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媒体时代话语权的舆论应对研究

自媒体时代话语权的舆论应对研究

时间:2022-09-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媒体时代话语权的舆论应对研究王科[摘要]现代自媒体迅猛发展,网络谣言频繁发生,并且形式多样化。强调自我的博客天生就是自媒体的最佳载体,是最能代表自媒体时代的典型形式。

自媒体时代话语权的舆论应对研究

王 科

[摘 要]现代自媒体迅猛发展,网络谣言频繁发生,并且形式多样化。其中,有通过模仿讽刺现象和折射民意,有为获取公众的支持和关注,更多的是对突发事件进行信息披露来引发各种猜疑。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社会诚信缺失等因素的存在,加剧了网络谣言滋生和蔓延。如何消除流言、减少流言对社会的危害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媒体话语权 舆论应对 危害 应对措施

[作者简介]王科,1983年9月出生,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工作部,助理研究员,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一、自媒体时代新发展

博客是一种相当纯粹的自媒体。强调自我的博客天生就是自媒体的最佳载体,是最能代表自媒体时代的典型形式。有专家预测,若干年后,世界上50%的新闻将来自个人博客。

什么叫博客?到目前为止业界还没有一个明确定义。按照维基百科解释是:Blog是网络日志的简写,也有人从英文音译为部落格(台湾地区译名)、博客(大陆译名)、朴(香港地区译名)等。基本含义是“网络日志”,后来又延伸出如“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网络链接,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并且内容不断更新的个人出版方式”“媒体的开放源代码运动,是‘零成本、零技术、零时差、零许可、零编辑’的个人意见平台”等解释。无论做何种解释,有一点可以肯定:博客是一种新兴的、个人化的、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传播目的的自媒体。网上有很多形象的说法和比喻。通过博客可以让自己学到很多东西,同时也让别人学到很多东西。

尽管不少人认为博客开始盛极而衰,但从市场研究公司Universal McCann最新数据来看,博客仍然在飞速发展。2008年4月,Universal McCann共调查了1.7万名有代表性的用户,发现博客仍然在增长,有45%的被调查者创建了自己的博客,这一比例比2007年6月高出了14个百分点。多个亚洲国家和地区在博客普及率方面处于领先。例如,中国内地、中国台湾和韩国有70%以上的用户都创建了博客,而在美国仅为26.4%,英国为25.3%,加拿大为22.5%。被调查者大多给予博客积极的评价,认为它可以帮助用户表达自己,帮助企业与客户交流,以及用作与朋友社交的工具。在接受调查的博客中,有63%创建了只用于讨论日常生活的个人博客。博客还经常谈论热门话题,包括时事、音乐、计算机技术、电影电视以及旅游等。随着宽带的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博客开始使用多媒体。例如,有60.6%的博客曾经上传图片,28.8%的博客曾经上传视频,24.3%的博客曾经上传音乐到自己的网站。

一场由web2.0引发的革命,让任何机构和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信息,人人都可以成为“媒体”。影像、歌曲、小说、文章的创作者,在网上迅速走红,培育出成百上千万的fans。中国甚至比欧洲发达国家如德国、法国,更早进入新媒体和自媒体时代。

在自媒体时代,“新闻发布”的技术要求和“准入”要求都在降低,不需要获得媒体公司或者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批,也不需要像一般报刊或书籍类的出版需要“刊号”或“批号”,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在自己的博客中“报道”,而且这些信息会被其他传统类媒体进行再次传播。

自媒体——这样一个大众的共享媒体,自身就具有巨大潜在力量。它最大的优势正在于技术保障下无限发展的可能,并深刻影响着媒体形态的演变进程,冲击着传统媒介形式。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对话”比“宣讲”更具有效力。

