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企业文化若干问题的再思考

对企业文化若干问题的再思考

时间:2022-09-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企业文化若干问题的再思考董军[1]1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也被人们称为公司文化或企业文化,它是对传统管理理论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优秀的企业文化,将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反之,则会削弱企业的组织功能。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成功之本、活力之源。从狭义上讲,企业文化体现为人本管理理论的最高层次。这四本书的问世,标志着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

对企业文化若干问题的再思考

董 军[1]1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也被人们称为公司文化或企业文化,它是对传统管理理论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优秀的企业文化,将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反之,则会削弱企业的组织功能。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尤其表现在对内增强企业凝聚力、对外提升企业形象两个方面;企业家个人理念、企业传统和制度环境是企业文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企业文化建设应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员工参与,发挥组织学习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成功之本、活力之源。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剖析企业文化的内涵,研究其形成机制,探讨其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演进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个子系统,是一种亚文化。企业文化通过企业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和生产经营的产品及服务,不仅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营特色、组织特色和管理特色等,更反映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战略目标、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是了解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当代文化的生长点。

从狭义上讲,企业文化体现为人本管理理论的最高层次。企业文化重视人的因素,强调精神文化的力量,希望用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凝聚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企业员工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而努力,并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产生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对企业文化定义如下: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它所包含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被企业成员所共同认可,同时,它又是受社会文化影响和制约的,以企业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的一种经济文化。

(二)企业文化的构成

企业文化通常是由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四个层次构成的。具体为:

1.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即用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企业精神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企业精神具有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企业最宝贵的经营优势和精神财富。正如美国IBM的董事长小托马斯·沃森所说,一个组织与其他组织相比较取得何等成就,主要决定于它的基本哲学、精神和内在动力,这些比技术水平、经济资源及组织机构、革新和选择时机等重要得多。

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即由企业的法律形态、组织形态和管理形态构成的外显文化,它一般包括企业法规、企业经营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1)企业法规作为制度文化的法律形态,为企业确定了明确的行为规范,是依法管理企业的重要依据和保障,是调整国家与企业,以及企业在生产经营或服务性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企业文化建设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2)企业制度文化的组织形态是企业的经营制度,即通过划分生产权和经营权,在不改变所有权的情况下,强化企业的经营责任,促进竞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经营责任制度。(3)企业的管理制度是真正制约和影响企业文化个性的原因,也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和经营观念。

3.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即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包括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在一个企业中,行为文化往往有多种区分和界定。通常从人员结构上进行划分,企业行为包括企业家的行为,企业模范人物的行为,企业员工的行为等。企业的经营决策方式和决策行为主要来自企业家,企业家是企业经营的主角。在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中,最受人敬重的是那些集中体现了企业价值观的企业模范人物。这些模范人物使企业的价值观“人格化”,他们是企业员工学习的榜样,他们的行为常常被企业员工作为仿效的行为规范。企业员工是企业的主体,企业员工的群体行为决定企业整体的精神风貌和企业文明的程度。

4.物质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通过重视产品的开发、服务的质量、产品的信誉和企业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文化设施等物质现象来体现的。企业文化不仅体现在产品服务及技术进步这些物质载体上,还通过厂区建设,包括生产环境的改造,生活设施、文化设施等诸多方面来体现企业的物质文化。

企业文化内涵的四个层次是有机的统一体。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有什么样的企业就会形成带有该种企业痕迹的企业精神,并且这种企业精神统率着企业文化的其他三个层面。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载体,是企业文化发展、演化的舞台。行为文化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中坚和桥梁,它把企业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

(三)企业文化的历史演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企业界完成从古代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其管理理论为外国企业所借鉴,尤其是被百废待兴的日本企业所借鉴。至20世纪70年代末,与美国经济衰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经济却奇迹般地飞速增长,从而导致一批美国学者把日本企业管理作为研究课题,出现美日管理比较研究的热潮。在这个比较的过程中,美国于1981年至1982年先后出版了四本书,分别是《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企业文化》《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这四本书的问世,标志着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

