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手机媒体教学互动与中文类基础学科应用型转变一解

手机媒体教学互动与中文类基础学科应用型转变一解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将独立学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与全媒体时代的传播语境结合起来看,本文将试图从手机媒体教学入手,解读高校中文系传统基础类学科的应用型转变。那么,如何体现中文专业学子的应用型转变呢?笔者认为,让学生主动融入全媒体时代就是中文系基础学科应用型转变的突破点。而这种转型,既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又体现在学生的转型实践中。这使得手机媒体辅助教学成为一种围绕教学对象的包围式教学手段。
手机媒体教学互动与中文类基础学科应用型转变一解_转型与发展:独立学院文学与新闻类学科教学转型研讨会论文集

何 俊[1]

引 言

近几年,高校的应用型转型是教育界一个方兴未艾的话题。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后简称《建议》)。从新华社公布的《建议》全文来看,针对高校教育一块,除了大力发展科研和提高教学以外,最醒目的要算是在“十三五”期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建议》中的此项表述,给高校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那么,对于中文系及汉语言文学这样传统的基础性的学科,如何才能主动适应转型,这对所有中文系的教师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将独立学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与全媒体时代的传播语境结合起来看,本文将试图从手机媒体教学入手,解读高校中文系传统基础类学科的应用型转变。

一、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应用型转型方向

近些年来,我国不少地方普通高校普遍遭遇发展瓶颈,已然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揽子问题,2014年11月16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了地方普通高校的转型思路和模式。

推动应用型人才转型,关键在于明确中文系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型的根本目的是使高等教育能够培养更多符合国家发展规划和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结合独立学院中文系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就业趋势来看,社会对中文系毕业生的要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就以往中文系以培养扎实文学基础理论知识与较强语言文字实践工作能力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而言,时代对中文系毕业生的期望无疑是更高了。综合包括公务员招收岗位的介绍以及近年来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从用人单位的能力需求这一点来看,单纯的语言文字实践能力只是一个基础,随着时代发展,用人单位提出了对各类文字的策划能力,对时事热点的时评见解的能力,独立完成项目评估、规划、执行等能力的要求。

特别是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更多样化的媒体形势要求中文系毕业生在满足全媒体行业发展需求的同时,更应该具备多样化的素养。所以,中文专业的学子能否适应时代的变化,成为我们能否进行应用型转变的关键点。那么,如何体现中文专业学子的应用型转变呢?笔者认为,让学生主动融入全媒体时代就是中文系基础学科应用型转变的突破点。

而这种转型,既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又体现在学生的转型实践中。

二、教学手段体现应用型转型方式

近年来,手机作为各种应用最终实现的工具,作为与用户直接接触的终端,其便携性与多功能性的特点甚至让很多人患上了“手机依赖症”。学生在课余时间使用手机的时间,几乎取代了以往课外阅读、真人社交、社团活动、体育运动、自学自习的时间。因此,我们在教学手段上,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学生的步伐,大胆地进入手机媒体领域。

手机具有极强的普及性、快捷性和便利性。学生获取信息、跟上时代的方式,也从以往的电脑+互联网模式,改变为现在的手机+4G网模式。学生可以通过高速上网获取多媒体信息,真正做到看、听、学、思、评。高速发展的4G网络和Wifi互联网可以看作手机媒体化过程中的资源基石和支撑。这使得手机媒体辅助教学成为一种围绕教学对象的包围式教学手段。

在此基础上,4G时代的到来将会为手机媒体的“教学”提供无限可能。随着手机技术迅速向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方向发展,学生可以在更广阔的领域实现多媒体信息共享和人机交互功能。

在具体教学实施当中,以中文系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20世纪文学名著导读”和“文学批评”三门课程为例(本文提到的教学班级和教学课程均以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中文系为案例),笔者利用手机媒体平台开通了微信订阅号“微读20世纪”,配合着教学的进度,通过订阅号向学生定时推送课程相关配套内容。通过微信平台的文章推送来实现阅读量的跟进和知识点的拓展。目前该公众号覆盖了2012级、2014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2013级、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累计推送15期,计30余篇文章。订阅数超过400人,文章累计阅读量过万。

这种从教学层面的应用型改革是很有意义的。首先我们可以从内容上弥补当代大学生阅读量欠缺的问题,通过手机客户端来进行课程相关文章的阅读成为学生扩展课堂知识、弥补阅读量不足的方式。在多年高考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大学生,“大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碎片化’、阅读内容的‘轻量化’成为总结当代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最佳词汇”。所以,当靠课堂内容补充出来的阅读量是令人担忧的。而手机媒体的介入,使得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增加有了量化的指标和针对性的投放。就目前“微读20世纪”订阅号而言,所推送的文章与教学内容及教学拓展息息相关。推送的30余篇文章涉及17名作家的30余篇名作,总计逾十余万字。这从革新学生的阅读方式入手,推进了大学生的阅读量,夯实了中文系学生的学科基础。图1为微信订阅号部分推送内容示例:

图1 订阅号部分推送文章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应用端来监控具体每一次推送,每一篇文章的阅读量,包括阅读平台、反馈信息、获取渠道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手机媒体辅助教学的及时性和可监控性。这些观测点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阅读习惯甚至学习周期。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直接通过订阅号平台给教师留言,无论是提问、评论或者点赞,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而相应的,教师也可以通过手机平台对学生的反馈进行答疑。以图2为例,2016年2~3月中,文章每天的阅读人数和阅读次数都可以从图中一览无余。那么,结合课程进度,我们就可以掌握,针对具体的文章而言,学生究竟是习惯课前读(预习),还是课后读(复习),还是课堂中读(跟读)。这些数据和教学设计时候的预期是否一致,阅读人数是否和授课班级人数相符等,都变成了实际教学中可以量化的指导意见。图2中显示了2016年3月当月订阅号的阅读量及阅读平台:

图2 全部渠道图文阅读人数及阅读次数

除了阅读人次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之后学生的后续行为来了解课堂教学和手机媒体教学的效果,如学生是否回复、评论以及转发,这是检验教学目标的有效形式。通过手机媒体与教师互动、与课程内容互动成为手机媒体教学的一个有利优势。把教学课堂教学互动的过程延长到课后,让教师对学生课余自学的情况也有了直观的了解。例如,2016年3~4月间,学生通过好友转发进行阅读的阅读量达到了35人,计77次;通过朋友圈转发进行阅读的阅读量达到了46人,计68次。在这一个月中,文章的总阅读量达到了822人,计2076次——文章的推送效果,教学的辅助效果一目了然。图3为2016年3月当月学生对订阅号推送的内容进行反馈的概况:

图3 学生阅读、回复、转发推送内容概况

三、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检验转型的效果

如何界定应用型人才呢?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将应用型人才概念的界定为:“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可以从这一段定义中总结出两个关键点:第一,是具备实践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第二,是具备创新精神——自主探索能力。

手机媒体教学实际上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是教学相长的。教师通过这种方式教学,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实践,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这种方式共同成长。

一方面,在学生具体应用实践中,手机媒体教学的方式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手机媒体的教学与互动,要求学生具备写作即时评论的能力。很多当堂推送的文章或者新闻,就要求学生能够做出及时的反应。这对于今后学生面临就业、面临工作中很多实际问题的处理都有很大的帮助。这种互动是学生应用能力的具体表现,涉及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方方面面,通过互动过程中的基本训练,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独到见解、文字功底和表达能力。以图3为例,在2016年3月,有306名学生就订阅号的推送文章主动发表了631次的评论及反馈。这个数字相比之前几个月的数据(2016年2月的数据为10人,27评论)有了极大的增长,说明学生敢写了,能写了,会写了。

同时,即时评论是思维的外化和工具,语言表达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思维结果表达出来的过程,陈平原在《一辈子的道路,决定于语文》一文中提到:“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单讲认真读书不够,还得学会独立思考与精确表达。”手机媒体与课堂教学互动的过程就是从独立思考向外部语言转化的过程。考虑话该怎么讲,文章该怎么写,评论该怎么做,是一种思维活动,也是一种应用能力的体现。通过订阅号的文章即时推送功能,2013级汉语言文学两个班级多次在课堂上就即时推送的文章写作了1000条以上完整的文学评论。一个学期训练下来,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应用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另一方面,我们期望通过手机媒体教学的方式来启发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际上,从2016年起,“微读20世纪”的订阅号也将从转载推送号向原创订阅号进行转型。将在每一期增设学生自己写的评论文章,提供给学生一个拓展能力、展示才华的平台。

综上所述,手机媒体教学作为高校中文系传统基础类学科的应用型转变的一解,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了适应时代、紧抓学生和易于监控等特点;在学生的转型实践中,又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原创精神,锻炼了能力,开拓了思维。我们完全可以期待,受到手机媒体教学启发的学生,会创建自己的订阅号,从微信端、微博端、网易端、起点端开启自己融入全媒体时代的未来,从被动转型到主动成长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还未毕业之际,就利用手机和“互联网+”概念,成为创新、创业、就业的新时代弄潮儿。

参考文献

[1]何俊.“轻悦读”——当代独立学院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浅析[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4(30).

[2]陈平原.一辈子的道路,决定于语文[J].上海采风,2015(4).

【注释】

[1]作者简介:何俊,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