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教修身养性的经书

佛教修身养性的经书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佛教的基本思想包括四谛说、缘起论、业报轮回说和三法印等理论,其最根本的思想是一切皆苦、一切皆空。“四谛”包括苦、集、灭、道,是佛教坚持的四种宗教义谛。“苦”是佛教对人生的总体评价。与因果报应之说密切相关的,是佛教的生死轮回理论。三法印也是佛教的核心价值,与其他宗教不同,佛教允许在谨守三法印的价值与教义上,对其他方面进行方便性变动、改变、变化,即是不违反三法印,可以用各种方式传教、修行。
佛教的基本教义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佛教的基本思想包括四谛说、缘起论、业报轮回说和三法印等理论,其最根本的思想是一切皆苦、一切皆空。

1.四谛说。“谛”即真实无妄的道理。“四谛”包括苦、集、灭、道,是佛教坚持的四种宗教义谛。

“苦”是佛教对人生的总体评价。苦有八种: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蕴盛。五蕴指构成人生的色受想行识五种元素,色是肉体,受是感受,想是思想,行是意志,识是意识。人有五蕴则有欲望,如有色身故有食欲、性欲,欲望不能满足则有痛苦。

“集”即人生痛苦原因的集合。人生痛苦的原因是烦恼,最大的烦恼是贪、嗔、痴以及慢、疑、见等。人因烦恼而迷于事理,使身、口、意作出下善之业,陷入三世轮回的痛苦。

“灭”是人生苦难的寂灭,是佛为众生提供的“常、乐、我、净”的理想境界。佛教徒称这种境界为涅槃,认为达到涅槃则超脱了轮回,进入极乐世界

“道”是追求涅槃的途径和方法。佛教主要讲八正道:正见,即要有正确的佛教见解;正思,即摆脱俗念,只做佛教思索;正语,即使语言合乎佛法,不妄语、不恶语、不暴语;正业,即使行为合乎佛法,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正命,即依据佛法规定谋求衣食所需;正精进,即要求信徒努力止恶扬善,不懈怠;正念,即铭记佛法;正定,即要心住一境,杂念不起,正身端坐,身心俱静。

2.缘起论。“缘起”是佛教对世界万物毕竟空的缘由的解说。佛家认为,诸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一切事物的生起都是一种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而不是真实的存在,没有必要执着,人生也是如此。

人生由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缘和合而成。无明缘行,由于无知而有种种世俗的意志活动生起;行缘识,由于意志活动使心识向与意志活动相应的处所投生;识缘名色,在母胎中身心得以发育;名色缘六处,胎儿形成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和心;六处缘触,胎儿出生,感官与外物接触产生触觉;触缘受,年龄增长,人对外物产生苦乐的感受;受缘爱,人生进入青年,对外物由感受而生贪爱;爱缘取,成年后,贪欲转盛,对享受执着不放;取缘有,执着的追求转化为思想行为;有缘生,此世的行为导致来世的果报;生缘老死,有生则必有老死。

3.业报轮回说。与因果报应之说密切相关的,是佛教的生死轮回理论。佛教认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在没有得到“涅槃”解脱之前,人人都处在生死世界的轮回中循环不已。人在此处此时死去,意味着在彼处彼时再生,人死之后,灵魂不灭,投胎转世,通过轮回成为新的生命。至于人死后,转生在什么地方?灵魂投胎变成什么?则完全根据死者生前所作所为即善恶“业因”所决定。

根据众生生前的善恶行为的不同,其轮回转生有不同分类,称为“六道轮回”即地狱、恶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六道。其中,前三道(地狱、恶鬼、畜生)称为“三恶道”,后三道(阿修罗、人、天)称为“三善道”。众生在世的善恶行为都会在轮回转生的过程中得到报应,修善的可以继续转生为人甚至进入清净光明的天界,成为健康长寿的天界生命体;作恶的随恶业而堕入地狱,或转生饿鬼或变为牲畜。人的生生死死,均在六道中轮回流转,唯有皈依佛教,修持佛法,才能跳出“六道轮回”的茫茫苦海,得到超越生死循环的彻底解脱。

4.三法印。三法印即“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凡符合此三原则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意指世间一切事物,皆在刹那间迁流变异,无一常住不变。“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所谓我的存在只是相对的生理和心理幻象。“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意指不生不灭,身心俱寂之解脱境界。

三法印也是佛教的核心价值,与其他宗教不同,佛教允许在谨守三法印的价值与教义上,对其他方面进行方便性变动、改变、变化,即是不违反三法印,可以用各种方式传教、修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