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文化传入我国,并且在我国传媒上陆续出现各种介绍、研究企业文化的作品,从此在我国兴起了企业文化热。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企业文化的源泉,而且在五六十年代,同日本一样,在实践操作上早已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如举世闻名的“铁人精神”“孟泰精神”等,虽未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却是中国在企业文化方面的开创之作。当然也只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企业成为独立法人,有了自主财产权之后,企业文化作为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才真正地在我国确立,并且对我国经济社会与科学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企业文化形成的一般规律

企业文化通常是在一定的生产经营环境中,为适应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首先由少数人倡导和实践,经过较长时间的传播和规范管理而逐步形成的,其间有一般规律可循。

(一)企业文化是基于企业生存发展环境的需要而形成的

存在决定意识,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在企业图生存、求发展的环境中形成的。例如用户第一、顾客至上的经营观念,是在商品经济出现买方市场,企业间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形成的。企业作为社会有机体,要生存、要发展,但是客观条件又存在某些制约和困难,为了适应和改变客观环境,就必然产生相应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同时,也只有反映企业生存发展需要的文化,才能被多数员工所接受,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企业文化是企业家经营哲学的综合体现,源自于企业优秀人物的倡导与示范

文化是人们意识的能动产物,而不是客观环境的消极反映。在客观上出现对某种文化的需要往往交织在各种相互矛盾的利益之中,因而,一开始总是只有少数人首先觉悟,他们提出反映客观需要的文化主张,倡导改变旧的观念及行为方式,成为企业文化的先驱者。少数优秀人物往往是企业领导者,是企业文化的龙头,他们的模范行为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员工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正是少数优秀人物的示范,启发和带动了企业的其他人,形成了企业新的文化模式。

(三)企业文化是宣传倡导、不断实践、贯彻落实的结果

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个以新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战胜旧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过程,因此,新的思想观念必须经过广泛宣传达成共识,在反复灌输的基础上逐步被员工所接受。例如,日本经过几十年的宣传灌输,终于形成了企业员工乃至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拼命竞争的精神。

(四)企业文化要经历一个过程且不断地发展改进

文化的渐进是一条客观规律,文化的自然演进是相当缓慢的。企业文化一般都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化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一种新的思想观念需要不断实践。在长期实践中,通过吸收集体的智慧,不断补充、修正,逐步趋向明确和完善。

(五)企业文化是规范管理的结果

企业领导者一旦确认新文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宣传教育的同时,便应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和管理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努力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软硬结合的管理技巧,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应“软硬”兼施,相辅相成。在培育企业职工整体价值观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使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要调整好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建立和形成文化建设所要求的组织体系。

三、企业文化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要点

(一)建设和保持企业文化张力

建设和保持企业文化张力,首先要树立一个企业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决定了企业发展的目标,也决定了企业发展的空间。其次,要处理好企业“亚文化”与社会交流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必须以社会文化为基础,否则将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但是,企业文化需要不断发展与更新。企业成长不仅是经营业务的拓展和业绩的提高,还是一个不断创造和超越自身文化的过程。

(二)建设企业文化要突出特色

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凝聚时代的精华,紧密结合国家、企业的实际,借鉴吸收其他民族和企业的成功经验。在形成企业共性文化的同时,更要注重个性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一个企业的文化个性,是这个企业生存、发展条件及其历史延续的反映。国内外的优秀企业,都是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的企业。譬如,惠普公司倡导团体主义,主张建立轻松、信赖、和谐的人际关系,公司宗旨明确写着:“组织成就乃系每位同仁共同努力之结果。”

