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唾液腺炎症

唾液腺炎症

时间:2022-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感染性质,唾液腺炎症分为化脓性、病毒性和特异性感染3类。急性化脓性腮腺炎以往常见于腹部大型外科手术后,所以又称为手术后腮腺炎,属于严重并发症之一。但急性化脓性腮腺炎不宜作腮腺造影,以免促使感染扩散,而唾液的生化检测也无助于诊断。慢性复发性腮腺炎,又称慢性斑点状腮腺炎、慢性化脓性腮腺炎,是最常见的涎腺炎症,可发生于一侧,也可发生于双侧。

第一节 唾液腺炎症

根据感染性质,唾液腺炎症分为化脓性、病毒性和特异性感染3类。腮腺最常见,其次为下颌下腺,而舌下腺和小唾液腺极少见。

一、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概述】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以往常见于腹部大型外科手术后,所以又称为手术后腮腺炎,属于严重并发症之一。由于抗生素应用的发展并注意维持正常出入量及水、电解质平衡,目前已少见。除此情况外,腮腺的急性炎症病员仍时有所见。

1.病因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较少见。为化脓性致病菌所引起,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数并发于一些患有严重疾病(如急性传染病)或大手术后的病员。

2.发病机制 正常时,腮腺分泌大量唾液经腮腺导管排入口腔,有帮助消化及冲洗自洁作用。重病及消耗性疾病,如急性传染病后期或胸、腹部大手术后的病员,机体抵抗力下降,全身及口腔的免疫能力减弱,唾液分泌功能障碍,致病菌经腮腺导管逆行进入腺体而发生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此外,外伤或周围组织炎症的扩展,涎石、瘢痕挛缩等影响唾液排出,亦可引起本病。

【临床表现】

1.病史 可有全身系统性感染或传染病引起的发热,大手术后禁食,脱水,或全身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历史,以及急性感染的全身及腮腺局部表现。

2.症状体征 多发生于一侧,亦可为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急性腮腺肿大、胀痛或持续性跳痛,张口受限,全身发热不适等病症。

1)发病急骤。多数病员有高热、寒战、全身不适、白细胞增多等全身症状。少数病员由于机体状况衰竭,上述全身反应可不明显。

2)局部病变表现为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肿大,皮肤发红,皮温增高,下颌后凹消失,耳垂上翘。由于腮腺包膜致密,肿胀受到约束,内部压力增高,故扪之较硬,疼痛剧烈,触压痛明显。有程度不等的张口受限。

3)患侧腮腺导管开口处红肿,分泌减少,病变后期当挤压腮腺腺体,可有淡黄色较稠的脓性分泌物溢出。

4)由于腮腺腺体呈分叶状,故其脓肿形成后可表现为多灶性,即多个分散的脓肿,加之腮腺筋膜坚韧,故即使有脓肿形成亦难以扪及波动感。

5)全身情况较差的患者,急性期感染可向相邻组织间隙扩散,而表现相应间隙的蜂窝织炎的临床体征。病程后期脓肿穿破腮腺筋膜及相邻组织,可由外耳道溃破溢脓,亦可在颌后或下颌角区形成皮下脓肿。

3.并发症 全身状况较差的患者,可表现出相应间隙的蜂窝织炎的临床特征。病程后期脓肿穿破腮腺筋膜及相邻组织,可出现外耳道溢脓或颌后、下颌角区的皮下脓肿。

4.实验室检查 周围血可见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多核白细胞比例明显上升,核左移,可出现中毒颗粒。但急性化脓性腮腺炎不宜作腮腺造影,以免促使感染扩散,而唾液的生化检测也无助于诊断。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临床诊断主要根据病程,全身中毒反应及局部穿刺,抽出脓液而确诊。诊断并不困难,特别是全身情况差或腹部外科手术后发生者。

2.鉴别诊断

(1)流行性腮腺炎 多发生于儿童,有流行病接触史,多为双侧腮腺受累,腮腺腺体肿大,但疼痛较轻,导管口无红肿,唾液分泌清亮无脓液,周围血白细胞总数不增高,但淋巴细胞比例增大。腮腺不形成脓肿,常经7~10d而痊愈。