草根媒体的力量在于,它颠覆了以往大众媒体或专业报道机构垄断新闻源的局面。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中国汶川发生8.0级地震。5月12日14点30分,地震发生两分钟之后,第一条关于地震的视频就上传到优酷网,这条短短51秒的名为《实拍朝阳门地震现场》的视频,记录了北京朝阳门地区高层建筑的明显晃动以及有序疏散的人群。从地震发生的14点28分到国家地震局通过新华社正式发布地震消息的14点46分,这中间的18分钟是一个权威信息缺失的盲区,而四川的对外通信又陷入中断,这时互联网就成为信息披露和传递的唯一渠道,第一时间传播和汇集了各地信息。互联网再一次彰显了“自媒体”的力量。灾难面前,人人都是记者。

二、自媒体时代话语权的舆论频发的原因

在舆论活动中,当舆论客体发生时,作为舆论主体者会用直接或间接的态度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态度是一种‘心理反应倾向’,对个人所有的反应过程起动力性或指示性的作用”。但态度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突发行为,而是受到很多内在驱动力的影响和制约的。

(一)“侵权”诉讼销蚀媒介话语权

媒介话语权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就是针对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利益的违法违规现象予以批评监督,通过舆论施加压力,促使问题得到查处或解决。与这种权利正常行使形成对抗的手段之一就是诉讼权的滥用。而在目前授权媒体的法律还很欠缺、某些小地方的司法环境还不利于媒介批评监督的情况下,尤其对于公共权力行使者而言,以非理性的私“权利”保护策略阻止舆论监督权,而媒体在过于苛刻的举证义务中败诉,已经成为一种影响社会正义伸张的突出公共现象。有的司法判决也许只是个例,但它所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力对媒介正当性话语权空间的挤压却是不容忽视的。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他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正义否认了一些人分享更大利益而剥夺另一些人的自由是正当的”;“在一个正义的社会里,平等的公民自由是确定不移的,由正义所保障的权利决不受制于政治的交易或社会利益的权衡……使我们忍受一种不正义只能是在需要用它来避免另一种更大的不正义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何为正义,何为非正义,正如美国当代著名政治伦理学家罗尔斯所言:“正义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权利与义务。”

(二)个案演变为网络舆论客体的原因

判断媒体舆论要以实践检验为出发点,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实事求是表达言论的标准,是言论自由的高尚前提,也是对言论活动的第一个约束因素。社会舆论正视认识客观规律的误差,依据社会发展的现实性发表言论,使社会浮躁心理得到抑制,一切舆论活动,包括公众和上层意见,都在客观上受到认识误差的限定。因此,警惕认识客观事物的误差,遵循认识规范,舆论才能反映客观世界真相。

整个物质世界都是客观的,人的能动性是有限的,我们往往把“人定胜天”神灵化,吹牛撒谎便流行起来。生产力作为一定历史的产物,不为人们的认识所左右,人们只能如实地说明它。人的认识和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误差,是言论自由受限制的根源。多年的教训使人们认识到言论自由的物质限定,把思想表达限制在世界实在性的枢机中,防止不顾物质运动的可能性而高谈阔论,是言论自由的物质内涵。超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的言论自由是无法理解的,因为人们无法超越物质条件提出非现实的主张,形成有效的舆论。超越现实物质水平的舆论如果出现,虚假的舆论就要对现实的经济基础造成破坏。1958年鼓吹“大跃进”、共产风的舆论,在报纸、电台、会议上和街头巷尾自由地宣扬,人们谈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话题,受到表扬和鼓励。这种自由最终受到物质规律的惩罚,破坏了经济秩序,使人民陷入困顿。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脱离现实的生产力和分配关系,谈论人民的福利和政治优越性,不能不危及空泛的社会信仰。反映在新闻报道和宣传倾向上,物质规律对言论的限制更为严格,因为违反物质现实而吹牛撒谎,是舆论工作的致命弱点。

把赞美的词句视作忠诚的主要标志,许多人迎合这种需要只讲最动听的语言,以此获取上级的信任,获得好处。言论自由不仅是指赞美的自由,还指表达反对意见的自由,是捍卫人们共同利益的自由表达权。侵犯他人权利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言论是没有自由的,毫无价值的舆论自由正被人类所抛弃。进入2l世纪,谈论如何加速实现社会现代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平等权利,正被提到日程上来。实际上,大众媒介或社会公众人物的言论更需严格地自我约束。因为他们的宣传影响着公众活动,一旦造成社会混乱,在短期内是无法消除的。大众传播媒介的言论注重社会效果,防止奢谈虚假的话语,才能避免引发和传播无价值的舆论。

