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临床常用指标的意义及正常范围

临床常用指标的意义及正常范围

时间:2022-05-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体内各种蛋白质与酶的活动,器官正常功能的维持,均有赖于体液内环境pH值的稳定,酸碱平衡最重要目的就在于维持pH值的正常。由于在室温CO2溶解较多,常使结果偏高。目前多数单位称作“CO2结合力”的是用滴定法测定的HCO3-总量。正常人剩余碱与细胞外液剩余碱数值基本相同。但应指出,必须对BE的改变及意义有充分了解,才能正确指导临床。

三、临床常用指标的意义及正常范围

为了直接反映肺脏气体交换情况,酸碱平衡各项指标均以动脉血或热敷后动脉化耳血为标准。

(一)pH值

pH值是表示液体氢离子浓度的指标或称酸碱度,由于氢离子浓度太小,习惯上都以其负对数表示,如每升净水所含氢离子浓度为0.0000001mol/L,即10-7mol/L,其pH值为7.0。pH值相差1,氢离子浓度即相差10倍;氢离子浓度增或减1倍,pH值相差0.30。体内各种蛋白质与酶的活动,器官正常功能的维持,均有赖于体液内环境pH值的稳定,酸碱平衡最重要目的就在于维持pH值的正常。由于细胞内和与细胞直接接触的内环境的pH值测定技术上的困难,通常由血液pH值测定来间接了解。血液pH值是酸碱平衡测定中最重要的指标,它反映机体酸碱紊乱及其调节能力的总结果。血液pH值间接反映体液的pH,重要脏器生理功能的维持,需要血液pH值在正常范围,pH值的严重改变对机体的危害比其他任何酸碱平衡指标的影响都大,动脉血正常pH值为7.35~7.45。由于临床工作者不熟悉对数的概念,从pH值的改变不易得到氢离子浓度变化的直观认识(pH值相差0.30,氢离子浓度增或减1倍),近年有人主张直接以氢离子浓度表示血液酸碱的改变,单位用nmol/L,1nmol/L=0.000001mmol/L,血液正常氢离子浓度为40(35~45)nmol/L。

(二)二氧化碳分压(PCO2)

PCO2代表溶解于血浆中CO2的量,它反映肺泡通气量的水平,是反映CO2的产生和排出二者间的关系,是患者自主呼吸或机械通气水平的重要指标。正常值为5.3(4.7~6.0)kPa[40(35~45)mmHg],正常人PCO2水平相当稳定,波动范围通常不超过0.4kPa(3mmHg),除婴幼儿偏低外,成人年龄因素对PCO2无大影响。

(三)实际碳酸氢根(HCO3,AB)

即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中的HCO3,它是直接自血浆测得的数据,反映代谢方面的情况,但溶解的CO2有无明显增减对HCO3有一定影响,PCO2增加时HCO3亦略有增加。其正常值为24(21~27)mmol/L。

(四)二氧化碳结合力

1917年由Vanslyke等倡用,将静脉血在室温与含5.5%CO2的空气(或正常人肺泡气)平衡,然后测定血浆之二氧化碳含量,再减去物理溶解的CO2即得CO2结合力。由于在室温CO2溶解较多,常使结果偏高。Vanslyke等4年后即主张改用在隔绝空气条件下测定的二氧化碳含量代替,遗憾的是这早被原作者认为不准确的指标却被沿用至今。目前多数单位称作“CO2结合力”的是用滴定法测定的HCO3总量。

(五)标准碳酸氢根(SB)

标准碳酸氢根(SB)系指在38℃,PCO2为5.3kPa(40mmHg),血氧饱和度为100%(即呼吸因素完全正常)时所测得血浆中HCO3的数值,此值仅单纯反映代谢因素的改变。正常值与实际碳酸氢根相同,在呼吸性酸中毒时HCO3增加,而SB因不受呼吸因素影响保持不变。

(六)缓冲碱(BB)

缓冲碱(BB)指血液中有缓冲作用的阴离子总和。血浆的缓冲碱主要为HCO3,其次为血浆蛋白,正常值为42(40~44)mmol/L,全血的缓冲碱尚包括血红蛋白,正常值为48mmol/L。

(七)剩余碱(BE)

剩余碱指当血液pH偏离7.40时,在38℃、PCO2为5.3kPa(40mmHg)、血氧饱和度100%情况下,用酸或碱将1L血液滴定至pH值7.40时所消耗的酸或碱的mmol数。故剩余碱亦可以理解为实际缓冲碱与正常缓冲碱(平均值)的差值。