(2)咬肌间隙感染 主要为牙源性感染,表现为以下颌角为中心的肿胀、压痛,张口受限明显,但腮腺导管口无红肿,分泌清亮,脓肿形成可扪得深波动感。

(3)腮腺区淋巴结炎 又称假性腮腺炎,表现为区域性腮腺肿痛,病变与腮腺解剖形态不一致,腮腺导管口无红肿,唾液分泌清亮。

【治疗】

1.预防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主要是继发性疾病,其预防更胜于治疗,正确而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可有效地避免其发生。对重病及大手术后的病员,应特别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卫生,鼓励咀嚼运动,给酸性饮料或食物刺激唾液分泌,增强冲洗自洁作用。

2.治疗

(1)全身状态的了解及处理 若伴全身疾病存在时,应针对病变性质、病程阶段,采取相应的积极而有效的治疗措施,同时加强病人的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的处理。这是保证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早期控制的重要条件。

(2)选择应用有效的抗生素 由于化脓性腮腺炎主要是革兰阳性球菌所导致。当前抗生素中以头孢菌素类的效果可靠,同时辅以庆大霉素、甲硝唑等药物以控制其可能的混合感染。若有条件,应在早期取患侧腮腺导管口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为临床选择针对性强的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3)增加涎液分泌促进感染液的引流 可进酸性食物或饮料,内服增加涎液分泌药物。

(4)局部治疗 腮腺肿胀区以超短波红外线理疗或热敷,应用0.25%普鲁卡因30~40ml加入抗生素做腮腺周围的环形封闭等均有助于炎症的消退及局限。此外亦可局部外敷六合丹等中成药。

(5)保持口腔卫生 可选用温热盐水、1%过氧化氢、0.02%氯己定液、0.02%呋喃西林液、口泰漱口液等保持口腔清洁。

(6)腮腺脓肿切开引流术 部分急性化脓性腮腺炎虽经保守治疗,但终致脓肿形成,此时必须切开引流。

1)引流术指征 由于腮腺结构特点,脓肿不易直接扪得波动感。故脓肿形成的切开引流指征是:病程在1周以上;保守治疗肿胀无明显消退,呈跳痛,压痛区局限,局部凹陷性水肿;导管口有脓性分泌物溢出或经穿刺抽出脓液者,必须行切开引流术。

2)切开引流术 根据患者年龄及全身状况选用全身辅助用药加局部浸润麻醉或全身麻醉。按腮腺切除术式,由耳屏前绕耳垂至下颌后缘达下颌角行切口,由腮腺筋膜浅面翻起皮瓣暴露腮腺后行2~3个放射状切口,达腮腺实质内,用大弯血管钳,分别由各个切口分离,使其互相贯通,逐个分开叶内脓腔排脓,用盐水冲洗后,各切口分别安置橡皮引流条或橡皮管至颌后切口部建立引流,缝合耳前及下颌角区切口。术中切开、分离腮腺脓肿时应注意勿误伤面神经有关分支。

二、慢性复发性腮腺炎

【概述】

慢性复发性腮腺炎,又称慢性斑点状腮腺炎、慢性化脓性腮腺炎,是最常见的涎腺炎症,可发生于一侧,也可发生于双侧。成年人及儿童发生者其转归有显著不同。

慢性复发性腮腺炎的原因不很清楚,一般均认为唾液分泌减少及淤滞是重要的因素。儿童复发性腮腺炎的病因较复杂。腮腺先天性结构异常或免疫缺陷,成为潜在的发病因素。复发性腮腺炎好发于腮腺的原因被认为是腮腺导管较长、较窄、易于造成唾液淤滞。

【临床表现】

1.症状体征 腮腺区肿胀,有时突然从腮腺导管口流出稠而有咸味的液体,随之胀痛减轻,甚至消失;持续性腮腺区疼痛、不适,唾液分泌减少,口干、口臭等;进食或看见食物,尤其是酸性食物,唾液分泌量增加,导管排出受阻,即加剧腮腺区的疼痛与肿大,停食后症状又逐渐消失。一般不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2.并发症 病史较长,反复发作,症状时轻时重,进食肿胀明显,但肿大腮腺不继续长大。

