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简述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简述

时间:2022-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求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图2.1 马斯洛需求层次图生理需求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等方面的需求。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马斯洛提出,为满足需求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

2.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fow)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人的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该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5种,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它们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如图2.1所示)。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求,某层需求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求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求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求;迫切需求满足后,后面的需求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求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求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求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五种需求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都属于低一级的需求,这些需求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是高级需求,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求,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求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求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求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求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求发展后,低层次的需求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求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求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

img2

图2.1 马斯洛需求层次图

(1)生理需求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等方面的需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求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求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求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求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2)安全需求

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的需求。马斯洛认为,整个人的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3)社交需求

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求,即人人都需要伙伴或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求,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4)尊重需求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需求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5)自我实现需求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求。也就是说,人必须从事与之相称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需求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求是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的核心理念是培育一种公共参与的志愿服务精神。这种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是个体超越自身的一种努力,这种公共参与具有自愿性质,目的不再是为了某种功利上的利益满足或逃避某种制裁,而是试图通过有益于社会来体现自己社会价值。这种反馈的行为体现了一种新的公共道德,它将个人的幸福满足感与对自己所在社会的团结和整体福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与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潜能而获得的愉悦相关联。人们在参与图书馆志愿服务活动中建立社会合作与互助,促进社会团结与友爱,这种合作与互助精神有助于提升人际间交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同时,志愿服务能够丰富个人生活经历与体验,有利于获得人生经验,培养个人才能,促进个人成长,增强公民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这个过程既是人力资本的增值过程,也是促使一个社会更加成熟和更加理性的过程,有利于现代公民社会的发育与成长。

【注释】

[1]徐柳.我国志愿者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学术研究,2008(5):67—72.

[2]沈杰.志愿行动:中国社会的探索与践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31.

[3]陈和琴.浅谈“图书馆之友”[J].台北市立图书馆馆讯,1996,14(1):114—122.

[4]吴建中.美国图书馆事业印象记[J].图书馆杂志,1986(1):74.

[5]胡越慧.高校图书馆学生工的有效使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5):224—226.

[6]刘美枝,孙艳玲.关于高校图书馆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的探索[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8):75—76.

[7]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8]黄晓波.西方“社会资本”概念综述[J].理论界,2006(7):224—2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