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剪纸动画的发展

中国剪纸动画的发展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剪纸动画的发展王 芳保护和发扬传统艺术是我国动画和艺术工作者一直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剪纸动画片,是借鉴了我国民间剪纸和皮影戏的很多特点,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动画片的一种类型。万氏兄弟之一的万古蟾也是中国动画的创始人之一。因此,我国剪纸动画的发展,要从1958年算起。在万古蟾先生成功主持开发出剪纸片后,我国剪纸片的发展进入探索期。

中国剪纸动画的发展

王 芳

保护和发扬传统艺术是我国动画和艺术工作者一直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1958年我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的诞生,标志着国产动画电影又增添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和思路。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共生产出接近70部剪纸动画作品,我国剪纸片也因此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在此后的十多年里,我国剪纸片几乎绝产。因此,关注我国剪纸动画的发展,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剪纸动画片。剪纸动画片,是借鉴了我国民间剪纸和皮影戏的很多特点,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动画片的一种类型。《电影艺术词典》中对剪纸动画片是这样解释的:“它以平面雕镂艺术作为人物造型的主要手段,以戏曲皮影戏装配关节——操纵人物动作的经验,制成平面关节纸偶。环境空间则由绘制的纸片及贴在玻璃板上的前、后景构成,玻璃板之间相隔一定距离以便分层布光。拍摄时将纸偶放在玻璃板上用逐格摄影的方法把分解的动作逐一拍摄下来,通过连续放映而形成活动的影像。”通过这个专业的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制作一部传统的剪纸片,首先需要用纸剪成或刻成人物形体和背景道具,描绘色彩;然后给人物形体装配关节或拼贴;在拍摄的时候,人物景物平放在玻璃上,依次扳动关节逐个拍摄。从它的制作工序上就能看出,传统剪纸片通常在平面上做横向运动,而不能向纵深驰骋,形体也不能自由变化,这就是它的局限性和特殊性。

谈到我国的剪纸动画,就不得不提到它的鼻祖——万古蟾先生。在他的坚持和拍摄组成员的努力下,我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诞生了。万氏兄弟之一的万古蟾也是中国动画的创始人之一。万古蟾先生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我国的剪纸艺术和皮影戏,他在开始从事动画电影制作之后,常常设想:用造价便宜的纸,以剪纸的形式制作成能活动的人物,逐格拍摄,一定能成为一种很有趣的动画片。这个念头一直在万古蟾的脑海里活动,让他念念不忘。在香港期间,他和哥哥万籁鸣为筹集资金四处奔波,可是当时香港的制片商谁都不敢冒这个险。1956年,万古蟾受到内地动画电影创作发展的感染,在毛泽东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和“探民族风格之路”口号的感召下,他从香港回到上海。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立,我国有了第一家独立摄制美术片的专业工厂。万古蟾进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他要创作剪纸片的夙愿正好和当时美影厂要大力发展民族风格动画片的想法不谋而合,立即得到当时美影厂厂长的大力支持。

任何艺术创作,在开始新的尝试的时候,都是会遇到困难的。拍摄《猪八戒吃西瓜》也不例外。1957年初,万古蟾带领着剪纸片试验小组的成员,开始筹备试拍剪纸片。他们自己动手,用木头做成摄影台架子,每拍摄一个镜头,都用人工将粘有人和景的玻璃板抬上抬下。这样每拍一个镜头,摄影师和工作人员都要上下数次爬木架。操纵时由于人物没有定位,拍出来的人物动作抖动得很厉害。第一次试拍没有成功。1958年初,试验小组开始进行第二次试拍,大家针对第一次人物抖动的教训,出主意、想办法,最后把人物运动的幅度、速度、力度及运动的轨迹都事先做好记号,将其精心控制在摄影表预先设计的运动范围内。经过一年多的日夜奋战,1958年9月,我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终于拍摄成功。因此,我国剪纸动画的发展,要从1958年算起。从1958年至今,我国剪纸动画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探索期、高产期、停滞期以及剪纸风格计算机动画的兴起。

一、探索期(1958~1976年)

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之后,一大批艺术家和文学家加入到美术电影这一行业中,艺术家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开始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主要生产的品种是动画片和木偶片。在万古蟾先生成功主持开发出剪纸片后,我国剪纸片的发展进入探索期。次年,万古蟾又成功导演了《龟猴分树》、《济公斗蟋蟀》和《渔童》三部剪纸动画片。此后,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我国剪纸动画在探索期就有多部作品在国际上获得奖项,可以说发展势头是非常好的。具体来看,有这样几部剪纸动画颇具代表性。