3.实验室检查

(1)X射线平片 造影之前摄普通X射线平片是必要的,可以排除结石的存在。

(2)腮腺造影 造影表现为导管系统部分狭窄,部分扩张似腊肠样改变;腺体部分呈斑点状末梢导管扩张。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腮腺造影。

(1)病员常不明确起病时间,多因反复发作腮腺肿胀而就诊,常为双侧。肿胀发作有时和进食有关,并伴有轻微疼痛,这是因为进食时唾液分泌增加且黏稠,排出受阻所致。不少病例的腮腺肿胀和进食并无明确关系,晨起感腮腺腺体部胀感,自己稍加按摩后即有“咸味”液体自导管溢出,局部随之松快。

(2)临床检查腮腺轻微肿胀或不明显,伴发急性感染时皮色稍红,一般均属正常。导管口可有轻微发红,压迫腺体可从管口流出浑浊的“雪花样”唾液,或为黏稠蛋清样唾液,甚至为黏液栓子而非唾液。病程较久者扪诊腺体硬韧感,腮腺导管呈粗硬索条状。

(3)慢性复发性腮腺炎一般无全身症状。

(4)复发性腮腺炎发生于儿童者不同于成人。发病年龄从婴幼儿到15岁均可发生,以5岁左右的男童最为常见。间隔数周或数月发作一次不等,年龄越小,间隔时间较短;随着年龄增长,间隔时间愈长,甚或1~2年肿胀一次。青春期后逐渐自愈,极少病例仍延续发作。肿胀可以很突然,单侧或双侧。从涎腺造影观察,不少患儿双侧均显示涎腺末梢导管呈点状扩张,但常常只一侧发生肿胀。由于儿童复发性腮腺炎有自愈倾向,不少认为是先天发育不全所致。

(5)造影表现为导管系统部分狭窄,部分扩张似腊肠样改变;腺体部分呈斑点状末梢导管扩张。

2.鉴别诊断

(1)复发性腮腺炎必须和流行性腮腺炎区别。流行性腮腺炎有接触史,常双侧同时发生,伴发热。腮腺导管分泌正常。

(2)慢性复发性腮腺炎的涎腺造影表现和舍格伦综合征现已明确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但两者的关系和区别仍不十分清楚。组织病理方面两者有所不同:慢性复发性腮腺炎表现为腺泡萎缩,甚至消失,代之以增生的纤维组织。腺导管增生扩张并有黏液细胞化生,周围及间质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而舍格伦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

【治疗】

1.预防 多饮水,每天按摩腺体,帮助排空唾液,用淡盐水漱口,保持口腔卫生。咀嚼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

2.治疗

(1)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采用综合疗法,如采用导管内注射抗生素、造影用碘油;采用超短波、红外线、氦氖激光等物理疗法:如有涎石应先祛除涎石,导管狭窄应先扩大导管。一般先药物后考虑手术。

(2)慢性复发性腮腺炎儿童和成人的治疗有所不同。儿童复发性腮腺炎具有自愈性,大多在青春期后痊愈。因此,以增强抵抗力、防止继发感染、减少发作为原则。在儿童要多饮水,每天按摩腺体帮助排液,保持口腔卫生等;若有急性炎症表现则可用抗生素。成年人慢性复发性腮腺炎的治疗基本原则同上,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如能发现发病因素如结石、导管口狭窄,可先祛除结石或扩张导管口(用钝头探针仔细插入导管内,先用较细者,再用较粗者逐渐扩大)。也可向导管注入药物,如碘化油、各类抗生素等。经上述治疗仍无效,可考虑手术。

(3)手术治疗

1)导管结扎术,可从口腔内进行。适应证的选择条件必须是腮腺导管系统经抗生素反复冲洗,黏液脓性分泌物明显减少或停止方可施行。结扎术后可口服硫酸阿托品片,每日1~3次,每次0.3mg,共服用3~5d。腮腺区加压包扎,以促使腺体萎缩。术后并发症主要是黏液脓性分泌物自发破溃或形成潴留脓肿。

