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敦煌艺术哲学

敦煌艺术哲学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敦煌艺术哲学——21世纪审美视角中的敦煌艺术研究穆纪光“敦煌艺术哲学——21世纪审美视角中的敦煌艺术研究”是1998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课题批准号为98BZX039,课题负责人穆纪光。该书用哲学方法对敦煌艺术进行系统研究,在该领域具有创新意义。尽可能地介绍敦煌艺术直接和显在的蓝本──有关佛经的内容,分析敦煌艺术对佛经内容的艺术阐释和改制。
敦煌艺术哲学_世纪审美视角中的敦煌艺术研究_学苑英华: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项目精选

敦煌艺术哲学——21世纪审美视角中的敦煌艺术研究

穆纪光

“敦煌艺术哲学——21世纪审美视角中的敦煌艺术研究”是1998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课题批准号为98BZX039,课题负责人穆纪光。课题最终成果为专著——《敦煌艺术哲学》(商务印书馆,2007年),主编穆纪光,全书共30万字。

该书用哲学方法对敦煌艺术进行系统研究,在该领域具有创新意义。敦煌研究院院长、敦煌学著名学者樊锦诗先生在为该书写的序言《为探索敦煌艺术而不断努力》中说:“敦煌艺术博大精深,涉及很多学科领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进行不懈的探索。穆先生这本书对敦煌艺术从哲学角度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其中对敦煌艺术的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所作的如上所述的一些分析论述也是富于启发性的,将会对敦煌艺术研究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该书出版后,《社会科学报》、世界史地类文献索引、中国图书网、卓越亚马逊图书、当当网图书、《博览群书》免费杂志、琅琅图书、孔夫子旧书网、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等,都进行了辑目、介绍和评价。当当网图书指出:《敦煌艺术哲学》“从‘存在论’的观点出发,对敦煌艺术形式背后所隐含的人的生存状况进行分析和叙述。尽可能地介绍敦煌艺术直接和显在的蓝本——有关佛经的内容,分析敦煌艺术对佛经内容的艺术阐释和改制。从大的结构上看,本书是将敦煌艺术绘制的佛‘涅槃图’(以莫高窟第158窟为例)作为中心范畴和逻辑起点,展开对敦煌艺术其他相关重要方面的论述,提出了一些颇富新意的观点。”有读者给该书以五星评分,认为该书“从哲学角度来看敦煌,这本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领路人。”《博览群书》免费杂志指出:《敦煌艺术哲学》“分析敦煌艺术对佛经内容的艺术阐释,并力图揭示敦煌艺术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艺术形象的文化、哲学背景。比如作者认为敦煌飞天这种在中国佛教艺术中最具自由形式、最能表现艺术精神的天神形象,是以中国古代丰富的有关‘飞’的神话传说为重要文化渊源的,同时受到中国古代文人执著追求精神上的‘飞’的境界的启发,还受到南朝哲学‘尚清谈’、‘崇玄思’氛围的影响,使‘飞’的内涵从佛教乾闼婆、紧那罗等的具体形象中抽象出来,成为一种着重表达‘精神自由’的文化哲学符号。”

现将该书的理论前提、逻辑起点、主要论点、写作布局等内容简介如下。

一、从哲学视角研究敦煌艺术的理论前提

本书指出,艺术是人表达自己存在的一种普遍方式。人通过艺术对时空进行自由切割,构造一个同人的现实存在相对应,但又同人的现实存在性质不同的虚拟世界。人希望在自己创造的虚拟世界里,改变自己的角色,体验自由,欣赏另一个自己。基于这种看法,本书提出,所谓艺术哲学,它是对人在现实世界中的既定处境的一种反思,是对人创造虚拟艺术世界的动机的一种解释,是对人往返于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这种活动的一种分析。简言之,艺术哲学是以人创造的艺术品作蓝本,对人的存在状态的理性触摸。

敦煌艺术哲学研究的任务是,通过对敦煌艺术中一些主要雕塑和绘画符号(涅槃、天国、时空、菩萨及其践行、禅与想观等)的叙述和分析,探索它对人的生存状态是怎样表达的,以及这种表达同中国儒、释、道思想有怎样的联系。

现代哲学的发展有一个革命性的转向:由纵向探索事物的抽象本原,转向横向沟通事物间的错纵联系。因此,艺术哲学在研究方法上也起了变化:其触觉已不再是通过艺术现象探索其背后纵深根底的“理念”、“绝对实在”、“道”等等,而是把艺术作品放在大视域中,为它的出现横向地寻找各种未出场的、隐蔽的联系。

我国敦煌艺术研究,就一宗宗个别成果看,确有不少实证性的考证,属于“客体──主体”式研究方法的成果。而就整体看,这些成果则从不同的侧面为敦煌艺术之一综合“现象”,勾绘了复杂的横向联系,使敦煌艺术诸个别形象隐含的内在“意义”给不断叙述出来了。

鉴于此,本书对敦煌艺术哲学的研究,旨在寻找和假设一些向“四方”延伸的路径(问题),曲折地摸索一些与人的生存状况有关的哲学问题:

戈壁沙漠包围中的清泉——人类的精神家园就在这里?莫高窟,是一座雕塑艺术的宝库?是一座僧人举行佛事的庙堂?是一所引导人体验生命形上意义的学校?

