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铁小兵》:小人物的责任和命运
英文名:Tin Toy
中文名:锡铁小兵/锡玩具
编剧/导演:约翰·拉萨特(John Lasseter)
制作公司:皮克斯动画工作室
片 长:5分11秒
年 份:1988年
国 家:美国
荣 誉:1989年第6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第三届洛杉矶国际动画节一等奖和美国电影协会蓝带奖
《锡铁小兵》是继《红色的梦》之后皮克斯公司的第三部动画短片,是世界上第一部赢得奥斯卡奖的电脑动画电影。
1986年,也就是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成立的第二年,其制作的《顽皮跳跳灯》(Luxo Jr.,1986. 8. 17)便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提名,同时获得旧金山国际电影节电脑影像类影片第一评审团奖——金门奖。[1]在电脑制作的动画片在业内及市场上取得重大成功后,皮克斯沿此道路进行了进一步的创作及开拓。他们试图让动画中的人物在外形上更加具体逼真,在动作上更为细腻可信。《锡铁小兵》首次尝试制作逼真的可以弯曲的手臂和膝盖,人物表皮采用数码动画绘制,是将动画形象与真实的人物动作相结合的一次全新挑战。为了创作与真实婴儿无异的卡通形象,皮克斯的制作者们对于婴儿的研究可谓做到了细致入微的地步。约翰的同事比尔更是主动带来女儿茱莉亚,展示出她调皮的脚趾头和手指头,供大家学习研究。《锡铁小兵》在技术上的尝试为电脑动画的制作开拓了一个新的方向,为动画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使人看到了电脑动画所蕴含的巨大潜能。若干年后取得巨大成功的《玩具总动员》,无论在技术还是剧情上都是以此为原型进行创作的,由于制作技术更为纯熟,故事剧情也更为丰满,故这部“加强版的《锡铁小兵》”一经推上市场就得到了无数影迷的青睐。
内容介绍
“婴儿就是魔鬼,除非你是玩具否则你不会理解。”而故事中的锡铁小兵恰巧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玩具。在空无一人的房间里,玩具锡铁小兵缓缓地睁开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四周陌生而新鲜的环境。这时,他见到自己的小主人——一个刚刚学步,还不会讲话的婴儿从门外爬了进来。婴儿模样可爱,还有点笨手笨脚,引起了小兵阵阵善意的笑。然而当他抓起玩具没多久后,便开始对玩具又咬又摔。这使小兵害怕地转身要逃,却因走动时的声响而引起了婴儿的注意。小兵开始奋力地逃跑,然而这种逃跑却使得婴儿愈发兴奋地追逐。几经周折后,小兵在不经意间逃到了沙发下面,暂时摆脱了婴儿。而令它惊讶的是,沙发下面的角落里竟然满是颤抖着的玩具,它们个个用惊恐的眼神望着小兵,显然,它们也经历了同样的遭遇,而这个沙发也成了从婴儿魔爪下逃脱的幸存者的避风港。
忽然那个还站不稳的“魔鬼”摔了一跤,难过地哭了起来。虽然玩具的职责是让自己的小主人开心,但这时躲在沙发下的玩具们却仍是个个怕得瑟瑟发抖,缩在角落里不肯出来。小兵看了看手中的风琴,又瞧瞧外面的婴儿,考虑再三后终于鼓起勇气,跑到了婴儿身边。它拉动手中的风琴取悦婴儿。婴儿的哭声停止了,他兴奋地抓起了小兵晃了又晃。但好景不长,婴儿的兴趣总是很难保持,小兵很快又被摔了出去。小兵被冷落了,纸盒和纸袋成了主人的新玩具。婴儿头上罩着纸袋,跌跌撞撞地走出了房间。而这时,沙发下的玩具们才纷纷兴奋地跑出来。
主题分析:小人物的责任和命运
《锡铁小兵》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导演约翰·拉萨特在观看家庭录像时,发现侄子玩玩具的样子张牙舞爪、口水横流,于是从玩具的角度,设计了这一故事情节。在大人们眼中,婴儿往往是可爱的天使,然而在玩具们看来,婴儿或许是这世界上最为可怕的魔鬼。本片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将玩具眼中的孩子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出来。