2)在各种保守治疗及导管结扎术失败而病员有手术愿望时,可行保存面神经的腮腺腺叶切除术。由于长期炎症的影响,纤维组织形成而周围组织粘连,分离面神经较为困难。术后如有面瘫表现可用维生素B1及B12并配合理疗。必须强调的是应将腺组织尽可能摘除,并应将腮腺导管全长完全切除,否则术后在残存导管段仍可能形成潴留脓肿。①腮腺导管内置钝头探针,顺导管切开颊黏膜;②游离导管并结扎;③切断导管及腮腺导管乳头;④缝合颊黏膜。

三、慢性阻塞性腮腺炎

【概述】

慢性阻塞性腮腺炎又称腮腺管炎,大多数为局部原因所致,中年人发病率高,多为单侧受累,临床主要表现为阻塞症状和腮腺反复肿胀。

1.病因 导管结石、异物或导管口狭窄造成。

2.发病机制 由于导管狭窄或异物阻塞,使阻塞部位远端导管扩张,唾液淤滞。

【临床表现】

1.症状体征 大多发生于中年。多为单侧受累,也可为双侧。患者常不明确起病时间,多因腮腺反复肿胀而就诊。约半数患者肿胀与进食有关,发作时伴有轻微疼痛。有的患者腮腺肿胀,少者1年内很少发作。大多每月发作1次以上。发作时伴有轻微疼痛。有的患者腮腺肿胀与进食无明确关系,晨起感腮腺区发胀,自己稍加按摩后即有“咸味”液体自导管口流出,随之局部感到轻快。检查时腮腺稍肿大,中等硬度,轻微压痛。导管口轻微红肿,挤压腮腺可从导管口流出浑浊的“雪花样”或黏稠的蛋清样唾液,有时可见黏液栓子。病程久者,可在颊黏膜下扪及粗硬、呈索条状的腮腺导管。

腮腺造影显示主导管、叶间、小叶间导管部分狭窄、部分扩张,呈腊肠样改变。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主要是根据临床表现及腮腺造影。

(1)了解病史,是否病程较长和反复发作。腮腺区有无酸胀感。

(2)检查腮腺区是否肿大和压痛。

(3)腮腺管口是否轻度红肿,挤压腮腺有无脓性或黏稠分泌溢出。

(4)腮腺造影,导管是否显示变形扩张、粗细不均及散在的小圆形“碘油池”等影像。

2.鉴别诊断 慢性阻塞性腮腺炎需与成人复发性腮腺炎及舍格伦综合征继发感染鉴别。

【治疗】

多由具体原因引起,故以祛除病因为主。有涎石者,先祛除涎石。导管口狭窄,可用钝头探针扩张导管口。也可向导管内注入药物,如碘化油、抗生素等,具有一定的抑菌和抗菌作用。也可用其他的保守治疗,包括由后向前按摩腮腺,促使分泌物排出。咀嚼口香糖,促使唾液分泌。用温热盐水漱口,有抑菌作用,减少腺体逆行性感染。近年来,一些学者采用唾液腺镜冲洗导管并灌注药物,效果良好。经上述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行保留面神经的腮腺腺叶切除术。

四、涎石病

【概述】

涎腺导管或腺体内形成结石并引起一系列症状及病理变化时,称为涎石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阻塞症状,涎腺肿大。本病不多见,中年人发病率高,男性发病率高,颌下腺涎石最为常见,腮腺次之,导管内的涎石较腮体内的涎石为多,大多以慢性炎症表现。少数病例可伴有胆道或尿路结石。

1.病因 到目前为止,涎石病的病因还不明确,解释的学说很多,各有其基本理论,但皆不够完善。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涎液滞留;②钙盐沉积核心的存在;③新陈代谢的改变。

2.发病机制 涎石形成的机制,至今尚未阐明。某些因素与涎石的形成互有因果关系。例如,炎症是涎石形成的因素之一。而涎石的存在又将导致逆行性感染。

【临床表现】

1.症状体征

(1)阻塞症状 进食时,尤其在进酸性食物,相关腺体肿大和剧烈胀痛;进食后,症状逐渐缓解。

(2)可扪及结石。

(3)常伴慢性炎症,有导管口充血,时有溢脓。

2.并发症 涎石阻塞引起腺体继发感染,并反复发作。

3.实验室检查 X射线检查可显示涎石的形状和部位。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典型的涎腺导管阻塞症状和病史。

