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步建立工业化基础,超额完成各项指标

初步建立工业化基础,超额完成各项指标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2年7月,“一五”计划第二稿完成。“一五”计划的制订历时五年,数易其稿。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初步建立工业化基础,超额完成各项指标_修史资政育人研究. 2015 年卷

早在1951年春,中央财经委员会即根据“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部署,着手试编第一个五年计划。1952年7月,“一五”计划第二稿完成。1953年元旦,党和政府通过《人民日报》社论向全国人民宣布,我国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制订历时五年,数易其稿。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颁布时计划覆盖的时间已经过半,是一个边制订边执行的计划。“一五”计划是我国过渡时期的战略步骤之一,以苏联支援建设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为主,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要任务搭建了我国工业化初步框架,称之为我国“工业化奠基之役”。

1.历史背景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对外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国际上,两大阵营对峙,资本主义阵营对我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制裁与军事封锁,我国无法充分利用资本主义阵营充足的资金与先进的技术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阵营伸出援助之手,苏联与一些东欧国家以资金与技术援助的形式积极支持中国的经济建设,推动了我国工业化进程。在国内,国民经济已经得到全面恢复与初步发展,政治趋于稳定,经济秩序恢复正常,社会秩序较为安定,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为大规模展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指导方针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促进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改造中发挥作用;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3.主要任务

主要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4.执行结果

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五年的艰苦奋斗,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幅度地超额完成,形成我国近代以来引进规模最大、效果最好、作用最显著的工业化浪潮。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前进了一大步,为后来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特别是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的基础。“一五”计划是计划经济时期发展最好的一个时期,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没有出现大的起落,经济增长质量较高,投资高增长。同时,全要素生产率也保持了较高增长。工业化(以重工业化为主)战略顺利推进,改变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工业总产值增长率达到18%,超额完成计划,限额以上工业施工单位达到921个,大幅超过计划规定的694个;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43.1%(1952年)提高到56.7%(1957年);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35.5%(1952年)提高到45%(1957年)。社会主义改造顺利推进,经济体制结构发生了剧烈变革。1957年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已经达到97.5%;参加手工业合作化组织达到90%;1952~1957年间,社会主义经济(国营、合作社、公私合营)的比重由21.3%提高到97.2%,个体经济的比重由71.8%下降到2.8%,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0.1%以下。

5.重要意义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创了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中国特色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