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物专访中的细节描写

人物专访中的细节描写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物专访中的细节描写张英,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文学学士,现就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在职研究生。这篇文章是鲁迅小说《故乡》中闰土的细节描写,笔墨不多但人物传神。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

人物专访中的细节描写

img163

张英,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文学学士,现就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在职研究生。一直从事记者编辑工作。

摘 要:本文从细节描写塑造小说人物的重要性谈起,继而引入到细节描写在人物专访中的作用,进而详述了怎样选取典型细节凸显人物个性。文章多用举例子阐明观点。

关键词:人物 主题 细节 引语 动词 基调

一、文学中的细节描写

细节——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触及心灵,感动灵魂,脑海中忘不掉的画面,回味在耳边的声音……细节琐碎着我们的生活,流淌着沉淀出不一样的个性。

提起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我们就会想到他喝了酒不付钱,被吊着打,给孩子们讲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我们记得那个项戴银圈手拿钢叉刺獾的少年闰土,我们同样也记得两眼红肿,身后跟着第五个孩子的中年闰土。专属于一个人的细节描写深入人心了,这个人物也就写活了。

写人的关键是要体现人物的个性和内心世界,典型细节描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恰当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有立体画面感,活灵活现。肖像细节,以形传神;语言细节,言必由衷;行动细节,形神兼备;心理细节,倾诉心声。

这篇文章是鲁迅小说《故乡》中闰土的细节描写,笔墨不多但人物传神。注意细节描写。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二、什么是细节描写

综上所述,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用特写镜头把它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或者说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对某些细小而又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环节和情节,加以具体描写,好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性格丰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

三、新闻写作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在文学创作中细节处于很重要的地位,有人将它誉为文学的生命和细胞。同样在新闻写作中,特别是在人物通讯的写作中,细节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穆青同志在《关于新闻改革的一点设想》一文中曾说过:“在外国记者一些成功的报道中,我看有两个东西突出了,一个是评论,另一个就是注意抓细节。”著名作家李准在谈到他阅读作品的经验时说道:“一个人物只需两个生动的细节,读起来就呼之欲出。”

四、人物专访中细节的选取

每个人身上都会有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没有一个人过着完全平淡无味的生活。如何使人物的个性与内心世界灵动的表达出来是人物通讯的关键。情节与细节共同承担着再现人物的任务,情节装的是故事,细节装的是个性。情节给人以概括的印象,细节则给人以生动的形象。优秀的人物通讯总是以细节描写取胜。

在细节描写中不事夸饰,也不利用巧合,只是老老实实地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把它描绘出来。至于形象所显示的社会意义,却留给了读者去想象,不加任何点评。

人物专访,是新闻的一种通讯稿形式。是新闻,就必须符合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原则。俗话说“七分采,三分写”,写好人物专访的关键是采访。采访时要注意观察捕捉细节。

(一)细节要服从主题的需要

主题是线,细节是线上的珠子。主旨对于作者比读者来说更重要,你必须知道你要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东西,然后选择能突出主题的细节。

《一个灾区农村中学校长的避险意识》获得中国新闻奖,是新华社记者朱玉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报道。该文主题是校长的避险意识,所以文章的细节紧紧围绕主题,选取加固教学楼的典型细节。

1997年,他把与这栋新楼相连的一栋厕所楼拆除了。因为他发现,厕所楼的建筑质量很差,污水锈蚀了钢筋。他怕建筑质量不高的厕所楼牵连同样质量可疑的新楼,要求施工队重新在一楼的安全处搭建了厕所,这样,虽然高层教室上课的同学上厕所不太方便,但是,孩子们安全。

