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临床常用刺法

临床常用刺法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法的特点在于针刺期间强调患者的运动配合。因其强调医者和患者配合互动,故又称互动式针刺法。留针与否根据病情而定。元·王国瑞在《玉龙歌》中首先提出了透刺针法的概念,并加以命名。临床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一)运动针刺法

1.概念 医者实施不同针刺手法调整针感的同时,指导患者活动患处或相关部位配合针刺治疗的一种方法。本法的特点在于针刺期间强调患者的运动配合。因其强调医者和患者配合互动,故又称互动式针刺法。

2.操作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针刺方法:针刺得气并实施行针手法1~2min后,或在行针的同时,指导患者做患部的主动或被动运动1~2min,如此重复2~3次。实施行针手法和患者运动,均应由弱渐强,并随时询问患者患处的感觉,观察疗效。留针与否根据病情而定。

(2)活动方法:病变位置的不同,其活动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一般肢体关节等部位以屈伸、旋转为主,如屈伸腰腿、手足的运动等;五官九窍等部位以其生理活动为主,如吞咽、叩齿、缩肛等,语言功能障碍者以发音训练为主;脏腑或胸腹部等躯干部位的疾患则以胸或腹式深呼吸为主。

无论何种活动方式,速度都应由慢渐快,幅度由小到大,逐步过渡生理活动极限,增强疗效。

(3)选穴原则:本法要求患者针对患处做主动或被动活动,故取穴以对侧远道取穴为主。一般是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左取之右,病在右取之左;病在中取之外,等等。

3.适应范围 以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为主要适应证,如急性腰扭伤、落枕、肩关节周围炎、半身不遂等的治疗。

4.注意事项 针刺时患者的体位选择要适合活动患处,并保持针刺部位相对不变,以防止滞针或弯针。

(二)透穴刺法

1.概念 透穴刺法是采用沿皮刺或直深刺的方式,以达到一针刺双穴或多穴目的的刺法。《内经·灵枢》中曾有类似针法的描述,如“合谷刺”等。元·王国瑞在《玉龙歌》中首先提出了透刺针法的概念,并加以命名。如“头风偏正最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更要沿皮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和“口眼歪斜最难医,地仓妙穴连颊车”等等,说明此法在当时颇为流行。元·窦汉卿、明·杨继洲也都很擅长其应用,并有所发展。清·周树冬在其所著的《金针梅花诗钞》中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是对透刺针法的全面总结。

2.透刺的方法与作用 本法特点是将腧穴点的刺激扩展为线的刺激,甚而扩大为面的刺激,增强了针刺的强度;且刺针少,刺激穴位多,既可以减轻针刺的疼痛,又发挥了多穴位的协同作用。临床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1)直透法:针刺入体内后,向表里经或者阴阳经上相对应的穴位方向深刺。此法多为直刺深刺,针感强烈,有沟通表里、调和阴阳之功,对于改善全身症状和远端病证效果较好。多在四肢阴阳相对的穴位处应用。

(2)斜透法:斜向或沿皮进针,进针穴位和刺达穴位在同一个层面。透刺同一经脉间的穴位有增强疏通本经经气的作用,提高对本经疾病的治疗效果。透达邻近经脉间的穴位,可以增强疏通局部经气的作用,对于改善局部症状效果明显。

(3)横透法:斜透时针刺角度小于15°时,即为横透法,又可以称为平透法,角度更小时,也可以称为沿皮刺。对于局部病证具有较好的效果。

3.适应范围 适应于各种针灸适应证,目前主要有面瘫、肩周炎、半身不遂、头痛、胃肠疾病、痹症、痿证等。

4.注意事项 透穴时一定要向安全的方向刺,向有针感的方向刺,以既有针感又不伤及脏腑为原则。要做到因人、因病、因穴而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