人参娃娃》于1961年获得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第四届莱比锡国际纪录片和短片电影节荣誉奖,1979年获得埃及第一届亚历山大国际电影节最佳儿童片奖。该片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62年摄制,导演是万古蟾,造型设计是胡进庆。故事讲述的是财主胡刮皮家的童工小虎子整天挨打挨骂,夜里还要不停地挑水。一次,他发现一个身穿红围兜的娃娃在井边玩耍,便与他成了好朋友。娃娃看到小虎子被财主打得伤痕斑斑,为了帮他还清欠债,获得自由,便送给他一株大人参。这部动画片很有中国特色,故事内容很传统,借助人参娃娃惩罚财主胡刮皮的小故事表达了惩恶扬善的主题。人物造型是中国最传统的剪纸,很逼真可爱,人物个性都很鲜明,而且人参娃娃个个都白白胖胖的,很讨人喜欢;配音也很清脆,小人参天真的声音把孩子的童趣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别的人物造型也同样别具特色,加上故事的出奇效果,在带给我们紧张气氛的同时也让人感到风趣幽默。

《金色的海螺》于1964年获得印度尼西亚第三届亚非国际电影节卢蒙巴奖。该片于1963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它是根据阮章竞的原著改编的。故事大致内容是:从前,海边住着一个勤劳的青年,他每天出海打鱼。有一天,他从早到晚一条鱼也没打着,只打到一只金色的海螺,少年把海螺带回家,轻轻放进水缸里。原来,这只海螺是海仙女海螺姑娘变的。她在珊瑚岛上天天看到青年摇船、打鱼、唱歌,心里很羡慕,于是她有意让青年把她打捞上来,带到人间。她变成一个美丽的姑娘,天天帮助青年煮饭、缝衣,二人结为知心朋友,一起劳动,一起唱歌。三年过去了,海螺的母亲——海神娘娘终于发现女儿的行踪,她不相信女儿在人间和一个穷打鱼的生活在一起会比在珊瑚岛上生活得幸福。因此,她要海螺天亮之前必须回到仙岛,否则就叫人间遭水淹。青年得知这一消息后,不顾生命危险,冒着狂风巨浪,三闯仙岛找海神娘娘说理,无论海神娘娘如何威胁、利诱他,他始终不为所动。海神娘娘终于被青年的忠诚和勇敢所感动,同意女儿永远和青年生活在一起。影片中生动形象的人物造型极富个性,相较于以往的剪纸片,这部影片的装饰性更加强烈,细节表现更出色。

《差不多》于1964年获得法国第十届图尔国际短片电影节青年奖。该片讲述的故事是:小林学射箭,刚射了几箭,就自以为差不多了,忙着去打猎。爷爷把他叫回来,让他认真练习。小林没有认真练习,却在射乌鸦的时候,偶然一箭射中靶心,他高兴得手舞足蹈,以为自己的射技很高了,就匆匆去打猎。他来到深山密林中,恰巧遇上一只狼,他追上去一连射了三箭,都没射中,狼见小林箭法不灵,就扑了过来,幸亏这时爷爷赶到,小林才免于被狼吃掉。从此以后,小林就认真地练习射箭了。该片的主旨是规劝儿童要认真学习,不要自以为是。

从1966年起,我国进入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前所未有的惨淡岁月。文艺界作为“文革”突破口遭到了空前浩劫,美术电影也未能幸免。从1966年到1971年这六年时间,只推出了一部带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漫画剪纸片《伟大的发明》。剪纸片的发展受到政治局势的阻碍,停滞不前。1972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率先恢复生产,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共摄制剪纸片6部。这一时期的剪纸片都是现实主义题材,大多以描写新中国成立前的革命战争,描写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思想斗争,歌颂工农兵为内容。剪纸片的创作和其他文艺作品一样必须按照“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原则。题材和人物塑造方面受到严格控制,因此这段时期的剪纸片不再是一种商品,而是一种政治需要,是宣扬政治思想的工具。观众也便成了受教育的对象。

下面,我们来看看“文革”时期的主要剪纸动画作品。

《东海小哨兵》在1974年南斯拉夫第二届萨格勒布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剧本集体讨论,潘国祥执笔,导演胡雄华,美术设计孙能子、吴云初,动作设计钱家img26、沈祖慰,摄影金志成,作曲段时俊,1973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影片根据浙江省温州地区同名瓯剧改编。故事讲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东海岸边云崖冈防区,有一股国民党派遣的武装特务妄想登陆,遭到边防部队和广大民兵的迎头痛击,但还有三名漏网的特务向水牛山逃窜。小哨兵小红和小龙在山上放羊,忽然看见三个“解放军”走上山来,言谈之中,觉得他们不像解放军,鬼头鬼脑很可疑,一试探,三个特务露出马脚,慌张逃窜。小红当机立断,让小龙回去报告张排长,自己盯住三个特务。特务发觉小红跟上来,故意把挎包丢在三岔路口,想把她甩掉。机警的小红看出其中有诈,解下红领巾系在树上,给解放军做标记。最后小红克服重重困难赶在特务前面登上山顶,与三个特务作殊死搏斗。小龙和张排长的队伍看到红领巾,分路迂回包抄,及时赶到,活捉特务。影片通过路遇特务、识破假面、巍然对敌、合力聚歼等斗争场面的描写,刻画了主人公的英雄形象,符合“文革”特殊时期的“三突出”创作原则。