三、自媒体时代网络流言的应对

大多数的流言基本上包含负面的情绪,破坏安定和秩序,在2010年美国心理学家对1000则传言进行分析,发现差不多所有的传言都是在表达敌意、恐惧或期望。这种消极的情绪不只是宣泄,而且还将继续在传播过程中引发躁动狂热的人群。从这个角度看,消除网络谣言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谈到社会管理水平,政府应毋庸置疑地发挥主导作用。因此,防止危害社会八卦网络,包括事前和事后的预防控制。

(一)网络流言的事前预防

杞县是河南有名的大蒜种植县,该县有一个利民辐照厂利用原子能技术对大蒜进行辐射达到长期存储的效果。在2009年7月,网上开始流传题为《杞县钴60发生泄露》的帖子。该帖声称,在2009年6月由于员工的操作失误,发生货物倒塌并砸坏了放射源管道,使大量的放射源暴露在空气中,发生严重的钴60直接辐射。随后网络流言便开始掀起,不久杞县的群众就陆续往周边地区迁移,直至政府进行干预,事情才慢慢销声匿迹。

在钴60网络流言事件中,权威信息发布是消除流言的最终力量。在政府采取行动,对网络流言事件采取大密度的辟谣行动后,网络流言才逐渐平息。再结合网络流言的社会情境的分析,我们可知,网络流言都是产生在权威信息缺失或滞后的情况下。那么,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保证相关信息透明公开可以消除网络流言产生的温床。换句话说,“谣言产生是因为其社会背景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谣言是对该背景下缺失的信息的一种补充,也是一种对情境的解释,如果这种背景发生变化,谣言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因此,对于有些谣言的化解可以采取改变谣言产生的社会背景的办法,使谣言不攻自破”。

1.转变危机事件应对理念: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特别是地方政府往往采取消极公开信息甚至封锁消息的做法。一是政府相关部门认为没有必要大张旗鼓,低估事件的严重性。钴60网络流言事件即是一例,政府一月有余未发布权威信息,信息不对称直接导致流言四起,最终酿成全县逃亡的闹剧。二是认为相关信息公布后危害社会稳定。这种落后观点建立在传统媒体时代政府对媒体绝对掌控的基础之上,而在网络时代,绝对的信息控制几乎不可能。这种对立矛盾往往使政府处于被动地位。

而政府的这种信息理念直接通过媒体表现出来,政府通过限制媒体和公众最终限制了自己。政府已经出台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一系列文件,为危机传播制定了基本的政策依据,发言人制度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正是依托包括政务信息公开在内的手段,多起危机得以化解。因此,信息公开和信息对称,是网络流言控制的基本方略。目前,中央和省级政府在新闻发言人制度方面已卓有成效,而地市和县区级政府仍需要进一步努力。在网络传播时代,信息公开应成为政府执政的基本理念之一。

2.建立网络舆情了解机制:“监控”一词表示监视和控制,带有“敌意”和“封锁”的色彩,因而更倾向于使用“了解网络舆情”的表述。网友多聚集于网络论坛中,网络流言也最易在此扩散,因而需要特别加强对网络论坛信息的了解。舆情了解机制应包括建立一套人员系统和技术系统。人员系统的专职是负责搜集有关所辖地方的新闻和信息,将这些信息在第一时间汇报给相关领导和新闻发言人,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在技术方面应建立针对网络论坛和社区的信息搜索手段。

而了解网络舆情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仅要求掌握什么事件是目前公众讨论最为热烈的,而且需要具体了解在该事件中,网友最为关注的信息是什么,这一点至关重要。例如在钴60事件中,就网友讨论最为热烈的钴60的辐射范围、杞县周边当地辐射值为什么低于河南全省等问题,政府部门都应该在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否则,不了解这些信息,就会答非所问,信息公开也显得苍白无力。