(2)可扪及导管结石。

(3)并发炎症者,腺体肿痛,导管口红肿,有脓性分泌物溢出。

(4)X射线检查可显示涎石的形状和部位。

2.鉴别诊断 应与导管狭窄相鉴别,碘油造影有助于鉴别小结石、腺内或导管内结石。此外涎石病引起的局部硬结应与恶性肿瘤、转移性肿瘤或淋巴结疾患相区别,只需仔细询问病史和扪诊不难做出区别,因后者无涎液滞留和涎腺炎症状的表现。

【治疗】

1.预防 预防的关键是多饮水,经常口服磁化水,防止涎石形成。有涎腺导管阻塞症状时,可试服排石汤,进食酸性水果,促使唾液分泌,可望小的涎石自行排出。已明确为导管结石者,应禁忌做涎腺造影。有时应用碎石机粉碎颌下腺腺体及导管后段结石,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2.治疗

(1)病因治疗 手术摘除涎石,有时应用碎石机粉碎颌下腺腺体及导管后段结石,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2)对症支持治疗。

(3)轻型病例以口服排石汤和其他辅助药物为主。

(4)继发感染的病例应采用病因治疗、抗生素、支持对症等综合治疗。

五、颌下腺炎

【概述】

因导管的阻塞和狭窄而导致颌下腺逆行性炎症,称为颌下腺炎,常与涎石并发。临床表现主要为颌下腺肿大、疼痛,有脓性分泌物自导管口溢出。本病成年人发病率高,大多系慢性表现。目前有较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治愈率较高,未及时接受治疗者,未经正规治疗者,疗效欠佳,因此,早治疗是关键。

1.病因 发生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导管阻塞或狭窄,引起涎液排泄不畅,口腔细菌逆行感染的结果。

2.发病机制 由于颌下腺导管由后下向前上走行,因此涎液排泄缓慢,易于形成结石,加之导管口暴露在口底区,逆行感染机会多。

【临床表现】

1.症状体征

(1)发热,脉搏、呼吸增快。

(2)颌下、口底区明显水肿,舌下皱襞红肿。

(3)颌下腺疼痛、压痛,导管口发红、有脓性分泌物排出。

(4)慢性者,常有颌下区不适或胀痛,有咸味分泌物自导管口排出。

(5)导管阻塞时,颌下腺肿大、胀痛,尤其在进酸性饮食后更明显,但食后逐渐缓解。

(6)颌下腺肿大,质稍硬、压痛,挤压颌下腺时,导管口有咸味或脓性分泌物排出。

2.并发症 颌下腺炎常伴有颌下腺导管结石。

3.实验室检查 X射线检查可显示结石。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发热、全身不适,血白细胞计数增多。

(2)急性期颌下区肿胀、疼痛。颌下腺肿大,压痛。患侧舌下区红肿,导管口红肿,有脓性分泌物溢出。

(3)慢性者可有颌下区反复肿痛史,颌下腺肿大,质稍硬,轻压痛。颌下腺导管口轻度红肿,有脓液或浑浊液排出。

(4)口底咬合片能显示导管结石。

2.鉴别诊断 急性颌下腺炎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慢性颌下腺炎 表现为颌下区肿块,有反复肿大的病史。包块直径一般不超过2cm。颌下腺导管口正常,无进食后肿大及胀痛症状。X射线造影摄片检查为正常颌下腺影像。