1998年,他发现新楼的楼板缝中填的不是水泥,而是水泥纸袋。他生气,找正规建筑公司,重新在板缝中老老实实地灌注了混凝土。

1999年,他又花钱,将已经不太新的楼原来华而不实、却又很沉重的砖栏杆拆掉,换上轻巧美观结实的钢管栏杆。接着,他又对这栋楼动了大手术,将整栋楼的22根承重柱子,按正规的要求,从37厘米直径的三七柱,重新灌水泥,加粗为50厘米以上的五零柱,他动手测量,每根柱子直径加粗了15厘米。

这栋实验教学楼,建筑时才花了17万元,光加固就花了40多万元。

学校没有钱,他一点点向教育局要,领导支持,他修楼的钱就这样左一个5万元、右一个5万元的化缘而来。

教学楼时刻要用,他就与施工单位协调,利用寒暑假和周末,蚂蚁啃骨头般,一点点将这栋有16个教室的楼修好。

对新建的楼,他的要求更是严。楼外立面贴的大理石面,只贴一下不行,他不放心,怕掉下来砸到学生,他让施工者每块大理石板都打四个孔,然后用四个金属钉挂在外墙上,再粘好。建筑外檐装修的术语讲,这叫“干挂”。

因此,即使是如前些天的大地震,教学楼的大理石面,也没有一块掉下来。

这篇关于辛迪加专栏作家卡尔·罗恩的专访主题集中在他如何应对严重疾病上。注意细节的选取。

卡尔·罗恩正在给密歇根的一位愤怒的妇女回信,他的脸上绽放出笑容。

“生活对于你来说肯定是个沉重的包袱,它既黑暗又愚蠢。”他重复着他的话。因为罗恩给所有“合乎情理”的来信都要有所答复,他的回信这样写道:“生命对于你来讲不应该是包袱,因为你的问题显然只相当于我的问题的一半。”

罗恩72岁了,他发现生命确实是个包袱,繁忙的工作消耗了他几乎一半的生命,他也渐渐习惯了去年八月因糖尿病不得不截掉的右腿。现在有拐杖的帮助,罗恩很快会走路了,适应时间只有医生估计的一半那么长。

他有着一笑就露出来的牙齿和平缓的田纳西式的慢吞吞的语速。立刻认出这就是那个有着钢铁般意志的记者是很困难的,尽管他写的专栏及著作中记载的公众人物和路易斯·法拉克汉和佩特·布坎南记载的名人一样多,后者曾经称呼罗纳德·里根是个纳粹。

“卡尔有点像神,当他说一些事情时,他说的很有分量,也很有权威,”《华盛顿邮报》的政治作家,普利策奖得主戴维·布罗德说,“他从不说空话。”

罗恩的专栏通过风云人物特写辛迪加发行到全国,每周三篇,而他的广播剧则天天都有。他每个月还要出两趟差去做演讲——即使在他生病时也不例外。

“失去一条腿对我来说是否可能重新像一个完整的人那样做事……但是除了打乒乓球以外,我过去常常做的一切事情,现在仍然在做。”

(二)言必由衷,捕捉精彩引语

“把报道和引言的关系想成巧克力小甜饼或许有帮助:面饼是给予报道躯体的信息和转述,而引言则是你的采访对象的观点、深入看法、幽默或伤感所形成的美味的巧克力粒儿,星星点点散布在各处。”

请看《人民日报》1988年4月17日报道邓小平会见菲律宾总统科·阿基诺的消息:

“欢迎你!你的两个女儿呢?”邓小平一见到阿基诺夫人,就亲切地问道。当姐妹俩走上前来时,邓小平慈爱地说:“可不可以叫我一声邓爷爷?”看到她们含羞点头答应,邓小平发出爽朗的笑声,说:“好,那我们就认亲了!”步入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后,邓小平特地同阿基诺夫人和她的两个女儿照了张合影像。姐妹俩兴奋地说:“谢谢爷爷!”