《锡铁小兵》的故事看似真实世界的一个缩影,实则更像是浪漫童话的一种想象。一间再平常不过的客厅、一个慢慢爬动着的咿咿学语的孩子、一件件似曾相识的玩具……片中所表现的情景真实得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为了躲避一个口水直流的孩子而逃跑的玩具小兵,一群当孩子在房间就藏在沙发下面瑟瑟发抖,孩子离开房间就跑出来“狂欢”的玩具……这一切又虚幻得只存在于观者的自我想象之中。真实与虚幻两个矛盾体交融在孩子的世界中显得如此合理。从前我们甚少为了玩具说话,不想一旦这些冷冰冰的物体被赋予了生命后会自然地得到人们的怜爱。从玩具的角度观察孩子是非常巧妙的换位思考,在创作者眼里孩子与玩具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玩儿与被玩儿,玩具无法改变主人但却可以选择逃避。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常把玩具乱丢乱放,有时会丢到角落里再也找不到。约翰·拉萨特把这种情况做了童话似的处理。在他的想象中,玩具并不是被孩子丢到角落里找不到了,而是可爱的玩具们与孩子玩起了捉迷藏。
被玩弄、被欺压,经常要到处躲藏,生活中永远充斥着不定因素……这就是一个小人物的命运。对于婴儿来讲,片中的玩具可谓十足的小人物。它们没有能力反抗,一旦被“捉住”便难逃厄运,只能躲在狭小阴暗的“避难所”。小人物世界里的英雄没有抵御强敌的勇气,更没有保护弱小的气概,可却会在危机的压迫下一改往日隐忍的行事作风忽然强大起来,凭借一种责任的牵引他们变得无所不能。片中的小兵正是这样一个平民英雄。面对“强敌”它会选择逃跑,面对“责任”它又能挺身而出。小人物的特质在小兵的身上得以完美呈现。
角色分析
相对于电影界的其他影片形式而言,动画短片的一个明显优势便是创作形式的灵活。没有票房巨石的压迫,不受电影拍摄手段的拘束,这使得这些作品大多不落窠臼、天马行空,并常常走在时代前列,可谓是创作中的试金石。这部《锡铁小兵》也是如此。在角色选取上它着眼点新奇而贴切生活,抛开了大人物、大问题,而是通过玩具的视角,在短短几分钟内把一个小人物的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所选取的两个角色对比鲜明,性格迥异,之间所激发出的矛盾也让人信服。
婴儿
婴儿的设计是皮克斯在技术上第一次尝试做人体的动作跟模型。在以往的卡通人物形象中还从未有过能将人物的肢体动作如此逼真呈现的动画。片中的婴儿有着与真实的婴儿一样的外形和动作,制作者的目的就是要做出一个看上去非常真实的卡通人物。《锡铁小兵》的完成,一方面皮克斯实现了3D技术的创新,而另一方面,片子采用真实的婴儿形象似乎是在提醒着人们有必要看清“现实”——那些被视为天使的孩子其本质上不仅是破坏玩具的“魔鬼”,而且还有着“喜新厌旧”的恶习。这些完全颠覆传统观念的看法也被加注在皮克斯接下来的动画影片《玩具总动员》中。
玩具小兵
总体设计突出可爱。它外形圆润,色彩艳丽,材质光泽度高。圆润的东西容易博得人们的好感,明亮的色彩更加惹人喜爱。小兵的脑袋是一个正球体,滚圆的头上戴着一个与它的头完全不相称的小帽子,大眼睛、小鼻子、红脸蛋。它身着红衣蓝裤的乐手服,手拿风琴,身背大鼓、喇叭等乐器,只要走动就会带动这些乐器奏出音乐。如果在此片中婴儿被定义成魔鬼,那么小兵无疑是被塑造成了可怜虫。可爱的形象使它赢得了很多情感分数,观众更倾向于站在小兵的一边。
除此之外,与其他的玩具相比小兵还是尽职尽责的典范。当玩具们都躲起来任由婴儿哭泣的时候,小兵毅然站出来哄婴儿开心。它明白玩具的职责是要主人开心地笑,而不是哭。创作者在对小兵的性格刻画上也极为丰富,是典型的圆形人物。从一开始见到婴儿时的欣喜,到接下来被婴儿的“暴行”吓坏继而逃跑,再到勇敢地走出去逗婴儿开心,直至最后婴儿有了新玩伴弃它而去,不甘心地紧随其后。小兵的心理在剧情的演进中明显地起伏变化着,由逃到追也恰巧对应了婴儿“魔鬼”的行径和“喜新厌旧”的本性。
场景分析
精彩场景一:魔鬼追逐
从小兵转身欲逃开始,一场追逐的好戏上演了。小兵的身上拖着乐器走路极不灵活,婴儿刚刚学习走路,速度也自然不快。逃的跑不快,追的赶不上。有趣的是慌不择路的小兵一头栽进自己的包装盒里。这段情节中镜头切换频繁,通过轮流对婴儿和小兵的表现营造紧张感。而且对小兵一直使用近景平视镜头,却对婴儿采用中景仰视镜头,也将双方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一个小兵从包装盒的透明玻璃纸部分望向婴儿的主观镜头,婴儿的脸被玻璃纸扭曲得如“恶魔”般恐怖,他“狡黠”地笑着一步一步地逼近小兵。这个镜头无疑是导演设计的神来之笔,它极好地契合了他的创作初衷,是对于“孩子是魔鬼”的隐喻表达。借着小兵的眼睛我们直观地看到了婴儿可怕的一面。它既是小兵当时看到的,也是玩具心中婴儿的恶魔模样。