(2)颌下腺肿瘤 常表现为持续性增大,一般无炎症表现,抗炎治疗无效。恶性肿瘤常累及舌神经、舌下神经、面神经下颌缘支引起相应的功能障碍。颌下腺造影可见占位性病变。

(3)急性牙源性颌下蜂窝织炎 与急性颌下腺炎一样表现为急性炎症,但无慢性颌下腺炎的病史及临床表现。口腔有明显的牙源性病灶。

【治疗】

1.预防 该病常与涎石并发,因此,预防的关键是注意口腔卫生,多饮碱化水,防止涎石形成。慢性颌下腺炎者,如反复发作,疗效不佳,则应考虑手术治疗。

2.治疗

(1)病原治疗 祛除涎石、导管扩大术。

(2)物理治疗 理疗。

(3)抗生素治疗 早期轻型病例以口服抗生素和其他辅助为主;重型病例以静脉用药,注意支持疗效和防止并发症。

(4)对症支持治疗。

(5)慢性病例应采用病因治疗,抗生素,支持对症等综合治疗。

(6)屡发病例应考虑外科切除,手术摘除颌下腺。

六、流行性腮腺炎

【概述】

流行性腮腺炎系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病,主要发生在腮腺,亦可同时有颌下腺、舌下腺受累。腮腺可为单侧,但多为同时或1周内双侧腮腺先后肿大、疼痛,扪肿大腺体质中硬,压痛较明显,但肿胀区皮肤无明显发红。发病初期患儿体温可高达39~40℃,严重者可出现寒战、发热、厌食、全身不适,本病还可并发睾丸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及其他如胰腺炎、肾炎、心肌炎等。本病一般可获终身免疫。

【临床表现】

1.病史 任何年龄均可感染,但最多见于2~10岁儿童,婴儿通过胎盘获得了母体抗体,具有免疫力。以冬春季多见,有接触史,常以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染,潜伏期一般为2~3周,也有在接触后1周或4周后发病者,但较少见。

2.症状体征

(1)首先表现为耳下区疼痛,腮腺区肿大,体温升高到38℃以上。

(2)重症患者在开始的1~2d内有前驱症状,如发热、寒战、头痛、结膜炎、咽炎、疲倦、厌食、全身不适等,体温可高达40℃,以后出现腮腺的肿痛。

(3)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边界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红,表面发热,腺体质地均匀,中等硬度,有触压痛。双侧腮腺可同时肿大,但多数病例初起为单侧,1~4d后另一侧才肿大。咀嚼及进食时腮腺肿痛加剧。

(4)腮腺导管口形态正常,不红肿,唾液分泌清亮。

3.并发症 少数病例颌下腺可同时受累,或仅有颌下腺受累而腮腺不发病,罕见病例可并发睾丸炎、脑膜脑炎、胰腺炎、肾炎、心肌炎等。

4.实验室检查

(1)周围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升高,但淋巴细胞明显地相对增高。

(2)绝大多数患者早期即有血清淀粉酶和尿淀粉酶增高。胰腺受累则有胰淀粉酶的增加。

(3)补体结合反应,当抗体滴度增高4倍有助于诊断。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不难做出诊断。

2.鉴别诊断

(1)咬肌间隙感染 流行性腮腺炎早期仅表现单侧腮腺肿大时应与咬肌间隙感染相鉴别。后者多先有牙源性感染史,出现以下颌角为中心的肿痛,伴张口受限,导管口正常,唾液分泌清亮透明。儿童少见。

(2)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常为单侧腮腺受累,双侧同时发生者少见。多有严重全身性疾病或大型腹部手术史,腮腺区肿胀,压痛,皮肤发红,导管口红肿,病程后期按摩腺体可见浑浊脓液自导管口溢出。

【治疗】

1.预防 最佳的预防是在适当的年龄接种疫苗。如有感染源,应早期隔离患者,采用抗病毒药物预防。

2.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处理、警惕并发症的发生。一旦确诊应立即隔离患者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或自发病日起隔离3周。

(1)全身支持疗法 保证水、电解质入量,注意维生素的补充,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对入量太少患儿必要时给予静脉输液。发热期间需卧床休息。

(2)一般治疗 注意口腔卫生,定时用抗生素液或温热盐水漱口,以预防继发性细菌感染的发生。

(3)病原菌治疗

1)病毒灵 每次0.1~0.2g,每日3次。小儿10mg/(kg·d),分3次口服。

2)板蓝根冲剂 每次1包,每日2次。板蓝根注射液,每日1~2次,每次2ml,肌内注射。

3)穿心莲片 每次4片,每日3次。

(4)仙人掌外敷或中药外敷。

(5)为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继发化脓性感染,或已有继发性细菌感染患者 可给予磺胺类或其他抗菌类药物;对有并发症发生者应针对病变部位及性质积极对症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