《长在屋里的竹笋》于1976年9月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影片讲述姐姐秀秀和弟弟葵葵为了要不要将一只长在屋里的竹笋还给生产队而发生了矛盾,最后在姐姐热爱集体精神的感召下,姐弟俩高高兴兴地把竹笋交还给了生产队。这部作品将中国的水墨画与民间剪纸巧妙结合,为世界动画片的百花园地又增添了一棵新苗。

二、高产期(1977~1991年)

从1978年底开始,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动画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再次高涨起来。

这十多年间,涌现出多家新的动画片生产部门,改变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一枝独秀的局面。艺术家们也不断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汲取营养,力求表现出中国独有的风格特征。这一时期,我国剪纸片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富有民族特色的新品种。这些剪纸片,只在人物的关节结构上参考皮影,造型处理则广泛采用各种绘画或造型手段,环境造型也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如画像风格的《南郭先生》、装饰画风格的《火童》、用“拉毛法”制作的水墨剪纸片《鹬蚌相争》等。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电视机开始在全国普及,国产动画片也转为主要在电视中放映。电视剪纸动画片和剪纸动画系列片应运而生,其中不乏一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如1987年的《葫芦兄弟》等。剪纸动画题材更为广阔,如童话题材的《猴子捞月》、《咕咚来了》、《淘气的金丝猴》、《小熊猫学木匠》等,民间故事题材的《张飞审瓜》、《除夕的故事》《水鹿》、《火童》等,寓言题材的《南郭先生》、《鹬蚌相争》、《螳螂捕蝉》等。其中很多剪纸动画片在国际上获得奖项,使中国动画片的社会影响和国际声誉得到大幅度提升,为中国动画片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这一时期的获奖作品。

《狐狸打猎人》于1980年获得南斯拉夫第四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美术奖。这部作品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78年摄制完成的。该片取材于鄂伦春族的传说:大山顶上有只可怕的狐狸,它能变成狼,长着三只眼睛,四只耳朵,两颗大牙,还有五条腿。这个消息传到山下一个年轻的猎人耳中,吓得他浑身发抖。一天他外出打猎,听到远处似狼似狐的叫声,浑身汗毛都竖起来了。他往前走了几步,碰上一只传说中的“狼”,吓得他连看都不敢看,把猎枪一扔,跑到山下去了。年轻猎人的枪被狐狸捡去,它拿着猎枪向年轻猎人要子弹,年轻猎人慌张地说:“不要吃我,子弹你自己拿吧。”狐狸得到子弹不会装,于是请教老狼,它们气势汹汹地逼迫年轻猎人上山。这时,只听“砰砰”两声枪响,狐狸和狼倒在地上。原来是老猎人及时赶到救了他。老猎人说:“一个猎人丢了枪,在野兽面前只会发抖,那就算是活着,也跟死了一样。”这部作品的构思新奇幽默而又富有哲理。故事一反生活中的常态——猎人打狐狸,变成狐狸打猎人。特别是老猎人最后那句话,很是发人深省。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也存在像年轻猎人一样,毫无主见、胆小如鼠的人呢?

《猴子捞月》于1982年获得加拿大第四届渥太华国际动画片电影节儿童片一等奖。该片于1981年2月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影片根据民间流传的“水中捞月一场空”的寓言故事改编:一群猴子在山顶上玩耍,领头的大猴子看见空中挂着一个圆圆的月亮,就想把它摘下来。大猴子一声呼哨,一群猴子就跟着它跑到一个最高的山峰。它们一个一个叠在一起搭成一个“猴梯”,最小的猴子爬上顶端摘月亮,最后没有摘到月亮,大家由于失去平衡都摔下来了。这时,两只猴子无意间看到下面水潭里还有一个月亮,于是它们又串成一串,挂到水面。最下面的猴子用椰子壳盛了一瓢水就把“月亮”捞在壳里。大家高兴地围着月亮跳舞。一只贪心的猴子把“月亮”抢走,在争夺中,水泼在了地上,月亮没有了。抬头一看,空中还有一轮明月,猴子们困惑不解。影片中的猴子形象塑造得很生动,让人忍俊不禁,同时在欢乐之余也让观众明白了寓言所表达的深刻涵义。

