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奥斯卡影片《音乐之声》:“音乐剧的神来之笔”

奥斯卡影片《音乐之声》:“音乐剧的神来之笔”

时间:2022-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音乐剧《音乐之声》曾于1959年11月在百老汇公演,于1960年获托尼奖最佳音乐剧、最佳女演员、最佳指挥等6个奖项。该剧在百老汇连续上演3年共1 443场,是将百老汇音乐剧推向顶峰的作品之一。获奖原因分析1965年,电影版《音乐之声》登上世界舞台,时至今日,它已成为电影史上的永恒记忆。第1次第1首:《音乐之声》,玛丽亚独唱。第8次,重复第1首《音乐之声》,7个孩子的合唱。

《音乐之声》:“音乐剧的神来之笔”

背景资料

英文名:The Sound of Music

原著:玛丽亚·冯·特拉普

(自传《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

歌剧执导:理查德·罗杰斯

      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

编剧:厄内斯特·勒曼

导演:罗伯特·怀斯

主演:朱丽·安德鲁斯

   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埃琳诺·帕克

出品:美国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

荣誉:1966年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电影奖、最佳导演奖、最佳音乐奖、最佳剪辑奖、最佳音效奖共5项大奖。

   1966年金球奖最佳电影奖、最佳女演员奖。

img28

音乐剧《音乐之声》曾于1959年11月在百老汇公演,于1960年获托尼奖最佳音乐剧、最佳女演员、最佳指挥等6个奖项。该剧在百老汇连续上演3年共1 443场,是将百老汇音乐剧推向顶峰的作品之一。该剧搬上银幕后,电影里美妙的音乐至今仍被全世界传唱,影片也被翻译成了3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上映。本片被好莱坞的电影评论家、《时代周刊》以及民意投票一致选为“美国最受欢迎的10大电影之一”。

内容简介

见习修女玛丽亚是个活泼好动的女孩,院长嬷嬷派她到冯·特普上校家任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冯·特普是个退役的奥地利海军军官,妻子去世后陷于悲痛,孩子们为吸引他的注意而时常恶作剧,他们已经打发走了12名家庭教师。初来乍到的玛丽亚在经历了一系列孩子们的恶作剧之后,终于以她的善解人意,以及与孩子们相接近的天性博得了他们的好感和亲近。在玛丽亚的教导下,孩子们有礼节地接待了冯·特普的女友施奈德男爵夫人。男爵夫人的同伴、音乐会中介人麦克斯,决定将孩子们组成的这个7人合唱团引入萨尔斯堡音乐会的舞台。

冯·特普举行了家庭宴会,他在与玛丽亚默契的奥地利民间舞蹈配合中,双方无法抑制眼神中的炽热爱意,施奈德男爵夫人暗怀妒意,提醒玛丽亚的修女身份。玛丽亚无法面对,她不辞而别,回到修道院隐居。玛丽亚的离开使孩子们顿觉生活索然无味,冯·特普也在矛盾心情中与施奈德男爵夫人订了婚。孩子们来修道院看望玛丽亚,院长嬷嬷鼓励玛丽亚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知性成熟的施奈德男爵夫人为保留自己的尊严,适时提出取消婚约。冯·特普与玛丽亚外出度新婚蜜月。此时德军占领了奥地利,并任命冯·特普为德国海军军官,一直拒绝悬挂德国国旗以明志的冯·特普为了不殃及全家,决定带领全家悄悄离开,而德军已对他进行跟踪拦截,机智的冯·特普与麦克斯带领全家参加了萨尔斯堡音乐会演出,并在颁奖过程中离开现场,在修女们的帮助下摆脱纳粹的追踪,离开了奥地利。

img29

获奖原因分析

1965年,电影版《音乐之声》登上世界舞台,时至今日,它已成为电影史上的永恒记忆。影评人Waddle曾说:“《音乐之声》甚至超出了艺术作品的范畴,从艺术史、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角度来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鉴。”剧中的玛丽亚作为一名家庭教师,她对调皮孩子、早恋孩子采取的教育方式值得教育工作者借鉴,同时,她的教学方法,如因材施教、鼓励学习热情、消除学习焦虑等方面行之有效,也值得教育工作者参照。

片中幽默有趣的情节、生动鲜活的人物、凝练深沉的感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优美旖旎的自然风光等,均使此片受到世界各国观众的喜爱,而无疑,音乐的创作和成功运用也是这部电影大获成功的主要原因。

