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该框架在当代词义描写方法理论格局中的定位

该框架在当代词义描写方法理论格局中的定位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基于该框架辨析谓词同义词可以显化“适用场合”上的差别。
该框架在当代词义描写方法理论格局中的定位_语义角色视角下的谓词同义词辨析

1.该框架继承和完善了传统的同义词辫析理论

描写体词性短语的语义属性以区别同义词,是众多同义词辨析手册及同义词辨析词典的基本手段,一般用“适用范围”“适用对象”“适用场合”“搭配关系”等名称来表达大致对应于“主体的语义属性”“客体的语义属性”等概念,但是失之于术语混乱,且并没有很好的贯彻,特别是对主体的语义属性信息的观察,往往被忽略。

袁毓林先生在谈到配价语法和格语法的关系时说:“一个动词所能带的格的数目正是配价语法着力研究的主题,而一个动词所能带的从属名词的语义角色正是格语法着力研究的主题。”[47]本书提出的基于语义角色的谓词组合能力和组合关系描写框架,既涵盖了配价语法的研究主题,又涵盖了格语法的研究主题,是在整合了配价语法和格语法的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描写框架。 该框架根据人类的普遍认知来确定谓词所能够组合的语义角色,把观察语义角色的语义属性差异以显化同义词的差别作为自觉的主动的追求,除了可以纠正以往这方面的术语混乱、指代不清,观察结果凌乱、缺乏系统、不够全面的缺点以外,还可以显化以往在辨析时所用的“适用场合”“语义侧重”等术语的内涵,使辨析成果更直观,更易于把握。 举例说明如下。

首先,基于该框架辨析谓词同义词可以显化“适用场合”上的差别。 过去在词义辨析中所说的使用场合的不同,用语义角色的语义属性的描写能够得到更客观、更可感、更详细地说明,我们举“借—贷”为例。 艾乐桐认为,二者虽然在账本上有方向上的区别,但是在日常交谈中没有,都有借出和借入两个方向。 二者的区别在使用场合上,朋友之间用“借”,跟银行建立债务用“贷”,表示方向得用句法手段,即“给”“向”等词语标记。[64]

从语义角色的语义属性差异的角度,我们可以对“借”和“贷”的主体和客体做表11这样的描写。

表11 “借”和“贷”的语义属性

注:社会生活的变化使得“贷”的词义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只有银行可以贷款,现在也出现了私人之间的贷款。 表格中标注的是传统义项。

由表11可以看出,二者在适用场合上除了拿出资金的一方传统上“贷”不能是“个人”之外,两者在适用场合上并无太大的差别,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这一差别也已经消失。 二者最重要的差别是“行为目的”——是否产生利息,“借”建立债务关系的双方不收受利息,行为一般发生于朋友之间却并不限于此,两个陌生人之间出于信任也会发生,职员跟自己供职的单位之间,两个公司机构之间,都可以用“借”,只要不收受利息。 “贷”区别于“借”最重要的语义特征是处于债务关系中的一方必须给另一方利息。 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社会,“贷”的主体和与事的确如上表所描写的,但是最近的社会发展变化使得“贷”的主体和与事都发生了变化,已经不限于银行之间。

其次,基于该框架辨析谓词同义词可以显化“语义侧重”上的差别。 以往我们辨析同义词的时候所说的“语义侧重”的差异,通过语义角色的语义属性类别的说明,可以使语义侧重由模糊变清晰。 我们以“抱怨—埋怨”为例。 对于二者的侧重点,刘叔新[13]、邓守信[65]都认为“抱怨”侧重于“不满”,“埋怨”侧重于“责备”。 通过语料调查发现,二者对象角色有差异:“埋怨”一般用于对人,基本上不用于对物,而“抱怨”既可以用于对人,也可以用于对物,而且大量的用于对物上。 我们对“埋怨”对物的用例逐一观察,发现这些用例都可以换成“抱怨”,有一些例子明显用“抱怨”会好一点,更符合语感,可见,“埋怨”对物有较大的限制。 而“抱怨”用于对物没有任何限制,通过对客观存在的环境、条件、情况(工资低、物价高、好电视剧太少、公共汽车拥挤……)的诉说,使自己的“不满”得以表达。 这些数据正与同义词典和辨析手册里说的词义侧重点相吻合——“责怪”对象是人,“不满”的对象基本上是对物。[66]