中菲两位领导人的会见,就是在这种亲如家人的气氛中开始的。

会见过程中,邓小平拿起一支烟,对阿基诺夫人说:“我能抽烟吗?”阿基诺夫人含笑回答:“我不能对您说不可以抽,因为我不是这个国家的领导人。”“但是在菲律宾,我们内阁开会是不允许吸烟的。”

听到这番话,邓小平笑着向客人们透露:“这次开七届人大会议时我违反了一个规则。我习惯地拿起一支烟来,结果就有一个代表递条子提出批评,我只好马上接受。”

他的话引起了满场的笑声。

(三)突出细节营造基调

你不需要告诉读者人物的心情是愉悦的还是悲哀的,你能够通过你为报道挑选的画面来展示它。

索尔·佩特创造出一种阴沉的基调来反映肯尼迪总统遇刺后全国人民的心情。佩特选择了一些可以显示人们心情的生动逼真的细节。

一切都放满了速度,一切都停业了,大铜钟敲响了,就像一个男人在哭喊,市场关闭了,纽约股票交易停盘了,全都停止了。波士顿交响乐团停止演奏亨德尔的协奏曲,开始奏响贝多芬葬礼进行曲,加拿大众议院休会了,柏林的电视剧停播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运转在纽约停止了,国会,法庭,学校和运动会都停止了,全都停止了,橄榄球赛事会都取消了,剧院都停业了,达拉斯一家叫卡鲁赛尔的夜总会也被一个叫杰克·鲁比的哀悼者关闭了。

在华盛顿,沿着宾夕法尼亚大街,他们整个周五守候在铁栅栏外面,双眼很少离开那幢可爱的老房子。一大早警卫们让人们走开,于是人们慢慢地沿着街走,眼睛看着右边,到了拐弯处他们拐了过去,沿着街对面的人行道上走了回来,眼睛看着左边。他们看上去像一群奇怪的沉默的哀悼者,他们想表达的是爱,而不是抗议。

当黎明前寒冷的黑暗到来的时候,他们还站在那里。他们现在一动不动,目光穿过宽阔的草坪和光秃秃的榆树盯着那房子,盯着那居室后透着微弱灯光的窗门,盯着最近才挂在轮廓下大门上方的黑丝幔纱。

下面的这篇报道写的是一个酒后驾车司机撞死少年的事件,事件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像布琳达这个小城的城市里。注意细节是如何烘托人物生活环境的气氛的。

赖安是被撞少年,玛丽亚是他的女朋友。

没有赖安的生活。

赖安的家人没有移动他的东西,他的卧室仍然跟他离开时一样。玛丽亚送给他作为生日礼物的氢气球仍然挂在他的床上方,气球有点瘪了,上面写着几个字“我爱你”。

“当你走进这里时你就能感觉到赖安的存在。”他母亲环顾房间时说道。

玛丽亚把她曾与赖安分享的一些东西都夹在一本书里,里面有赖安的破烂的牛仔裤碎片和一块他嚼过的口香糖。

“现在,”玛丽亚说,“我必须打算如何一个人度过以后的岁月!”

在赖安家的房子里,餐桌旁总是空着一个座位。

他的父亲只是在不久前才说服了他们的另外几个儿子到地下室的娱乐室里去玩,那里曾经是属于赖安的地方。

在地下室里的一张书柜顶上,在一个只有赖安能够到达的地方,有一行字用指甲刻在墙上:“我爱玛丽亚。”

(四)在动态中展示人物个性

在动态中展现生活场景,而且总是把读者也拉到这些生活场景中来,跟着人物一起去思考、去感受。使用生动的动词是完成这一使命的最好选择。

“新闻就是动作。”《俄勒冈人报》写作教练杰克·哈特这样说。但是记者们经常“把生活从一个充满动感的世界中挤了出来”。他说:“我们描写旅馆墙上留下了成千上万的子弹孔,而不去说子弹把旅馆打成了麻子。我们报道一个跳伞者周一死于伞未打开,而不会用动作动词比如陡直跌下或者猛冲而下。”

