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主流动画的发展

非主流动画的发展

时间:2022-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国内,我们通常把这种非主流动画习惯性地称为动画艺术短片,而在国外通常有实验动画、艺术动画和独立动画等形式。非主流动画从内容、规模、制作方式上都与主流动画有着差异,其种类也与动画的种类一样丰富多样。在20世纪80年代末电脑动画开始主宰电影特技以前,定格动画是制造各种想象角色和特效的惟一手段。

第五节 非主流动画的发展

一、非主流动画

20世纪30年代初期,当动画制作开始脱离个体创作,进入以资本为纽带的大生产商业运作模式时,华特·迪士尼用赛璐珞片进行多层次背景拍摄并以模式化的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卡通动画,成了动画的主流,而其他风格、形式、技巧的动画制作方式就被推向了非主流的位置。在国内,我们通常把这种非主流动画习惯性地称为动画艺术短片,而在国外通常有实验动画、艺术动画和独立动画等形式。其特点如下:

(1)篇幅短小,表现方式绮丽多变;

(2)故事情节含而不露,以丰富内涵、哲理性启发人;

(3)以表达作者的现实感悟和启发人类的创造力为主要目的。

非主流动画从内容、规模、制作方式上都与主流动画有着差异,其种类也与动画的种类一样丰富多样。

从制作方式上可分为定格拍摄的偶动画和以电脑动画为代表的活动模拟拍摄动画。

从制作规模上可分为个人或小组织制作的独立动画和大型动画公司制作的动画短片。

从表现形式上可以细分为水墨动画、沙动画、泥塑动画等,可以说世界上存在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成为动画制作的材料。

在此,我们主要介绍一种比较重要的动画形式——定格动画。

二、定格动画发展的历史

所谓定格动画(Stop-motion Animation),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利用名为“定格”拍摄的特殊手法制作而成的动画。这种拍摄技术是以没有生命的物体为拍摄对象,在一帧一帧的拍摄过程间对对象进行微小改变,当以每秒24格(或25格)的速率进行连续拍摄后,拍摄对象就会产生自己运动的错觉。这和赛璐珞动画的拍摄有相似之处。

我们通常所指的定格动画一般都是由黏土偶、木偶或混合材料的角色来演出的。这种动画形式的历史和传统意义上的手绘动画历史一样长,甚至可能更古老。

1.早期定格动画

最早的定格动画技术可以追溯到1902年乔治·梅里爱(Georges Méliès)制作的《月球之旅》(A Trip to the Moon)。然而,从公认的定格动画诞生于一位无名技师之手开始,这种奇妙的方法很快在一些早期影片中大出风头,并让不明其中原理的欧洲人痴迷不已,他们在惊奇之余称之为“美国活动法”。法国高蒙公司的爱米尔·科尔发现了这个秘诀后拍摄了很多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动画片。

大事记:

1907年,在美国维太格拉夫公司的纽约制片场,一位无名技师发明了用摄影机一格一格地拍摄场景的“逐格拍摄法”。

1907年,《闹鬼的旅馆》和《奇妙的自来水笔》等动画短片中就运用了这种拍摄方法,如自动切香肠的小刀、自动书写的自来水笔等。

1910年,欧洲定格动画先驱拉迪斯拉·斯塔维奇(Wladyslaw Starewicz)拍摄制作了《美丽的卢卡尼达》(The Beautiful Lukanida),这是第一部木偶动画电影。

1910年,爱米尔·科尔制作了《小浮士德》,这是一部首先使用能够活动关节的木偶角色逐格拍摄的木偶片,堪称定格动画的早期杰作。

1912年,俄国的斯达列维奇在侨居巴黎时也拍摄了一些木偶片,主角多为童话寓言中的动物,如《青蛙的皇帝梦》、《家鼠田鼠》、《黄莺》和《蝴蝶女王》等,大大完善了木偶片的技术。

这一时期的定格动画比较追求开创性的巧妙手法和丰富的细节,从而使剧情淹没在过于烦琐的细节里,并使其进展变得格外缓慢。

1917年,威尔斯·奥布莱恩(Willis O'Brien)(曾在电影《金刚》中制作了金刚模型)发行了六部偶动画电影。

2.赛璐珞冲击下的定格动画

20世纪初期,定格偶动画在日益完善的赛璐珞动画的光芒下有些暗淡无光,随着美国几大成功的商业卡通形象风靡世界,动画片市场似乎已经被手绘动画所独占。进入20~30年代,定格动画一直只在一些小型制作和先锋派的实验性电影中徘徊。