3.提高公民的信息素养:网络流言的生命力依赖于网友对其信息的可靠性判断,公众的批判能力被认为是阻止流言传播的重要变量,而这种可靠性判断是相当主观的。网络媒介只是信息获取工具,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和判断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直接决定了网络技术对不同人产生的差异影响。在网友热烈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发现网友之间的差异。从内容来看,有的依凭专业知识发表见解,有的利用网络工具如“百度知道”来进行信息判断,有的转载了传统媒体的相关信息,而有的只是凭个人主观发表武断的意见或进行情感表达。因而就有了信任效果的差异,有的是人云亦云,有的是提出独立判断。而网络流言最可怕的力量就在于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被人传播并进行放大。提高公民的信息素养既是长期过程,也迫在眉睫。政府在此过程中可以发挥作用之处是加强网络信息的使用,特别是在主流网站上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网民进行信息判别的意识和能力。

(二)网络流言的事后控制

在网络流言产生之后,如何对网络流言进行事后控制也直接考验着政府的危机事件处理能力。目前,政府最为普遍的做法是,在网络流言影响较大,甚至影响社会稳定时,如杞县群众大规模转移,才紧急采取各种手段来应对突发危机。政府的应对措施也是非常密集的,包括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信息发布,动用警察维护秩序,等等。而政府针对网络流言的措施,一是进行删帖,这是在危机事件前就一直进行的;二是抓捕造谣者。而这两个举措是需要慎之又慎的。

1.技术手段必不可少,但不能滥用:技术手段主要是指技术封锁相关信息的行为,如搜索引擎成为敏感词、网络删帖等。“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为社会提供设施和服务,它也会带来一些消极的负面影响,但一味地强调技术的作用是荒谬的、不现实的,因为网络操作不只是技术驱动,人也参与其中,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相互之间的了解与协调。这就要求我们的技术研究者在网络决策的过程中让伦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多参与,倾听他们的意见,使技术的发展更符合人类的道德发展方向”。

删帖等技术应用的初衷是隐瞒信息,制造信息真空,以防止社会动乱,但结果适得其反。网络删帖等行为会直接成为网民判断政府封锁消息、证明相关事件有猫腻的凭据。网友有能力鉴别虚假信息,从而制止网络流言的继续传播。对无实在内容的网络信息噪音、涉关风化、违反法律等信息才需要进行屏蔽处理。

2.有意识地扩大信息发布的影响力:除召开新闻发布会外,发布权威消息还可通过建立新闻专题,设立专题网站等措施进行。与人际传播中意见领袖的影响较大的原理相同,在网络世界中,权威和主流网站的信息影响比其他网站突出。网络论坛中的佼佼者更是如此。在国内,天涯、西祠以及猫扑等社区的影响力不可低估。在权威信息发布的过程中,需要在这些主流社区,通过发帖或其他形式进行网络流言的澄清。

分析网络流言的预防和应对实际是承认了网络流言的危害性,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网络流言的传播正是反映了某些社会问题,特别是政府执政行为的偏差。网络流言凸现了政府信息公开能力的不足,而如能以制止网络流言为契机提高政府的信息管理能力,则从长远来看,网络流言的发生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毕竟,信息公开带来的深刻变化并不仅仅是网络流言的消失所能完全体现的。

[参考文献]

[1]冯国有.媒介话语权博弈与公共利益选择[J].理论与改革,2007(3):6—10.

[2]张旭霞.试论政府公信力和公众的话语权[J].中国行政管理,2006(9):9—15.

[3]陈晓宁.试论新媒体[J].广播电视信息,1999(10):11—12.

[4]白传之.新媒体发展模式初探[J].现代视听,2007(6):49—51.

[5]稀客.寻找话语权的空间[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6(6):72—75.

[6]李克杰.公民“四权”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意义重大[N].济南日报,2007-4-4(A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