佛陀,是人回归永生的样板?是人精神无着的神话?是人后现代思索中深感后悔的光点?

菩萨,是苦海中度人达到彼岸的善人?是永世献身的英雄?是人在生存奋斗和挣扎中一张舒适的靠椅?潜入敦煌艺术的儒家和道家是如何借佛表达他们的看法,又如何用他们的看法影响佛的?

希腊观念的冷静和理智,同东方的热情和奔放在这里是怎样交融和对话的?

天国景象的描绘和尘世生活的写实代表了人怎样的理想?对权势的尊崇和对平等自由的憧憬,怎样在这里寻求平衡?

归根结底:这里是尘世,还是天国?是朝廷,还是庙宇?是焚香朝拜的地方,还是观光游览的场所?是一处欣赏艺术的圣殿,还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隐藏着已经迷失了的生命奥义的“天书”?

二、研究敦煌艺术哲学的逻辑起点

敦煌艺术博大精深。本书没有对敦煌艺术涉及的一切哲学、美学问题作横面的陈述;而是从“存在论”的观点出发,对敦煌艺术形式背后所隐含的人的生存状况,进行分析和叙述。尽可能地介绍敦煌艺术直接和显在的蓝本──有关佛经的内容,分析敦煌艺术对佛经内容的艺术阐释和改制。

从大的结构上看,本书是将敦煌艺术绘制的佛“涅槃图”(以莫高窟第158窟为例)作为中心范畴,作为逻辑起点,展开对敦煌艺术的其他重要方面的论述的。以佛涅槃图作为逻辑起点,便可以同敦煌艺术的其他重要部分,构筑成一个简便的话语系统:佛涅槃(涅槃变)是人对超脱生死终极理想的表达→极乐世界净土变)是超越生死神秘境界的世俗补充→菩萨群体(各种菩萨变、雕塑、绘画)是佛走向涅槃的价值观念的行为载体→般若、禅、想观(表现在所有经变及塑、绘中的灌注生气)是走向涅槃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技巧→……→新世纪,敦煌艺术的开放性质,将启发人对生存现状作新的思考。

三、敦煌艺术哲学研究的主要论点

1.对敦煌作为敦煌艺术之母体的分析

敦煌地区的西王母崇拜、女性崇拜、月神崇拜、树神崇拜等,为佛敦艺术在敦煌的生发,准备了绝好的温床。

敦煌是由戈壁护卫着的一片繁衍生命的绿荫。它在边疆强虏的侵扰下不断重生,成为儒、释、道文化在此融汇和受荫庇的避风港。

2.对佛教涅槃与海德格尔“此在”的叙述与分析

海德格尔的“此在”,其生存论意义是“烦”。海德格尔承认生存的负面现实,但他没有教人丢弃感性存在,而送给人一种终极安慰:活着就应该为自己造“桥”,创造性地发挥自己,沿着桥从大地走向天空。

佛教的涅槃说,比“此在”论要消极得多。涅槃说没有给人许诺再生人世,也没有给人许诺往生天国。它教给人回避烦恼的生存策略是,获得否定一切感性生活的“真智慧”——般若,进而到达涅槃。这种理论和实践,观其结果,并不美;审其过程,亦不快乐;论其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很沉重,很消极。

而敦煌艺术对涅槃的阐释,采用的是一种与佛经不同的响亮和欢畅的语汇。

3.对敦煌艺术扬弃涅槃逻辑悖谬的叙述与分析

分析佛经的论说,佛涅槃是一个由死可推出非死,由活可推出非活的悖论。艺术无法诠释逻辑,更无法诠释悖论。敦煌艺术运用想象,以最具简单性的手法,为佛涅槃找到了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佛睡着了。超越生死的神秘、冷漠、难以感悟的涅槃境界,在莫高窟获得了新的艺术语汇。典型的莫高窟第158窟中的雕塑和壁画,构筑了一个“活着”的佛的生动图式。

4.对敦煌佛涅槃构筑的相关话语体系的叙述和分析莫高窟佛涅槃所铺展的语境,能为我们解读敦煌艺术的整体“意义”,建构某种相关的话语系统:

整个敦煌艺术表现着中国人把作为“阴”的佛国境界转化为“阳”的世俗生活的曲折意愿,表现着中国人在佛的价值观与儒、道价值观之间作艰难选择的矛盾心理。敦煌艺术一方面表现着佛的冷与空以及佛对现实生活设计的种种逃遁方法,一方面又对尘世的功名、利禄、权势等,极尽渲染,使莫高窟的艺术空间弥漫着色彩绚丽、格调昂扬的生活气氛;

敦煌艺术对菩萨作了浓墨重彩的描绘。它表达的意蕴是:佛,作为一个符号,就是涅槃,是一种特殊的生存实践的结果。而菩萨,作为一个符号,则是涅槃这个结果的实践过程的负载者。由于菩萨的这一特性,敦煌艺术家倾注在菩萨身上的激情,远远超过了佛。敦煌艺术,通过对文殊、维摩、观音以及其他各式各样的菩萨的描绘,对菩萨品味的多面性作了充满激情的阐释。极言之,整个莫高窟,实际是艺术家们虚拟的一个菩萨世界。适应中国人的世俗心理,敦煌菩萨融会了儒、释、道的价值观,吸收了希腊艺术形式美的符号,被描绘成中国人的美神,中国人的理想母亲,中国人的超越时空的情侣、恋人;

敦煌艺术对佛涅槃的阐释还表现在对天国的描绘上。涅槃的神秘,不仅被敦煌艺术以“佛睡着”了加以消解,而且被敦煌艺术对“净土变”的描绘加以补充。敦煌“净土变”既展现了中国人对尘世物质享受的难以舍弃,对尘世等级制度禁锢的难以摆脱,又表达了中国人对一种能够真正实现社会公正和个人尊严的自由境界的憧憬和幻想;

敦煌艺术通过对般若、禅、想观的间接或直接的描绘,可看出,在唐代前后,敦煌艺术创作,渐渐从佛境淡出:依据的是佛经,实则描摹的是世俗生活。绘画佛国,实则情系人间。绘画佛身,实则赞叹人体的美与活力。对想观的描绘,创造了一种诗的意境,将想观的思维方式艺术化;

在新千年里,如果人在生活中还有烦恼,敦煌艺术仍会令她的朝拜者感动。但是,当人们在莫高窟观看弥勒下生变时,对佛的期望肯定会极其淡漠了。“佛”作为一个符号,在人们的心中,其内容将悄悄地被“科学”置换。

四、敦煌艺术哲学的写作布局

该书除绪论与全书结语外,共有十三章。

第一章是“敦煌——戈壁·绿洲·精神家园”。内容包括:敦煌的神话史;敦煌的人文史第二章是“佛教的‘涅槃’”。内容包括:涅槃对生命的界说;从般若(智慧)看涅槃;涅槃,对生命过程的体悟;涅槃的哲学解释。第三章是“敦煌艺术——解读涅槃的另一种语汇”。内容包括:佛经对佛涅槃情节的叙述;敦煌艺术对佛涅槃的描绘;敦煌艺术对涅槃逻辑悖谬的扬弃;睡着的佛在“观看”什么;睡着的佛的梦境。第四章是“敦煌艺术:解读宇宙与人心的同一”。内容包括:对宇宙广度的讲述;宇宙与心的关系:“一念三千”。第五章是“天国——涅槃的另一种境界”。内容包括:净土变;净土变中的天国景象;对净土变天国的评析。第六章是“菩萨——涅槃过程的承载者”。内容包括:菩萨是一个群体;菩萨是佛的人格化的实践。第七章是“敦煌菩萨的哲学内涵”。内容包括:维摩诘、文殊菩萨,佛的智慧的象征;敦煌艺术中的文殊菩萨;敦煌艺术中的维摩诘;维摩诘的众生观、佛道观。第八章是“敦煌菩萨的文化意蕴”。内容包括:观音菩萨的人情味;观音菩萨的开放性与艺术气质;莫高窟里的菩萨;敦煌菩萨的形式美及其与希腊、印度美神的比较。第九章是“般若·禅·想观”。内容包括:般若与禅;想观——修持方式与思维方式。第十章是“飞天的宗教渊源”。内容包括:天、天人、八部众;乾闼婆、紧那罗;夜叉。第十一章是“中国人对飞的不解情结”。内容包括:女娲、西王母;瑶姬、精卫、姑获鸟;蚩尤和应龙;庄子、屈原、李白。第十二章是“敦煌飞天”。内容包括:敦煌飞天的分类;敦煌飞天产生的哲学背景;敦煌飞天的哲学解释。第十三章是“敦煌艺术的符号系统”。内容包括:符号学:从索绪尔到苏珊·朗格;莫高窟艺术符号——佛国境界的创造;敦煌艺术中的隐喻。

该课题最终成果2008年获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