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影《花样年华》:一个都市的背影

电影《花样年华》:一个都市的背影

时间:2022-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百年沧桑后,这个都市的身影渐渐呈现出来,明珠归椟后,现在和将来都为这座城市增添了魅力和希望。

《花样年华》:一个都市的背影

天,阴阴的编织着缠绵的雨幕;都市潮潮的泛着青苔气息的弄堂,窄巷,青石板台阶,错落辗转;一袭旗袍包裹着一个躁动的灵魂,等待着一个莫名的突如其来的事件的发生;白领装束的一个现代男性,始终的矜持;浅浅淡淡的日子,充满诱惑的阴柔的都市,注定会发生的故事……

他和她因为租了相邻的两个房间而相识。没过多久,他们就发现各自配偶的行为有些怪异:她看到他有一只与自己先生一样的皮包。于是,他们小心翼翼地试探对方是否知情,然后又试图重演一下那两个人是怎么开始的,想更了解那个搅乱这方平静的人的生活习惯……渐渐地,他们接触多了,一起吃饭,看同一种报纸。他和她保持着彼此的理智:我们和他们不一样。他们彼此关心,仿佛像个备感寒冷的人为获取温暖。彼此的内心中都明显地感觉到了什么,却又不能让情感喷发,于是,她不回他的电话,他为了逃避,想远走新加坡。他说他担心她先生回来他没有心理准备,也知道她决不会离开她先生,于是,他们开始演绎分手的场景:他说出他要走了,拉她的手分开,留下一个远去的背影;她靠在墙上控制自己却依旧不免失声痛哭。他回来安慰她,说不过是做戏。只有那一夜他们在一起,之后,他打电话给她:“如果我有两张船票,你会不会和我一起走?”她没有回答。在他离开时,她急匆匆地赶到他的住处,然而一切都已经太迟了,他走了……她也打电话给他,却没有出声;他知道是她,却不知说什么好。他一直保留半支她抽过的烟,上面还留有她红色的唇印。几年后,他也回来找过她,但是已无处寻她。结尾处,一座山上,一片残破的庙宇,一棵树,他抠开一个洞,默默地向里面倾诉他的心事,然后用泥水封起。

一个近于时下的感伤故事;一个似曾相识的城市,十里洋场——东方之珠;一部神韵依稀的影片——《人约黄昏》。同样的城市旧事,几年前,一个梦里游荡于箫声琴声倾诉不尽的浔阳江畔的丹青手陈逸飞,在海上勾勒出一个都市的倩影,编织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还有那鲜艳的“革命红”的装饰。只是此时的香港,一个还处在归途之路口的香江明珠,尚有一丝犹疑、一些忧惧,这片土地上的漂泊似海藻的生灵在迷茫中焦灼。没有历史的言说,甚至于这个城市的历史也总是被抹去,瞬间就是永恒。在《阿飞正传》中,一句“1963年4月16号下午3点之前的1分钟你和我在一起,我们是1分钟的朋友”就是这个城市的精髓;《重庆森林》中的那句“我和她距离最近的时候只有0.01公分,57小时之后,我爱上这个女人”就是这个城市中没有将来也不记得过去的无奈之举;在《春光乍泄》中,主人公去寻找天边的瀑布,恍惚间这座城市就没有一丝可以牵挂的东西,直到《花样年华》。从烟花漫天的“九七”到世纪之交,短短的两三年,已续上了千年的历史文明之根脉,一座城市的历史被从容地书写。

1962年的香港,从大陆各处先后汇集并扎根在这片热土上的“阿叔阿姐们”,来往于香港、日本之间的商人,居无定所的白领阶层(随着工作在城市中流动),遍及世界的船运公司,高速运转的资讯业(报社),井井有条的白领生活,市井传统沉淀累积起来的通俗文化(搓麻将,看武侠小说,听收音机)和相濡以沫的弄堂式邻里关系,在影片中得以复苏。苏丽珍和周慕云的这段真真切切而又纯净的情感延续着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发乎情,止于礼”的自律精神。人,是合乎中国传统审美取向的人;地,是充满海上风情的老上海的克隆;故事,是《人约黄昏》中一段绵延的情感在他乡的续写。百年沧桑后,这个都市的身影渐渐呈现出来,明珠归椟后,现在和将来都为这座城市增添了魅力和希望。

影片故事简单,对话极少,更多的是利用长镜头表达男女主人公内心被努力抑制住的爱情。有一个长达两分钟的镜头:张曼玉侧身静坐,面无表情,只有渐渐抖动、加快的睫毛传达着她此时的心境。影片中的每一个长镜头都代表着一种激烈的情感挣扎。王家卫以娓娓道来的镜头语言,浓郁的海上气息的画面,荡漾着丝丝躁动的爵士乐,用两个无言却有心的男女演绎的慢慢浸入观者心底的情感故事书写着,纪念着香港这段遥远而真实的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