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敦煌文学发生论

敦煌文学发生论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敦煌文学发生论杜 琪“敦煌文学发生论”是2006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项目批准号为06XZW004,课题负责人杜琪。主要是对敦煌文学的整体风貌以及其文学价值作了概括描述和揭示。此无疑展现的正是一个颇为完整的唐、五代、宋初时期敦煌社会文学活动的遗迹图谱。主要是对敦煌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结构进行析理。主要论述了敦煌社会因着农业的开发,随内地移民的到来在社会文化中给予文学活动的变量。
敦煌文学发生论_学苑英华: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项目精选

敦煌文学发生论

杜 琪

“敦煌文学发生论”是2006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项目批准号为06XZW004,课题负责人杜琪。

自敦煌遗书发现及敦煌石窟重显于世,业已在世界汉学研究领域,形成了“敦煌学”这样一门国际性的显学。而在敦煌学的研究中,对于敦煌遗书中珍存的文学文献资料的研究,可谓成绩卓著,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即90多年来历经几代学人的努力,不仅使敦煌遗书中的文学文献资料相继得到发掘、整理和刊布;同时,通过对其开展的理论解读,亦解决了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诸多疑难问题。因此,遂应着对这些文学文献资料研究的逐日渐进,“敦煌俗文学”、“敦煌通俗文学”、“敦煌民间文学”等概念都曾成为这批文学文献资料的一项专谓。迄20世纪80年代,终于又以“敦煌文学”之名见称。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对于敦煌文学的概念内涵,时至今日,似乎还存在着见仁见智的地方;而对其在文学史抑或在文化史上的价值和意义,也还有需要进一步认识的地方。本课题即以此为理论视点,首先对敦煌文学的概念内涵作了新的界定,对敦煌文学最为珍贵的价值和意义,提出了新的看法;从而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证研究和文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敦煌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动因,做了较为系统全面地剖析和论述。

该课题以专著形式形成最终成果,共25万字,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10个章目。

导言,一个文学遗迹的历史探赜。主要是对敦煌文学的整体风貌以及其文学价值作了概括描述和揭示。指出如果把敦煌遗书看作一个考古现场进行作业,对珍藏其间的文学文献资料从历史属性上加以鉴别,就不难发现,这批因偶然因素留存下来而未经历史筛汰的六朝自宋初间的文学写卷,其作品累积实际上可类分为经典文学、宗教文学、中原文学、教育文学、底层文学、应用文学、乡土文学等7个层面。而这7个累积层面,不仅每一层面麇集的作品数量繁多,内容繁富;同时,还以其与敦煌社会的相互关综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此无疑展现的正是一个颇为完整的唐、五代、宋初时期敦煌社会文学活动的遗迹图谱。即经典文学、宗教文学、中原文学、教育文学这四个层面,体现着一种由学习阅读育化的文学意识培养和写作技能的传习迹象;底层文学层面,体现着一种在个体生命中文学兴趣的发萌和写作尝试的迹象;应用文学层面,体现着一种文学作为经世致用的工具在当时社会文化中广泛应用的迹象;而乡土文学层面,则体现着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实践迹象。因此说,珍藏于敦煌遗书中的文学文献在此意义上已是一个自在的整体,作为存在于敦煌遗书中的一个既成事实和从敦煌学研究中引申出来的“敦煌文学”概念的实质内涵,对其在范围上的任何缩小和扩大都是不必要的;其所反映出的文学现象,亦不能以惯常的文学史观念去泛泛认知,应视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学畛域。而它的价值,也不仅仅在于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整理和研究,对以往文学史料有所补缀以及可从中看到敦煌地方文学的一段史实辉煌;更在于这一文学畛域以其完整的体系架构,原生态的近乎全景式的昭示了在当时的封建文化系统中一个地域性的社会聚落,文学活动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为认识了解中国乃至整个人类文学活动的历史规律提供了迄今为止唯一比较完全的文化标本,从而具有无以替代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对这一文学畛域从发生学的角度予以释解,理应是一项需要认真拓深开展的重要工作。

第一章,敦煌社会文化结构的分析。主要是对敦煌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结构进行析理。指出唐、五代时期的敦煌,虽然在社会形态上仍保持着一种在建郡之初即已形成的封建军镇体制,但其社会文化却远较一般军镇文化更为丰富多彩。一方面由于自西汉以来实行的军屯垦作和移民实边,农业文明已经颇为发达,从而使中原文化的根基得以牢固建立并枝繁叶茂。一方面由于其地处丝路要津和多民族区域,在中西交通的作用下,以佛教为主流的宗教文化得以昌炽繁荣,以商业文明为代表的市井文化也开始萌芽;而在繁复的民族交往活动中,各种异质文化亦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影响。因此,在这样一种多元性的社会文化结构中,敦煌社会文学活动必然沿循着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轨迹发生、发展,并形成极富个性特点的体系构架,终于因着敦煌遗书的复出面世而显露容颜。

