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唾液腺瘤样病变

唾液腺瘤样病变

时间:2022-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唾液腺良性肥大又称唾液腺肿大症或唾液腺退行性肿大,是一种非肿瘤、非炎症性、慢性、再发性、无痛性肿大的唾液腺疾病。唾液腺良性肥大多见于腮腺,常为双侧肿大。2.实验室检查 唾液腺造影显示形态多正常,但体积增大,排空功能稍迟缓。单侧肥大明显者,应与唾液腺肿瘤相鉴别,超声检查是首选的方法,唾液腺良性肥大回声均匀,无占位性病变。药物引起的唾液腺肿大,停药后大多可以消退。

第四节 唾液腺瘤样病变

一、唾液腺黏液囊肿【概述】

黏液囊肿是最常见的唾液腺瘤样病变,其中包括一般的黏液囊肿和舌下腺囊肿。

根据病因及病理表现的不同,可分为外渗性黏液囊肿及潴留性黏液囊肿。

1.外渗性黏液囊肿 占黏液囊肿的80%以上,组织学表现为黏液性肉芽肿或充满黏液的假囊,无上皮衬里。实验研究提示,外渗性黏液囊肿是由创伤引起的。

2.潴留性黏液囊肿 有上皮衬里、潴留的黏液团块及结缔组织被膜,发病原因主要是导管系统的阻塞,可由微小涎石、分泌物浓缩或导管系统弯曲等原因所致。

【临床表现】

1.症状体征

(1)黏液囊肿 好发于下唇及舌尖腹侧。囊肿位于黏膜下,表面仅覆盖一薄层黏膜,故呈半透明、浅蓝色小泡,状似水疱。质地软而有弹性。囊肿很容易被咬伤而破裂,流出蛋清样透明黏稠液体,囊肿消失。破裂处愈合后,又被黏液充满,再次形成囊肿。

(2)舌下腺囊肿 常见于青少年,可分3类。

1)单纯型 占大多数。囊肿位于舌下区,呈浅紫蓝色,扪之柔软有波动感。常位于口底一侧。较大的囊肿可将舌抬起,状似“重舌”。囊肿因创伤而破裂后,流出黏稠而略带黄色或蛋清样液体,囊肿暂时消失。数天后创口愈合,囊肿长大如前。

2)口外型 又称潜突型。主要表现为下颌下区肿物,而口底囊肿表现不明显。触诊柔软,与皮肤无粘连,不可压缩。

3)哑铃型 为上述两型的混合,即在口内舌下区及口外下颌下区均可见囊性肿大。

2.并发症 发生囊肿复发和出血等并发症。

3.实验室检查 囊肿穿刺抽出无色、透明的黏性液体,有辅助诊断价值。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黏液囊肿 口腔黏膜下小的透明小泡状肿物,泡内容物为黏稠的蛋清状液;有局部咬伤史。

(2)舌下腺囊肿 表现为舌下肿胀及阻塞症状,导管口分泌功能异常。舌下腺囊肿穿刺抽出蛋清状黏稠液。

(3)病理学诊断证实。

2.鉴别诊断 舌下腺囊肿需与口底皮样囊肿及下颌下区囊性水瘤相鉴别。

(1)口底皮样囊肿 位于口底正中,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表面黏膜及囊壁厚,囊腔内含半固体状皮脂性分泌物,因此扪之有面团样柔韧感,无波动感,可有压迫性凹陷。肿物表面颜色与口底黏膜相似而非浅紫蓝色。

(2)下颌下区囊性水瘤 常见于婴幼儿,穿刺检查可见囊腔内容物稀薄,无黏液,淡黄清亮,涂片镜检可见淋巴细胞。

【治疗】

1.预防 主要是避免损伤,保持口腔卫生。手术后遗留有受损腺体,如果不注意保持口腔卫生,则可能再次出现涎液潴留,复发囊肿。

2.治疗

(1)小唾液腺黏液囊肿 可在抽净囊液后,向囊腔内注入2%碘酊0.2~0.5ml,停留2~3min,再将碘酊抽出。目的是破坏上皮细胞,使其失去分泌功能而不再形成囊肿。但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

(2)舌下腺囊肿 根治的方法是切除舌下腺,残留部分囊壁不致造成复发。对全身情况不能耐受舌下腺切除的患者及婴儿,可作简单的袋形缝合术,待全身情况好转或婴儿长至4~5岁后再行舌下腺切除术。