第三,以往同义词辨析往往只用“语义轻重”去解决全部的问题,在辨析的过程中,把好多同义词的差别仅仅处理为“语义轻重”上的差别,如“优良—优秀—优异”“轻视—鄙视—蔑视”“请求—恳求”“努力—竭力”等。 我们看到,这些同义词的确有语义轻重的差别,但是又不仅仅是语义轻重的差别,一个有力的客观证据是,这些词往往不能换用,说明它们除了语义轻重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差别,从语义角色的语义属性视角来看,语义轻重的处理结果是不完善的,它们各自的语义角色的语义属性上都有差别。 “优良—优秀—优异”的差别符淮青已有描写,此不赘述。[67]我们在此以“轻视—鄙视—蔑视”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不论从对象客体的有生无生还是感情评价上,“轻视”都和“鄙视/蔑视”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轻视”的客体既可以是有生的人、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的(轻视问题、现象),“鄙视/蔑视”客体一般只能是人或人的行为;从感情评价的角度来说,言语行为主体对“鄙视/蔑视”对象的感情评价是贬义的、消极的、认为不好的(权贵等),因此,“鄙视/蔑视”动作行为本身被认为是应该的,经常与“敢于”等表示肯定动作行为的词连用,而“轻视”的客体则不具有这样的感情评价,动作行为本身被认为是不应该的,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轻视”不能同“敢于”连用,而经常和“不/没”“别/不要”同现被否定。 其他同义词词典上仅仅处理为语义轻重差别的谓词同义词组,往往能够从语义角色的语义属性角度找出差异。

2.该框架与段玉裁的同义词辫析实践

清代段玉裁在同义词辨析和汉语词义的描写上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的描写精密、准确而又线索清晰,易于把握。 段玉裁之所以能取得这样高的成就,和他所用的方法的科学性是分不开的。 段玉裁在辨析同义词时所用的方法与我们今天所提出来的基于语义角色的同义词差异辨析是相通的,他在描写同义词的差别时紧紧抓住相同语义角色关系的体词短语的语义属性差异这一线索进行描写,在我们今天看来,他除了没有指出主体、客体、工具、材料、处所等差异项(语义角色)的名字,他做所的同义词的辨析工作就是寻找相同语义角色关系的体词短语的语义属性差异,对同义词的差异进行解说遵循以下线索。

(1)以主体的语义属性差异为线索

“芳—香”:

《香部》:“香,芳也。”段注:“《艹部》曰:芳,草香也。 芳谓草,香则泛言之。”[68]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芳”的主体仅仅是草(植物),而“香”的主体可以是一切有好气味的事物。

“薨— ”:

《死部》:“薨,公侯 也。”段注:“(歹部)曰:大夫死曰 。 此不言公侯死,而言公侯 者,欲见分别则惟大夫称 ,统言则不尔也。”[68]

用当代语义理论的术语来说,这个两词的主体不一样:“ ”的主体是大夫,“薨”的主体是地位高于大夫的公侯,“ ”可以通指士大夫以上地位的人死。

(2)以客体的语义属性差异为线索

“嫉—妒”:

《人部》:“嫉,妎也”段注:“《离骚》注:害贤曰嫉,害色曰妒。 如曰女无美恶,入宫见妒。 士无贤不肖,如朝见嫉是也。 浑言则不别。”[68]

用我们的术语来表达,就是“嫉”的客体是的人的才能,“妒”的客体是人的容貌。

“刻—镂”:

《刀部》:“刻,镂也”。 段注:“《金部》曰:镂,钢铁可以刻镂也。 《释器》曰:金谓之镂,木谓之刻。 此析言之,统言则刻亦镂也。 ……”[68]

用我们的术语,“刻”的客体是木头,“镂”的客体是金属。

“扫—拚”:

《巾部》:“帚,……”。 段注:“……《少仪》曰:泛扫曰扫,扫席前曰拚。 此析言之也……”[68]

“扫”的客体是任何事物;“拚”的客体是席前。

(3)以处所的语义属性差异为线索

“时—行—步—趋—走—奔”:

《行部》:“行,人之步趋也。”段注:“步,行也;趋,走也。 二者一徐一疾,皆谓之行,统言之也。 《尔雅》:‘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析言之也。”[68]

段氏的辨析除了指出其速度上的差异,抓住了其处所差异:室中、堂上、堂下、门外、中庭、大路。

(4)以材料的语义属性差异为线索

“浇—沃”:

《水部》:“浇, 也。”段注:“沃为浇之大,浇为沃之细,故不类厕。 凡醲者,浇之则薄,故其引申为薄。”[68]

换用语义角色术语,意思是“沃”用的是大水,“浇”用的是小水。

(5)以方式的语义属性差异为线索

“翱—翔”:

《羽部》:“翔,回飞也。”段注:“……高注《淮南》曰:翼上下曰翱,直刺不动曰翔……按:翱、翔统言不别,析言则殊。 ……”[68]

(6)以工具的语义属性差异为线索

“儋—负—任—何”:

《人部》:“儋,何也。”段注:“儋,俗作擔……韦昭《齐语》注曰:背曰负;肩曰儋;任,抱也;何,揭也。 按:统言之,则以肩以手以背以首皆得云儋也。”[68]

换用语义角色术语,意思是工具角色为后背、肩膀、怀抱等的不同。

段玉裁先生除了类别信息的差别之外,还充分注意到了主体与客体等语义角色社会地位的差别,数量信息的差别。

主体社会地位差别的如“薨— ”。

“薨— ”:

《歺部》:“ ,大夫死曰 。”段注:《礼记·曲礼上》:“天子死曰崩,诸候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68]

客体社会地位差别的如“嫁—适”。

“嫁—适”:

同指女子出嫁。 《说文》:“嫁,适人也。”段注:“《丧服经》曰:‘嫁于大夫曰嫁,适士庶人曰适。’此析言也,浑言之皆可曰适,皆可曰嫁。”[68]

从语义角色中所蕴含的数量信息说解同义词的差别的如“统—纪”。

“统—纪”:

《系部》:“纪,别丝也。”段注:“……别丝者,一丝比有其首,别之是为纪。 众丝皆得其首,是为统。 ……”[68]段玉裁很好地抓住了客体单复数的差异。

段氏在《说文解字注》中专辟“浑言(泛言)、析言”为一类,用来分析谓词的语义。 所谓“浑言”“析言”从深层语义关系的角度来说,是就动作行为性状的系属者——主体(施事、系事、经事、致事等)及动作行为的客体(受事、成事、对象)来说的,“浑言”即所论及的主客体等角色是某一类事物,由集体名词充当,若没有专门的集体名词,而用了无标记的普通名词(名词的光杆形式),则该名词是通指(关于通指的概念请参阅陈平《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69])。 所谓“析言”即主体或客体是该类事物下的个体或子类,一般不能由集体名词充当,名词若用了光杆形式,常常是单指。

如:刻(浑言、析言)——镂(析言)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看到,段玉裁的辨析与基于语义角色的同义词辨析框架相吻合,基于该框架辨析谓词同义词,是对段玉裁的同义词辨析理论的借鉴和继承。

3.该框架在当代词义描写理论中的功能定位

基于语义角色的谓词组合能力和组合关系的描写框架,显示了谓词作为语义算子组配体词上的差别,这一框架将组合能力和组合关系的差异考虑进来,使我们对谓词同义词的辨析更有层次性和针对性,更易于操作。 对谓词同义词的辨析,可以按照语法功能、组合语义关系(语义角色)、语义属性三个优先性由高到低的层级进行。 语法功能的差别是最具体可感的,也是首先要观察和描写的,其次是语义组合关系,在相同的语法框架下查找其语义组合关系的差异,最后才是语义属性。 语法功能的差别项是主、谓、宾、定、状、补六个,语义组合关系的差别项虽然各家对语义角色关系的归纳并不统一,但是,各家归纳均未超三十个,语义属性和自然世界的知识相联系,从理论上说,可能的差别项是无限的。

利用该谓词组合能力和组合关系描写框架,把寻找谓词同义词差异的过程最终归结到谓词所联系着的体词性短语的语义属性上,而对于体词性短语的语义属性的分析和把握正是义素分析法所擅长的,并且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 正是在这个层面上,让义素分析法发挥它的威力,这样,描写框架和义素分析法一在谓词的领域发挥作用,一在体词的领域发挥作用,二者在功能上互相补充、互相协调,共同服务于在谓词同义词的差异分析描写。 汉语语言工程实践中“九〇五工程”也是这么做的,用义素分析法来分析事物类和时空类词语,以揭示其语义属性差别;用格语法的思想来分析运动类和属性类词语(谓词),以揭示其组合语义关系。[7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