大事记:

1925年,威尔斯·奥布莱恩(Willis O'Brien)在第一部长篇电影《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中尝试使用了定格动画技术。

1933年,《金刚》一片的推出使得定格动画技术在大银幕上大放异彩。特技先驱威尔斯·奥布莱恩在这部真人和模型人物合成的片子里充分发挥了他天才的想像力。此片中的定格技术更加完善,金刚的面部表情也得到细致的刻画。而金刚在帝国大厦顶端抓住玩具般小飞机的场面则成了20世纪电影史上最经典的镜头。同时,威尔斯·奥布莱恩在另一部电影《金刚之子》中也运用了此技术。

1937年,让·班勒维和雷内·贝特朗使用一些活动的着色石膏像,创作了一部惊人的影片《蓝胡子》,它结合雕像和木偶的特色,加上戏剧性的活动照明效果,开辟了定格偶动画的新方向。

3.荧屏上的定格动画技术

20世纪40年代之后,定格动画技术开始普遍用于真人电影之中,50年代,定格动画技术似乎成为制作恐龙等科幻探索类电影中生物的专属技术,如1953年的《原子怪兽》,1956年的《荒山大贼王》(The Beast of Hollow Mountain)和《飞碟入侵地球》(Earth Vs.the Flying Saucers)以及1959年的《深海巨人》(The Giant Behemoth)等。

img47

图1-47 《金刚》

到了20世纪60年代,定格动画又在电视上得以广泛运用,特别是在少儿节目中运用广泛。在20世纪80年代末电脑动画开始主宰电影特技以前,定格动画是制造各种想象角色和特效的惟一手段。于是,人们利用这一技术手段为大荧幕及电视机前的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大事记:

1949年,奥布莱恩运用定格动画技术制作了《巨猩乔扬》(Mighty Joe Young),并凭此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特效奖。

1953年,奥布莱恩的学生雷·哈利豪森(Ray Harryhausen)制作了《原子怪兽》。在这部电影中,真人演员和动画模型是通过事后投影结合在一起的,没有采用当时远古探险类电影中常用的昂贵的玻璃绘图手段。

1983年,布莱恩·科斯格罗佛(Brian Cosgrove)和马克·霍尔(Mark Hall)根据英国童话作家肯尼斯·格拉姆(Kenneth Grahame)的经典童话制作了一部长篇电影《柳林风声》(The Wind in the Willows),其中大量运用了定格动画技术。

img48

图1-48 《原子怪兽》

img49

图1-49 《飞碟入侵地球》

img50

图1-50 《柳林风声》

4.20世纪80年代末期,定格动画重新兴盛

随着电脑技术的发明和普及推广,由于受电脑技术的冲击,电影特效已不再依靠定格动画技术,但在20世纪80年代末,英国阿德曼公司的尼克·帕克创造了风靡全球的《华莱士和阿高》系列后,再次掀起制作定格动画的高潮。华莱士和阿高也成了黏土动画史上最出名的角色。这一时期,黏土动画片虽有所造诣,但由于三维动画的兴起和流行,定格动画还是未能在市场上占据优势。

大事记:

1993年,亨利·塞利克(Henry Selick)导演了《圣诞夜惊魂》。这是好莱坞第一部全长度的偶动画。影片古怪风趣,略带恐怖色彩,采用百老汇歌剧,配合阴沉的画面,呈现出蒂姆·伯顿式的黑色喜剧风格。该片全由陶土模型拍摄而成,为了配合剧中人物各种动作、表情,工作人员制作了上千个各式各样的模型,光是主角Jack就有400多个模型头。

2000年,梦工场出品了《小鸡快跑》,这是一部幽默风趣的黏土动画,并于2000年获得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动画奖在内的多个奖项。

2005年,《超级无敌掌门狗之人兔的诅咒》在美国上映,这也是一部优秀的黏土动画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奖。

img51

图1-51 《圣诞夜惊魂》

img52

图1-52 《小鸡快跑》

img53

图1-53 《超级无敌掌门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