精彩场景二:沙发下的玩具
终于,小兵逃离了婴儿的视线,躲进了沙发下面。惊魂未定,又被眼前的一幕镇住。一群躲在角落的玩具眨着眼睛极为惊恐地看着“入侵者”小兵。它们显然害怕极了,不是害怕小兵,而是害怕跟在它后面的“魔鬼”。沙发下这一群玩具的设计很是精妙,它们的出现在视觉上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使观者感受到玩具们的可怜无助,从而更加同情它们。同时这些胆小的玩具也为塑造小兵的性格起到了对比突出的作用。
精彩场景三:“可怜虫”的“反追逐”
小兵像一个可爱的孩子,当它鼓起勇气去哄婴儿开心却得不到婴儿注意的时候,它甚至有些生气了,完全不记得刚刚还千方百计地逃避婴儿的追逐。它围在婴儿左右施展浑身解数奋力地表现自己。婴儿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像一个很想得到大人关心和注意的孩子。这里的画面同之前不同,选用了类似长镜头固定机位的方式,即摄像机不动,而小兵追逐着婴儿,在画面上时入时出。看到这里人们无不会心一笑并且暗暗赞许,“既顽皮地破坏玩具,又极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这就是我们身边的孩子。
文化分析:英雄的平民化与草根化
相比之下,美国的动画长篇制作一直以来始终被冠以英雄主义的内涵。诚然,在动画片的发展中,英雄渐渐从天上来到了凡间,而英雄主义的核心却从未动摇过。这与美国影片的商业性运作不无关系。在一切向“钱”看的美国电影业,保证高票房才是至高无上的法则。于是大多动画大片陷入了一种固定的模式:主人公在起初将伴随着某些缺陷或是遭遇不幸,在成长过程中会陷入困境和迷茫,而后或是凭运气化险为夷,或是得到他人的指点幡然醒悟,总之在最后都会战胜命运的重重困难,达到幸福的结局。同时,通常来说这些动画中正邪分明,感情线索简单。从最早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1937)到上个世纪末的经典巨作《狮子王》(1994)等,都是这样的例子。
然而在近些年来,这种模式遭到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英雄的形象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颠覆,而小人物动画电影正在渐渐开始大行其道。这其中,《怪物史瑞克》(Shrek,2001)和《冰河世纪》(Ice Age,2002)是最为突出的代表。前者中的英雄主角不再是英俊的王子或潇洒的骑士,而是面目可憎、性格上也满是缺点的怪物;而后者中那个松鼠的贪心行为常常会引发意外的变动,颇有“阿甘”的味道。这两部片子同《锡铁小兵》的共性是,他们的主角不再完美、无懈可击,而是都有着自己的弱点,在困难面前也会有无助感。
引起好莱坞动画这种发展趋势的,可能正是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作用之一便是对观众的心理做出一种补偿。工业时代的到来促进了经济的空前繁荣,所以早期人们在创作中多是流露出类似崇拜的心理。然而在今天,人们的目光更多地从科技发展转向对社会问题、道德问题等的思考,对于工业发展的后果认识也逐渐变得理性。相应的,在当今后现代社会的动画中,主人公越发显得平民化、“草根”化,而不再是天生的英雄。这也是由于小人物更容易唤起观众的同情及共鸣。像在《锡铁小兵》中,面对婴儿对其他玩具的破坏,小兵流露出的是作为一个小人物的担忧、畏惧与无力感。折射到生活中,大多平凡的小人物也有着同样的困惑:对命运的无法掌握,对自己存在定位的尴尬状况等。而且随着工业及经济的发展,这种感觉在人心中正日益加重。但无论如何,《锡铁小兵》在最后给出了积极的答案,小兵冒着被破坏的危险,坚决地执行了自己帮助孩子开心的任务,并在完成自己职责后露出了开心的表情。这正是本片主创人员们经过思考后所给出的理想答案。《锡铁小兵》能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便表达出这样的思想,是难能可贵的。这里面反映出了主创人员对生活的细心,同时也印证了相比之下动画短片的前瞻性。
(梁婷)
【注释】
[1]杨晓林主编:《世界影院动画精品解读》,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