作为一部经典音乐剧,《音乐之声》一共创作了12首独立完整的歌曲,包括独唱、女声合唱、男女声混合唱、六重唱、二重唱等,并用歌唱来刻画人物内心情感,或对人物进行介绍、对事件进行评价。全剧时长174分钟,共出现了21次歌唱,其中9次歌唱是部分歌曲的重复再现:主题歌曲《音乐之声》在前部分出现了3次,即影片的开头、孩子们与施奈德男爵夫人的第一次见面、玛丽亚离开后的7人排练片段,此外,从电影开头直至剧情高潮部分结束,即从开头至第135分钟,12首歌曲依次出现,电影的高潮部分是在第131分钟时,冯·特普将军与玛丽亚在黑夜的花园里互诉衷肠,玛丽亚独唱第12首歌曲《我年少时一定做了善事》,她通过演唱这首歌曲庆幸自己得到爱神的垂怜。按一般的逻辑,电影在这里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为了音乐再现的需要,后部分又续接了冯·特普与德国纳粹做斗争的情节。从玛丽亚与冯·特普的婚礼,即从第136分钟开始,直至全剧结束,这期间的6次歌唱均是前部分歌曲间插性依次再现,如第16次歌唱是再现第3首歌曲,第17次歌唱是再现第5首歌曲,第18次歌唱是再现第7首歌曲,第19次歌唱是再现第9首歌曲,第20次歌唱是再现第10首歌曲,第21次歌唱是再现第11首歌曲。这种带再现的音乐结构使整部音乐剧获得了高度逻辑性与音乐统一性。

以下依次罗列剧中的12首歌曲、21次歌唱,及其在全剧中的作用。

第1次第1首:《音乐之声》,玛丽亚独唱。表现玛丽亚对大自然与歌唱的热爱。

第2次第2首:《赞颂与哈利路亚》,修女合唱。修道院的宗教弥撒曲。

第3次第3首:《玛丽亚是个什么样的人》,修女六重唱。客观介绍与评价玛丽亚的性格:她善良又淘气,让人欢笑又让人烦心,是天使又是鬼精灵。

第4次第4首:《我不知道今天会如何》,玛丽亚独唱。表达她走进世俗生活的复杂心情,走入冯·特普家庭之前的迷茫,但最终决定勇敢面对。

第5次第5首:《你即将十七岁》,丽莎与罗尔夫的二重唱。表达丽莎所面对的成长困惑。

第6次第6首:《我心爱的东西》,玛丽亚独唱。在雷电交加的夜晚,孩子们因害怕都来到玛丽亚的房间,玛丽亚唱着这首歌与孩子们嬉戏,并告诉孩子们,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应多想想美好的事物。

第7次第7首:《哆来咪》,玛丽亚与孩子们的领唱与合唱。玛丽亚带领孩子们到郊外游玩,教他们唱歌从哆来咪学起。

第8次,重复第1首《音乐之声》,7个孩子的合唱。孩子们将玛丽亚教给他们的这首歌唱给第一次见面的施奈德男爵夫人。

第9次第8首:《孤独的牧羊人》,轮唱、重唱与合唱。孩子们与玛丽亚表演木偶音乐剧。

第10次第9首:《雪绒花》,冯·特普与丽莎二重唱。在看过木偶音乐剧的快乐心情下,冯·特普应玛丽亚与孩子们的要求唱起这首歌,这是他在妻子去世后第一次唱歌,也预示着他的新生活即将开始。

第11次第10首:《再见》,7个孩子的领唱与合唱。在冯·特普举行的家庭宴会中,孩子们要提前离开入睡,因此唱这首歌向众嘉宾告别。

第12次,重复第1首《音乐之声》,7个孩子的合唱。玛丽亚离开后,孩子们在麦克斯的排练要求下索然无味地唱了片段。

第13次第11首:《攀越每条山岭》,院长嬷嬷的独唱。慈祥的院长嬷嬷鼓励玛丽亚勇敢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

第14次,重复第6首《我心爱的东西》,7个孩子的合唱。孩子们在想念玛丽亚时唱起这首歌的片段。

第15次第12首:《我年少时一定做了善事》,玛丽亚的独唱,冯·特普应和。玛丽亚与冯·特普互诉衷肠后唱这首歌曲,庆幸和感谢爱神的降临。

第16次,重复第3首《玛丽亚是个什么样的人》,众修女的合唱。婚礼上,在管风琴独奏序曲后,众修女演唱此歌祝福玛丽亚。

第17次,重复第5首《你即将十七岁》,玛丽亚与丽莎的二重唱。丽莎陷于被罗尔夫背叛的失恋痛苦中,玛丽亚与她重唱这首歌曲,告诉她阴霾很快会过去,未来生活将无限精彩。

img30

第18次,重复第7首《哆来咪》,全家9人的合唱。在纳粹的监视下,全家人在萨尔斯堡音乐会上表演这首歌曲。

第19次,重复第9首《雪绒花》,冯·特普领唱与全剧场合唱。由于奥地利被德国占领,冯·特普用这首爱之歌向全剧场道别,歌声哽咽中玛丽亚带领孩子们加入歌唱,并带动全体观众加入合唱。

第20次,重复第10首《再见》,领唱与合唱。音乐会上再次向观众告别,冯·特普暗自谋划摆脱纳粹的跟踪。

第21次,重复第11首《攀越每条山岭》,合唱。全家人翻越阿尔卑斯山离开奥地利。合唱终曲时剧终。

作为一部拍摄于1964年的电影音乐剧,《音乐之声》已被人们誉为“音乐剧的神来之笔”,其中《雪绒花》《哆来咪》《孤独的牧羊人》等几首歌曲更是脍炙人口,成为经典旋律。例如,歌曲《哆来咪》,介绍了七声音阶中各自然音的性质与特点,该曲词曲结合完美,可谓音乐学习者的入门佳作;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旋律大多由八度音程跳进构成,常是音乐教育者教习八度音程的生动范例。

(曾美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