第二章,封建政体文化运作中文学活动的自然衍生。主要论述了敦煌社会在封建政体运作和行政管理文化层面上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文学参与。指出尽管在封建政体运作和行政管理过程中敦煌社会的各级官吏并非有着目的十分明确的文学创作意图,但在唐王朝“国家以文德应天,以文教牧人,以文行选贤,以文学取士”的政策风习影响下,其职场的文案操作实际上亦无形中成为一种以文学显示个人才能和处理政务的手段。从而在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情态下,使敦煌社会的文学活动在这一层面自然衍生,使大量辞采斐然华耀、章法严谨整饬的公牍文字因之产生,都可作为文学作品加以赏读。此虽然与当时的文学观念有关,然而无疑也是在波澜不起的状况下,对社会文学活动的一种参与和潜移默化地倡导和促进。

第三章,军旅文化中文学激情的释放。主要论述了敦煌社会由于军镇守捉的历史地位,在其军旅文化中人们出于内心情感的抒发的需要,对文学活动的一种自觉参与。指出唐、五代时期的敦煌,不但为中原王朝制御西北的军事重镇,而且时时处于“四面六番围”、甚或与内地完全阻隔,孤悬一线的状态。而广大守军及屯垦将士,在长期离乡背井艰苦寂寞的戍役生活和腥风血雨的军事斗争中,或因惦记妻老亲朋,或因思念家园故国,或因明誓保疆爱国的雄心壮志,或因祭悼战死沙场的英烈亡魂,积聚于内心的情愫块垒,常常自觉为一种无以遏止的文学创作冲动,通过诗文的写作得以释放抒发由此在敦煌文学文献中留下了诸多文学作品。以蕴蓄于军旅文化中特有的文学激情,为敦煌社会文学活动涂下一抹亮色。特别珍贵的是,在当时风云变幻的民族战争对垒中,一些将士曾沦为战俘,这些人通过诗文抒发的情感积郁,更是为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难得一见的“战俘文学”这一珍贵奇观。

第四章,中原文化的移植对社会文学活动的推进。主要论述了敦煌社会因着农业的开发,随内地移民的到来在社会文化中给予文学活动的变量。指出由于大量内地移民的迁入,一方面通过社会阅读习惯和教育模式的移植,使中原传统经典文学和同时代的内地精英文学得以广泛传播,在社会文学活动中架构起文学教育这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又通过移民社会以一种处于边土疆野对中原文化必然怀有的守持心理和文化自豪而生发的文学创作回应,使敦煌社会文学活动在传统的文学格局和移民社会特有的文学视野的作用下得到极大的推进和拓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鉴于当时的文化典籍是以手抄方式传播,在抄写的过程中,一是抄写者根据实际需要对一些作品作了有意识的删节或改写,一是在无意中造成了对原文的错讹或是根据方音信手而变化词句,这种情况不仅仅是承载着一种汉语特有的“意合”思维习惯信息,亦可视为“一个读者和一个作家进行合作的具体行动”(埃斯卡皮语)。因而,留存于敦煌遗书中的一些文学经典和同时代的内地精英文学作品,在此种意义上理应亦包含着敦煌社会文学的创作印迹,既是敦煌社会文学活动为保存这些文学典籍做出的一项特殊贡献,也是敦煌社会文学活动本身的一项特殊业绩。

第五章,宗教文化中文学种因的发扬。主要论述了宗教典籍的阅读和宗教仪式的举行对于敦煌社会文学活动的促进作用。指出在宗教典籍中,往往蕴涵着诸多的文学因素。比如佛经,在其包含的佛典、佛传、赞佛的三个组成部分中,在阐发教义时不但在内容上采用了许多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去揭示理趣,在表达方式上亦多采用譬喻、象征、夸张、排比等文学手法,语言更以“深妙靡丽”而著称。为了便于传颂记忆,亦常常以韵文或散韵结合的形式达成一种朗朗上口的效能。因此,自佛教入传中土,即有“佛典文学”、“佛传文学”“赞佛文学”之说。而在其仪式活动中,颂师唱偈以至随喜功德祈愿忏悔之文字底本,不啻均为极富文学意味的稿件。而敦煌社会宗教的繁荣昌炽,借助于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的开展,蕴含于宗教文化中的各种文学因素亦因之得到绝大发扬,从而不但使许多职业僧侣成为宗教文学创作的直接参与者,也使广大信众直接间接的汇入其间。在敦煌文学文献中,不但珍存有难以计数的以佛教为主的宗教文学作品;涉及道教者时有发现;愈为珍贵的是还保存有景教、祆教、摩尼教等典籍的汉文译本;在佛教文学作品中,不仅有久闻其名,但千年以来一直莫可究竟的变文作品,变文的题材还扩大至讲唱当代人物故事。凡此种种,都可说是敦煌社会的文学活动对孕育于宗教文化中之文学种因的光大发扬。毋庸置疑,宗教文化对敦煌社会的深刻渗透,亦是敦煌社会的文学活动赖以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力。