米奇·阿尔布是一位体育记者,他认识到了动作动词的价值。请注意他在这篇关于底特律老虎队棒球手塞西尔·菲尔德击出第50次全垒球的报道中使用的动词展示动作的描写。

他挥动了球棒,然后他听到了撞击声!只见那只球飞上了深蓝的天空,越飞越高,好像要把一些星星撞下来。他的队友明白了这一切,他们跃过了场边的长板凳。球迷们明白了这一切,他们像动物一样怒吼着。终于,那个整年都拒绝展望他的全垒打的人,那个说50个全垒打“没什么了不起”的人——终于控制不住自己了,他在跑向一垒的半路上停住了,他注视着那只球重重地击中了东升体育场的最高层的墙板。

然后,在这个创造奇迹的赛季里,塞西尔·菲尔德第一次跳了起来。他跳着,像一个刚从监狱里获释的男人;他跳着,像一个最后一天上学的孩子;他跳着,这个250磅重的底特律圣婴。他的双臂在头顶挥舞,他那无限的微笑就像一个欢乐和解脱的信息。

这是一个伟大的50。

(五)多种细节描写方法的综合运用

下面的一篇报道是关于居住在斯波坎快要倒塌的公寓楼——梅林公寓的低收入居民的报道。注意细节,注意富有震撼力细节的结尾。

乔皮克的笑没有露出牙齿。

他的假牙在诺曼宾馆被偷了。诺曼宾馆是在他两年前搬到梅林公寓之前在斯伯坎市中心住过的最后一个地方。

糟糕的事和糖尿病使这位54岁的人减少了80磅体重。他很瘦而且孱弱,嘴里散发着臭味。

但这一切都没有妨碍他半夜给朋友烤汉堡和炒洋葱,也没有妨碍他在自己居住的房子里长期放着额外的一张床。

“我尽力把这里布置成我的一个小家。”他说。

他在位于二楼的公寓里放满了日用品和他喝过的32蛊司可口可乐的杯子,这种可乐每杯53分,这种摆设使他的房子看起来温暖而且舒适。

一条很好的地毯盖住了厨房地板上的洞,干净悦目的床上搭着一条干净悦目的毛毯,餐具都整齐地摆在厨房的洗剂槽里。

但是仍然有蟑螂爬过他的餐桌。

“我跟他们同居一室,”他耸了耸肩膀说,“我买不起灭虫药,我没有钱。”

他每月有500元福利金,其中175美元用来交房租。皮克有钱时,他就会吃一顿好一点的饭。他到附近一家便利店买东西,他知道那里价格昂贵,但是距离合适。他已经习惯了晚上走廊里的嘈杂声,在他累得听不见那些声音时,他就会入睡。

印第安人,中国人,黑人在这里混居,而佛罗里达的本地人20年前都迁移到斯波坎去做了奥林匹亚的近亲。他13岁时辍学帮助家里赚钱糊口,他干了许多蓝领工作。从那以后,有人开始叫他乔。

他的声音很抒情,他的词汇量也很大,但是他跟白人呆在一起的经历是漫长而又艰涩的。

三个月前,梅林的生活条件开始恶化。吸毒者以及跟婴儿差不多大的灰老鼠搬进了隔壁的厨房。他痛恨这种情况,但是并不担心会无家可归。

他担心他的糖尿病。他害怕看见他的马桶里有血,也害怕他的牙龈疼痛难忍。他在想,他家后山那些医院里的白人大夫会不会给一个没有牙齿的穷苦黑人看病。

【参考文献】

[1]孙世凯.新闻写作系列谈.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2][美]谢丽尔·吉布斯,汤姆·瓦霍沃.姚清江,刘肇熙译.新闻采写教程.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美]卡罗尔·里奇.钟新主译.新闻与写作报道训练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张征.新闻采访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朱玉.一个灾区农村中学校长的避险意识.北京:新华网,2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