首先,企业文化要有鲜明的企业特色。我国目前的企业家,大多接受过正规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思想教育,同时又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企业竞争中可以灵活运用“双刃剑”,使中华文明得以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具体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注意:①行业特色。要善于根据行业的特点,形成有特色的文化。比如,枣矿集团公司的“三三三”管理文化就植根于煤炭企业和枣庄矿区的实际需要。②品牌特色。品牌代表着一定的文化品位。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没有品牌特色,就很难立足于市场。③用人特色。现代企业的职工文化水平普遍较高,企业决策者应当放弃粗放型的管理和陈旧的用人观念,树立具有文化品位的用人观和不拘一格的实际行动。

其次,企业文化要有创新的特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企业文化建设也是如此,陈旧的企业文化观念必然被历史淘汰。企业文化的创新要把握好两点:一是致力于企业价值的创新。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企业价值也要赋予文化内涵。松下幸之助在《实践经营哲学》一书中提到,一切事物的根本,就是无限的生成与发展,而所谓的生成与发展,简单说来就是:日新、又日新。这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从这个观点来看,企业价值就是不断进行新的投资,新的开发,再投资,再开发。二是确立企业文化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企业文化的目标机制,目标机制必须和企业的发展前景一致,紧紧围绕企业的目标明确相应的企业文化发展内涵。第二,企业文化的激励机制,这种机制既要有精神的,又要有物质的,否则达不到效果。要职工的脑袋想大事,口袋就要鼓起来。三是企业的传播机制,包括广播媒介、新闻媒体及著书立说等方式。作为一种机制,企业在任何时候都应这样做,而不能朝令夕改,随心所欲。

(三)打好企业文化牌

特殊时刻、特别场合最容易充分表现出企业精神,企业生产总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与特殊时刻,需要有些职工为了顾客的急需,为了企业的信誉,牺牲个人的某些利益,发扬竭诚服务精神和奉献精神。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抓住这些机会,利用这些场合,倡导企业道德,努力塑造企业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

(四)善于在逆境中创新,在顺境中培育危机意识

首先,逆境中创新:坏事变好事。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每个企业都有顺境,也都有逆境。逆境对企业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逆境中推进企业文化,尤其需要负责人有非凡的胆略,对技术与市场的真知灼见,富有创造性的管理手段。在逆境中塑造企业文化,要冷静分析自己处于逆境的原因,找到摆脱困境的方法,然后以巨大的精神勇气带领广大职工闯过急流暗礁,以独特的举措度过逆境而出奇制胜。

其次,顺境中培育危机意识。企业发展顺利,本是件好事,但思想上如疏忽大意、盲目乐观,也可能导致危机与逆境。因此,对企业文化建设来说,在企业发展顺利的时候如何推进,仍然是需要很好解决的问题。市场竞争无情,形势变化难测,逆境中可能杀出一条生路,顺境中也可能隐藏着危机。在顺境中,居安思危,警钟长鸣,思想上一点不放松,丝毫不麻痹,对一个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五)以人本管理为企业文化的中心

企业文化说到底就是对人的管理,贯彻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企业要生产,必须能留住人;企业要发展,要选好人,关键还要用好人。

人本管理就是要把每个员工看作企业不可或缺的成员,承认每个人有自身的能力和优势,并不断提供机会,提高能力,挖掘潜能。企业文化的核心,在企业内部表现的重要形式是使企业与员工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方式等。研究表明,人的创造性是有条件的,是以其能动性为前提的。对员工实行宽松管理,尊重人格,可激励其主动献身和创新。硬性而机械式的管理,只能抹杀其才能。“企业靠产品,产品靠质量,质量靠人才,人才靠环境。”这里的环境既指硬环境,也包括软环境,有时软环境更重要。

为了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状况和需要,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以方便员工和领导之间的沟通,从而使上下级团结一致,达到发展企业的目标。

总之,企业之间的竞争,究其根本就是文化的竞争。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大课题,我们只有扬长避短,发挥特色,企业文化才能不断创新,永葆活力!

【注释】

[1]董军,山东能源枣矿集团公司党委组织部副部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