第六章,民族文化层面上的文学互动。主要论述了敦煌地处多民族集聚地区且一度为少数民族占领,因着民族间的相互往来和民族关系的复杂多变,使社会文学活动在一种多民族文化的对抗、交流、融合中都得到延伸。指出由于民族关系在敦煌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巨大影响,不独成为敦煌社会各民族间一个难以规避的现实问题,也已成为敦煌社会文学创作活动的一个基本母题。由此而在各民族间的文学创作中均得到反映。同时,通过一种文化上的相互融合认同,对不同民族文学作品的译介和再度加工,亦使敦煌社会文学活动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园地争奇斗艳,更为纷披多姿。尤为难得的是,在敦煌文学文献中不光留存有一些少数民族以汉文写作的一些作品,在目前已经整理出的古藏文文献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些吐蕃古歌歌词,一些汉籍文学名著如《尚书》《战国策》《史记》及汉地民间故事等亦有发现。由此可见,在民族文化层面的文学互动,亦是敦煌社会文学的活水源头之一。

第七章,商业文化及经济活动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论述了敦煌由于其特殊的地缘关系,早在游牧民族占领时期,就为一些惯于经商的少数民族往来集聚之地,自建郡及丝路开通,更是成为中外商贾云集的互市要阜和贸易中转口岸,商业文化亦日趋发达。指出在商业文化的影响下,敦煌社会的文学活动一则在商业领域有所发展,使一些商人和手工业者成为文学活动的参与者,他们或者通过诗文感慨命运际遇和在社会交际中进行情感联络,或者以文学样式为广告招徕顾客;一则又使娱乐性的市井文学得以催生,并依借其他文化孔道在敦煌社会生活中广泛流行。如伴随着歌舞的演唱和说书讲古,属于音乐文学范畴、讲唱文学范畴的歌词、话本、诗话、词文即大量传习而来或是径直开始创作。而在社会民众生活中频繁的经济活动,如买卖、借贷、租赁、质典、析产、雇佣等等,则使属于应用文学范畴的契约作品因之大量滋生。

第八章,民俗文化中的文学外化。主要论述了在敦煌的民风习俗活动中,其仪式典礼依借文学作为传承载体而对社会文学活动的一种参与。指出如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文学艺术的产生,民俗文化正是其发端的最初源泉。而敦煌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势必使其民俗文化更为色彩斑斓。所以,在民风习俗的展演中,或基本仪式过程通过文学性的文字记录,或某一环节需要借助文学性文字的直接表达,都使敦煌社会的民风习俗得以外化为一种文学作品样式。如婚姻习俗的基本过程,就以一种散韵相间、亦说亦唱的《下女夫词》见诸文字;丧葬习俗中的各个仪式定制中的应时话语、口吊答词,亦在一些书仪作品中一一录著。而时令节会习俗的意趣,上梁暖房民风的喜庆,燃灯祈赛敬神的默祷,同样可以衍化为一篇篇诗文曲词。即使在日常生活习惯中,如待客之道,起居候问,饮食安排的仪节等,也是在人们的有意无意之间,通过一些诗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结语,通过以上各章的探述,认为虽然在唐、五代时期的敦煌社会专司文学的仕子文人可谓凤毛麟角,但因为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依然创造了敦煌文学这一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而通过敦煌社会文化各个层面对社会文学活动发生、发展所给予影响的分析,庶几可以这样结论:即使社会对文学活动无意积极倡导,但文学仍然是一种人类社会的实际需要,仍然能够在一种悄然无声的状态下发生、发展,甚至是在一种社会政治、经济并不怎样繁荣稳定的境况下,整个社会的文学热情也不会因之窒息湮灭,反而意想不到地受到刺激生长。而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对社会文学活动的开展以及文学自身发展的演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