《鹬蚌相争》1984年分别获得第十三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短片银熊奖,南斯拉夫第六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该片是1983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的。影片根据《战国策·燕策二》中“鹬蚌相持”的寓言故事改编。该片讲述鹬、蚌本是好朋友,老渔翁几次都没有抓到它们,后来它们为了一条鱼吵翻了,鹬啄住蚌,蚌夹住鹬,各不相让,在沙滩上展开争斗。这时守候已久的老渔翁终于把它们捉住了。该片突破了剪刻技法,用水墨拉毛新工艺代替剪、刻、镂,使得两个动物产生毛茸茸的质感,达到足以乱真的水墨画的墨晕效果。其中为了体现鹬那毛茸茸的感觉,在它一寸长的脖子上安装了36个薄型关节,这样才使得它活动自如。该片面世后,被誉为“国际型”影片。不用任何台词,就能让观众领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草人》1987年获得日本第二届广岛国际动画电影节C组儿童片一等奖。本片是1985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的。影片讲述一位老人养了一池的鱼,可是有两只水鸟总是来偷他的鱼苗,于是老汉做了个稻草人来吓唬水鸟。没多久水鸟就发现稻草人只会摇扇不会动,于是又开始吃鱼。老人于是决定自己扮成稻草人站在池塘里,引水鸟上钩。开始当水鸟停在他肩上时,他不敢动,生怕惊动水鸟。水鸟也很不安稳,在他肩上忙个不停。这时,一只蚂蟥爬到老人的腿上,他强忍痛苦一动不动。后来实在忍不住,差点惊走水鸟,还好水鸟看看没有动静又飞回来,接着放心睡觉。此时,老人抓住机会,甩开渔网,把两只水鸟捕住了。这部影片也没有对白,全靠肢体语言表达,观众也能够理解影片“以静制动、以忍制胜”的立意。

《葫芦兄弟》获得1988年广播电影电视部1986~1987年优秀影片奖,1989年埃及开罗国际儿童电影节三等奖,首届中国影视动画节目展播三等奖,第三届中国少年儿童电影铜牛奖系列片奖。这部系列片可以说是为了顺应电视普及这一社会现实应运而生的。这也是我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系列片。

三、停滞期(1992~2005年)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动画业陆续扩大规模的时期。与国外动画片生产厂家的经验交流,数字生产手段的大量介入,各种体制的制作单位的多元发展,一专多能动画人才的不断成长等,使得中国动画片的生产在数量和质量上实现了飞跃。尤其是从1995年起,中国电影放映公司对动画片不再实行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政策,将动画业推向市场,改变了动画片的生产状态和经营方式,逐步确立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观念。这些无疑给传统动画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推动了动画业的发展。

同时,中国动画开始转向大型动画连续片、系列片,顺应电视动画片大型化、连续化、系列化的国际潮流。在制作上,电脑技术在动画中得到普及和发展,二维和三维电脑动画发展尤为迅猛。中国动画开始形成从策划、创作、传播到系列产品开发的“大动画体系”新概念。

此时,我国动画片生产的重心逐步转向了计算机动画,而我国的传统剪纸片由于制作工序繁琐,受到其表现形式的影响,题材的选取也受到一定的局限,等等,于这一时期几乎绝产。

四、剪纸风格计算机动画的兴起(2006年至今)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动画公司、动画制作企业和动画片产量持续增长,艺术性动画电影短片有抬头之势,电脑动画和网络媒体动画飞速发展。

我国剪纸片经历了低谷,正当要被世人淡忘的时候,人们万万没有想到,一部名叫《桃花源记》的CG剪纸风格动画出现了。这部十多分钟的短片,竟然使得中国动画在国际上沉寂多年之后又苏醒,为中国动画争取了些许颜面。《桃花源记》是由深圳环球数码公司制作完成的。该片获得2006年日本TBS动画数字作品大赛金奖,2007年获得葡萄牙数字动画电影节3D作品组二等奖。最让国际评委感兴趣的,是《桃花源记》的技术特点和艺术风格。片中流淌出来的国画、剪纸、皮影等中国传统艺术表现手法,让评委们震惊不已——难道久违了的中国老动画又回来了?直到看完片子,他们才发现,眼前的一切完全是电脑三维动画的杰作,国画、剪纸、皮影在片中从来没有真实存在过,但电脑和中国传统艺术表现手法“混搭”出的这部动画片从骨子里透着一股“中国味”。据环球数码的工作人员介绍,当时部分评委是这样评价的:“开始还以为是中国以往传统动画的风格,看完后却发现了多种视觉艺术符号,特别是电脑动画技术的综合运用最为出色。”这部受到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的计算机动画,充分表明中国传统艺术风格是被国际动画界和国际市场喜爱并接受的。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国剪纸动画片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但是倘若剪纸风格动画片想要继续矗立于我国动画之林,必须与科技发展俱进。借助于计算机这一强大的技术,同时融合我国传统的艺术,相信我国的剪纸动画必将再创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