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政府责任相关对策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政府责任相关对策

时间:2022-09-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坚持把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作为化解突发公共事件、实现社会稳定的重大措施来抓。

一、健全体系

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是化解突发公共事件、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加大改革力度,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努力从根本上减少矛盾的产生。

1.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体系

社会保障是民安所在。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重点,将城市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制度推向农村,并逐步与城市公民接轨,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加强扶贫助学、城乡基本医疗救助、特困家庭住房救助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救济等社会救助制度建设。

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把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作为化解突发公共事件、实现社会稳定的重大措施来抓。如建立健全就业目标责任制;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机构;加大再就业援助力度,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国家,省、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劳动保障服务网络。

2.建立健全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维护体系

以农村财务管理和股权分配为重点,推进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建立化解农村矛盾、维护农民权益的新机制。首先,通过在土地征用中让利于农民,做到与农民协商在前、项目报批在前、对农民补偿在前,确保农民基本生活有保障、就业有保障、养老有保障,大大减少了因农地征用而引发的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其次,通过引入中介组织管理村级财务,防止因农村财务管理不规范而引发不稳定因素。再次,通过推进“固化股权、出资购股、合理流动”的扩面工作,为解决以股权分红为焦点的农村矛盾奠定制度基础。最后,通过落实减负政策,使收费引发的农民与政府的矛盾基本得到化解。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外来务工人员规模不断扩大,管理难度很大,矛盾纠纷很多。坚持以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为重点,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和服务。抓好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援助工作;加强对企业拖欠工资的预防和治理;加大对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力度;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公平待遇,对外来务工人员在就业、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市民待遇”。

3.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抓住一个时期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集中力量加以解决,是妥善化解矛盾纠纷的一个重要思路。针对群众反映的“事难办、难办事”问题,全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设立行政服务中心和行政投诉中心;针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实施洁净、碧水、蓝天、安静、美化及宣教六大工程;针对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行医疗服务信息公开制度,探索建立平价病房制度,完善药品和医用耗材的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同时,坚持开展严打整治和打黑除恶斗争,深入推进平安和谐社区建设,使社会治安总体形势保持稳定,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不断增强。

突发公共事件一般采取聚众闹事的过火行为,不仅影响社会正常的公共生活秩序,不利于社会稳定,易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也妨碍政府及时解决问题,增大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在对立的情绪下,无法理性地沟通对话,越僵持,问题越不好解决,其负面影响显而易见,因此,我们的基本方针应是最大限度避免、减少和尽快解决。

二、建立机制

1.政府权力逐渐向社会转移,重视建设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机制

在努力发展市场、社会力量的同时,不断提升政府的权威和对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和服务能力,中央政府应进一步向地方政府下放社会管理权力和责任,以减少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压力,增加地方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自觉性和责任心。

社会组织程度越高,社会就越稳定,政府权力向公民社会转移是行政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最为根本,但也是最为艰难的问题。首先,应当加速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使企业真正按照独立的、契约性规则,以自愿自治为准则参与市场。其次,政府放权于行业协会,原政府部门中属于社会的权力应尽快放权于这种社会自治组织,通过政策法规引导,使之真正担负行业管理的职能。目前,应十分重视和大力改变我国行业协会带有浓厚行政色彩的问题。再次,政府应放权于其他社会组织,使社会私域里的事情由社会群众性组织按照自身发展起来的契约法则来办,促进和增加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2.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程度,重视社区建设

政府在出台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时,一定要同时制定相应的配套保障措施,政策出台前需深入细致地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和听取意见,反复论证,避免因决策不周引发矛盾冲突。努力使决策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避免决策出现重大错误,即使发生了错误也容易发现和纠正。

必须先解决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问题。参与在本质上是不同利益主体参与利益博弈的过程。我们需要有一种新思维:不同利益之间可能相互矛盾,但是只要这样的利益本身不违法,就都是正当的,都有争取和保护的正当权利。

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反映诉求、维护权益、提供服务的纽带作用。一是推动重心下移。在镇、街道建立工会组织,在条件具备的镇、街道建立青年中心,完善妇联组织架构。特别是支持和推动工青妇等群众组织扩大服务对象,把非公有企业单位和外来务工人员列入重点服务和帮扶行列。二是创新工作方式。按照“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多方参与”的方式,探索群众组织社会服务的项目化运作。三是明确工作重点。工会重点建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共青团重点加强青年志愿者服务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妇联重点办好妇女儿童权益维护工作站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关注民生、疏导民意、舆论监督的桥梁作用。新闻媒体具有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是疏导突发公共事件的“减压阀”。大力支持新闻媒体关注民生、反映民意,鼓励新闻媒体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一是建立健全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接受媒体采访制度、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解决民生问题责任人制度等,形成政府部门与媒体的互动机制。二是支持新闻媒体办好“民生栏目”,对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有计划地进行深度报道,从思想、观念和行为上引导群众和谐共处。三是组织新闻媒体开展对重大政策、重大规划、重大工程建设事项等的全程跟踪报道,支持新闻媒体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化解因政府与群众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矛盾纠纷。

三、正视突发公共事件

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多发高发态势,始终保持清醒认识,确立以人为本科学处置的化解突发公共事件的新思路和新理念。科学、和谐发展各项社会建设工作协同推进,加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协调与平衡。理顺疏导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和途径,注重在教育疏导和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强化调处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合力,实现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努力形成以党政职能部门工作为主、社会力量和群众积极参与、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突发公共事件防控和化解工作格局;讲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方法策略,对不同类型突发公共事件实行分类处理,特别是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突发公共事件;扎实搞好突发公共事件排查调处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长效机制

分析和认识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和作用,是根本解决问题和制度政策创新的前提与基础。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一般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是突发公共事件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突然爆发。在突发公共事件尚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应引起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警觉和重视,及早决策予以防范,避免事态不断扩大激化。

不仅要看到突发公共事件的弊端,努力去消除,而且要主动追究造成突发公共事件产生的原因和责任,主动寻找工作上的薄弱环节和不完善之处,纠偏改错,把坏事变成好事,正确认识突发公共事件,正视突发公共事件的存在,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前提。

从思想认识问题入手,引导各级干部全面认识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引导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认真思考、正确分析现阶段的突发公共事件,掌握化解突发公共事件的先机。

坚决克服片面认识,树立积极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化解工作的责任感,树立积极解决突发公共事件、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分析突发公共事件产生的根源和表现出的特点,为探索化解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途径奠定基础。

四、快速处置突发公共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一般表现形式激烈,可能造成不良的影响和后果,因此,一旦发生,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就要迅速决策、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避免事态恶化。基本方针是以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以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尽快化解矛盾。

1.采取温和手段

保护公民利益免受侵害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慎用警力、武力,和平控制事件规模。即使事件处于对抗状态,政府也必须采取克制态度,必须慎用警力,防止发生暴力。处理此类事情多与警察有关,严格依照《人民警察法》的规定约束警察行为,避免激烈手段的高成本。

2.事发关头,立足尽快化解

化解矛盾、平息事态、解决问题。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迅速作出反应,与群众平等对话,多做调解、协调工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一是对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政府应紧急召集有各方专家(包括经济、政治、法律、社会学、心理、传媒等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参加的应急处理决策班子,尽快拿出平息事件的整体方案和对策。二是依靠基层组织做好突发公共事件中重点人群工作。三要做到让群众说话,通过民主讨论、平等协商,共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四是通过耐心、细致、深入的疏通思想和信息,使矛盾和问题得以缓解、分流、分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