BE=实际BB-正常BB

剩余碱正常值为0(±3mmol/L全血),在血液偏碱时为正值,偏酸时为负值,它基本上不受呼吸影响,只反映代谢的改变,与SB的意义大致相同,但因其反映总的缓冲碱的变化,故较SB更全面些。

细胞外液剩余碱(BEecf)又称标准剩余碱(SBE),是根据细胞外液的缓冲能力计算的。计算全血剩余碱时,需要知道血红蛋白的实际数值,计算细胞外液剩余碱时,由于稀释的影响,根据正常全血血红蛋白150g/L,可固定地按血红蛋白150g/L计,省去了测定血红蛋白的麻烦。在治疗纠正酸碱平衡紊乱时,根据细胞外液剩余碱的减少数量进行计算,更符合病人整体情况。正常人剩余碱与细胞外液剩余碱数值基本相同。

(八)二氧化碳(CO2)含量

二氧化碳(CO2)含量指血浆内CO2的总含量,包括HCO3和物理溶解的CO2

酸碱平衡的代谢指标,包括上述HCO3的含量、CO2结合力、标准碳酸氢根(SB)、缓冲碱(BB)、剩余碱(BE)等项,其中HCO3与CO2含量是反映血液实际情况的指标,CO2含量受呼吸影响较大,HCO3也随CO2升降而有改变。为了不受呼吸干扰而确切说明体内固定酸得失,需要在体外对血标本加以处理,于是有了CO2结合力、SB、BE等指标。

BE能反映总的缓冲碱的情况,我国自引进丹麦雷度血气分析仪以来,BE作为酸碱平衡的代谢指标,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应指出,必须对BE的改变及意义有充分了解,才能正确指导临床。例如:在血红蛋白、血浆蛋白减少时,由于BB下降,BE亦减低(一般不超过3mmol/L)。急性呼吸衰竭早期,BE亦短暂下降,但并非代谢性酸中毒。美国有些学者意见,除非PCO2有很大改变,HCO3与BE的改变大都平行,为避免应用BE带来的麻烦,主张选用HCO3作为代谢指标。从临床实践看,虽然HCO3、BB、SB、BE等各项指标有所不同,但在多数情况下,有一项即可解决临床诊断问题,如能同时了解BE与HCO3则更全面。同时罗列各项指标,只会给初学者造成混乱,对诊断未见得能有更多补益。

(九)阴离子间隙(AG)

阴离子间隙(aniongap,AG)是20世纪70年代末应用于临床的判断酸碱失衡的指标。该指标在酸碱领域的应用,使临床酸碱失衡的判断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1.AG值计算 由Na+-(HCO3+Cl)计算所得,真实含义是反映体内未测定阳离子(uC)与未测定阴离子(uA)之差。AG升高的最常见原因是体内存在过多得uA,即乳酸根、丙酮酸根、磷酸根、硫酸根等。当这些未测定阴离子在体内堆积,必定要取代HCO3,使HCO3下降,称之为高AG代谢性酸中毒(代酸),临床上重要意义就是AG升高代表了高AG代酸。

2.高AG代酸临床类型 AG在酸碱失衡判断中主要用途是可判断以下六种类型的酸碱失衡:①高AG代酸。②代碱并高AG代酸。③混合性代酸。④呼酸并高AG代酸。⑤呼碱并高AG代酸。⑥三重酸碱失衡(triple acid base disorders,TABD),分呼酸型TABD与呼碱型TABD。

3.注意事项 在临床上实际应用AG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计算AG时,强调同步测定动脉血气与血电解质,因为AG是根据Na+、Cl、HCO3三项参数计算所得,此三项参数中任何一项参数的测定误差均可引起AG假性升高,强调同步测定动脉血气与电解质能减少实验误差引起的假性AG升高。

(2)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4.AG升高的标准 国内外文献报道,AG正常范围为8~16mmol/L,凡是AG>16mmol/L,应考虑高AG代酸存在。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只要AG>16mmol/L,结合临床,可以判断为高AG代酸。由于高AG代酸大部分是由于乳酸增高引起,可以加测乳酸;特别强调动态监测AG意义更大。

(十)潜在HCO3

潜在HCO3是指排除并存高AG代酸对HCO3掩盖作用之后的HCO3,用公式表示为潜在HCO3=实测HCO3+△AG。其意义可揭示代碱+高AG代酸和三重酸碱失衡中的代碱存在。若忽视计算AG与潜在HCO3,常可遗漏混合型酸碱失衡中的代碱的判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