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魏晋玄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对两汉儒学发展危机的回应

魏晋玄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对两汉儒学发展危机的回应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晋玄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对两汉儒学发展危机的回应。玄学是魏晋时期主要的哲学思想,其主要贡献在于弘扬道家的哲学思想,并从侧面发展了儒家思想。以王弼为代表的一派“贵无”,认为“无”是一切的根本。言语能否完全表达意思,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魏晋时期曾就语言和意义的关系问题进行过一场热烈的讨论,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王弼、嵇康为代表的“言不尽意论”,提出“得象忘言”、“得意忘象”。
魏晋玄学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魏晋玄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对两汉儒学发展危机的回应。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时常入侵中原,政局不稳,人民苦不堪言,于是社会上许多学者、名士厌恶政治,他们游走于山水之间,专心于《周易》、《老子》、《庄子》(史称“三玄”),崇尚清谈,热衷辩论,借以回避政治,消解痛苦和烦闷。因为《老子》中有“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取其“玄”字,故称“玄学”。玄学实质上属于“形而上学”,学者名士们通过抽象晦涩的论理思辨,表述他们对那个动乱时期关于人生、社会和历史的参悟,在中国形而上学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玄学是魏晋时期主要的哲学思想,其主要贡献在于弘扬道家的哲学思想,并从侧面发展了儒家思想。例如:

1.“有无之辩”。“有”、“无”是老子哲学中关于世界本源的两个重要概念,“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道德经》第一章)。以王弼为代表的一派“贵无”,认为“无”是一切的根本。以裴頠为代表的一派“崇有”,认为《老子》说“有生于无”是一种偏见。郭象既不“贵无”,也不“崇有”,他提出“独化论”,即万物自身变化。

2.“言意之辩”。言是表达,意是想法。言语能否完全表达意思,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魏晋时期曾就语言和意义的关系问题进行过一场热烈的讨论,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王弼、嵇康为代表的“言不尽意论”,提出“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另一种是欧阳建为代表的“言尽意论”,认为“名”用以指“物”,“言”用以明“理”,言与意是一致的,主张言能尽意。

3.“名教与自然之辩”。“名教”就是正名分、定尊卑的礼民教化,是儒家君臣父子的道德规范。“自然”就是天道自然,凡事顺其自然是道家的价值取向。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整个魏晋时期有两种对立的看法:一种是“名教出于自然”,以王弼、向秀为代表。王弼援道入儒,既不否定名教,又强调道家“自然无为”的学说宗旨,以名教本于自然来调和儒道的对立,挽救了名教危机。另一种是“越名教而任自然”,以嵇康、阮籍、刘伶为代表。他们认为,人的本性是不愿意接受仁义束缚的,名教不符合人的自然本性,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