二、腮腺囊肿

【概述】

发生在腮腺区的囊肿,实际包括腮腺的潴留性囊肿和胚裂组织残留形成的发育性囊肿。后者包括鳃裂囊肿,皮样囊肿及囊性淋巴管瘤。真正的腮腺潴留囊肿,因腮腺位置隐蔽、腺体及导管发生损伤及阻塞的机会少,因此甚为少见。

【临床表现】

1.症状体征

(1)腮腺潴留性囊肿多见于中老年人,男多于女,腮腺肿大,扪之柔软,包块有一定边界,表浅组织无粘连,但基部活动度差,无压痛,囊肿直径约3cm,体积大者可有波动感。

(2)先天性囊肿分为皮样囊肿和鳃裂囊肿2类。皮样囊肿可位于深部或表浅部位。位于表浅者可扪及如一般皮样囊肿得柔韧感。位于深部者和一般良性肿瘤难以区别。鳃裂囊肿来自第一鳃弓发育异常。鳃裂囊肿易继发感染,自发破溃或切开后形成经久不愈的瘘。瘘管外口可在耳垂到下颌角之间的任何部位,常从瘘口溢出黄白色豆渣样物。

2.并发症 发生囊肿复发和出血等并发症。

3.实验室检查

(1)潴留囊肿穿刺可抽出无色透明液体,可检出淀粉酶。B超检查可见病变为无回声区、后壁及后方回声明显增强。腮腺造影X射线片可见充盈缺损区、邻近导管有移位。

(2)皮样囊肿B超检查为囊性影像。细针吸细胞学检查可见分化良好的表皮样细胞。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据临床表现、B超检查、穿刺液及腮腺造影,不难做出诊断。

2.鉴别诊断

(1)鳃裂囊肿及皮样囊肿 两者均系先天性囊肿,位置可深可浅,借助穿刺内容性状区别,鳃裂囊肿穿刺抽吸物为黄色或棕色清亮液体,可含胆固醇晶体。皮样囊肿为乳白色。

(2)淋巴上皮囊肿 可能为迷走于淋巴结内的腺上皮增生所致,一般囊肿较小,腔内抽吸物为浆液性,可有脱落的上皮、淋巴细胞和泡沫细胞,但无黏液性分泌物。

【治疗】

主要为手术切除。潴留囊肿与周围腺体常有粘连,应切除部分腮腺组织。第一鳃裂囊肿常伴发外耳道软骨发育畸形,面神经的位置亦可有变异,应注意保护面神经。形成第一鳃裂瘘者,术前可经瘘口注入亚甲蓝,然后用外用生理盐水冲洗瘘管,使瘘管蓝染,易于识别。继发感染者,需先抗感染治疗,待急性炎症消退后再行手术。

三、唾液腺良性肥大

【概述】

唾液腺良性肥大又称唾液腺肿大症或唾液腺退行性肿大,是一种非肿瘤、非炎症性、慢性、再发性、无痛性肿大的唾液腺疾病。唾液腺良性肥大多见于腮腺,常为双侧肿大。病因为内分泌紊乱、营养不良、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

【临床表现】

1.临床表现 腮腺弥漫性肿大、柔软,常为双侧性;导管口无红肿,分泌物无异常。患者可有糖尿病、嗜酒、营养不良、长期服药史。唾液腺造影:导管和腺泡无异常表现,体积明显增大,排空功能稍迟缓。

2.实验室检查 唾液腺造影显示形态多正常,但体积增大,排空功能稍迟缓。B超检查腺体弥漫性增大,无局限性回声异常。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做出诊断。

2.鉴别诊断 唾液腺良性肥大需与唾液腺肿瘤及舍格伦综合征相鉴别。

(1)单侧肥大明显者,应与唾液腺肿瘤相鉴别,超声检查是首选的方法,唾液腺良性肥大回声均匀,无占位性病变。

(2)部分舍格伦综合征患者,可表现为唾液腺肿大,但其常伴有口干等症状,免疫学检查可有自身抗体出现,唾液腺造影可见导管和腺泡的特征性改变。

【治疗】

唾液腺良性肥大无特殊治疗方法。有全身性疾病者,经治疗后,部分重大腺体可恢复。药物引起的唾液腺肿大,停药后大多可以消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