业分工,形成弹性生产体系,以培育龙头企业为核心开展产品、产业协作,进行产品创新设计、款式设计和工艺设计,然后采取分包缔约、订购等方式,把产品的生产交给集群中大量的中小企业甚至家庭作坊进行。二是加强关联产业与支撑产业的横向联结,积极发展“衍生产业”,形成集群创新的社会化基础。提高产业集群内部的组织化程度,围绕优势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制定和执行行业规范,限制和打击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三是加强政策引导,制定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承载能力;完善集群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法律、会计、仲裁、信息、技术、产品检测等方面的中介服务机构。

(五)提升素质,进一步引导企业家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再立新功

一是实施“企业家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将非公有制企业家及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纳入政府的人才培训规划,制定长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力争五年之内培养一支懂政治、懂经济、有责任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二是要突破体制障碍,使产权结构趋于多元化。通过采取兼并、控股、参股、联合重组等多种形式,准许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实行低成本扩张,促进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三是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实行制度和管理创新,进一步明晰家族内部产权,优化资本构成,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四是引导和推动企业将自行研发与学院、研究机构合作开发技术创新项目相结合,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竞争力,帮助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产品升级。

课题组组长:陈光志(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部长)

课题组成员:聂文强、宁坚、李光金、揭筱纹、卿成、钱卫东、冉卫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