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病毒感染淋巴结肿大多久消失

病毒感染淋巴结肿大多久消失

时间:2022-05-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引起的淋巴细胞增生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喉炎、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感染后体内出现抗EBV抗体。淋巴结肿大但并不化脓,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高度增生;各重要脏器均可出现浸润及局限性病灶。巨细胞病毒病的临床表现酷似本病,该病肝、脾肿大是由于病毒对靶器官细胞的作用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则与淋巴细胞增殖有关。

第十五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概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病毒(EBV)引起的淋巴细胞增生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喉炎、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感染后体内出现抗EBV抗体

1.病原 EB病毒为本病的病原,属疱疹病毒科,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的DNA病毒,主要侵犯B淋巴细胞。完整的病毒颗粒由类核、膜壳、壳微粒、包膜所组成。细胞外成熟的病毒颗粒在电镜下呈球形,直径150~180nm,最外层是脂蛋白包膜,包膜内是对称的20面体核衣壳,由162个管状子粒组成;核衣壳内是直径45nm的致密体,主要含携带病毒基因组的线状双链DNA。EB病毒对生长要求极为特殊,仅在非洲淋巴瘤细胞、传单患者血液、白血病细胞和健康人脑细胞等培养中繁殖,因此病毒分离困难。

EB病毒有6种抗原成分,如膜壳抗原、膜抗原、早期抗原(可再分为弥散成分D和局限成分R)、补体结合抗原(即可溶性抗原S)、EB病毒核抗原、淋巴细胞检查的膜抗原(LYDMA),前5种均能产生各自相应的抗体;LYDMA则尚未测出相应的抗体。

2.发病机制 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病毒进入口腔先在咽部的淋巴组织内进行复制,导致渗出性咽扁桃体炎和咽喉痛,继而侵入血循环而致病毒血症,并进一步累及淋巴系统的各组织和脏器。因B细胞表面具EB病毒的受体,故先受累,导致B细胞抗原性改变,继而引起T细胞的强烈反应,后者可直接对抗被EB病毒感染的B细胞。外周血中的异常淋巴细胞主要是T细胞。

本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淋巴组织的良性增生。肝活检可显示间质性肝炎,肝窦及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库普弗细胞增生;脾脏充满异常淋巴细胞,水肿,质脆,易出血,甚至破裂。淋巴结肿大但并不化脓,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高度增生;各重要脏器均可出现浸润及局限性病灶。

3.流行病学

(1)传染源 隐性感染者及病人为本病的传染源。健康人群中带毒率约为15%。

(2)传播途径 经口鼻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飞沫及输血传播。

(3)易感人群 本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超过35岁少见。6岁以下幼儿患本病时大多表现为隐性或轻型发病。15岁以上感染则多呈典型发病。病后可获持久免疫,第二次发病不常见。

【临床表现】

潜伏期5~15d,一般为9~11d。

1.症状及体征 婴幼儿多无明显症状,成人及青春期则症状典型,如乏力、头痛、食欲缺乏、恶心、稀便、畏寒等症状,为期不超过1周。

(1)发热 一般为中等发热,热程1~2周。热型不定。热程可自数日至数周,甚至数月。

(2)咽峡炎 常见咽部、扁桃体及腭垂充血肿胀,伴有咽痛。少数患者咽部有溃疡及伪膜形成,可见出血点。

(3)淋巴结肿大 70%的患者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均受累。以颈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腋下及腹股沟部次之。直径1~4cm,质地中等硬,分散,无明显压痛,不化脓、双侧不对称等为其特点。消退需数周至数月。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引起腹痛及压痛。

(4)肝脾肿大 20%~62%患者出现肝肿大,大多在肋下2cm以内,可出现肝功能损害。半数以上患者有轻度脾肿大,偶尔可发生脾破裂。检查时应轻按以防脾破裂。

(5)皮疹 约30%的患者在病程中出现多形性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亦可有麻疹样、猩红热样、荨麻疹样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一周内隐退,无脱屑。

(6)神经系统症状 见于少数严重的病例。可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及周围神经根炎等。90%以上可恢复。

病程多为1~3周,少数可迁延数月。偶尔有复发,复发时病程短,病情轻。本病预后良好,病死率仅为1%~2%,多系严重并发症所致。

2.并发症

(1)呼吸系统并发症 30%患者并发咽部细菌感染。5%左右患者可出现间质性肺炎

(2)泌尿系统并发症 部分患者可出现水肿、蛋白尿、尿中管型及血尿素氮增高等类似肾炎的变化,病变多为可逆性。

(3)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并发心肌炎者约占6%,心电图示T波倒置、低平及P-R间期延长。

(4)神经系统并发症 可出现脑膜炎、脑膜脑炎、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约为1%。

(5)其他并发症 脾破裂、溢血性贫血、胃肠道出血、腮腺肿大等。

3.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早期白细胞计数可以正常。发病后10~12d白细胞总数常有升高,高者可达(30~60)×109/L,第3周恢复正常。在发病的第1~21天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10%~20%或更多),异常淋巴细胞超过10%或其绝对值超过1.0×109/L时,有诊断意义。

(2)病原学检查

1)嗜异性凝集试验 嗜异性凝集试验的阳性率达80%~90%,可检出患者早期血清中IgM嗜异性抗体。

2)EB病毒抗体测定 人体受EB病毒感染后,可以产生膜壳抗体、抗膜抗体、早期抗体、中和抗体、补体结合抗体、病毒相关核抗体等。

3)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EBVDNA 应用Southern印迹法、EBV原位杂交法、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标本中EBV。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应注意当地流行状况,是否曾赴流行地区出差旅游。

(2)临床表现 主要为发热、咽痛、颈部及其他部位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多形性皮疹,要注意有无黄疸、肺炎、脑膜刺激征及意识障碍等。但本病临床表现变异较大,散发病例易误诊,尤其在无实验室检查条件的情况下,诊断困难较大。

(3)实验室检查 ①早期白细胞计数可以正常。发病后10~12d白细胞总数常有升高,高者可达(30~60)×109/L,第3周恢复正常。异常淋巴细胞超过10%或其绝对值超过1.0×109/L时,有诊断意义。②嗜异性凝集试验:患者血清IgM嗜异性抗体阳性。③EB病毒抗体测定:人体受EB病毒感染后,可以产生膜壳抗体、抗膜抗体、早期抗体、中和抗体、补体结合抗体、病毒相关核抗体等。④检测EBV-DNA。

2.鉴别诊断 本病需注意与人巨细胞病毒、腺病毒、甲肝病毒、风疹病毒、咽喉部感染所致的淋巴细胞增多相鉴别。巨细胞病毒病的临床表现酷似本病,该病肝、脾肿大是由于病毒对靶器官细胞的作用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则与淋巴细胞增殖有关。巨细胞病毒病中咽痛和颈淋巴结肿大较少见,血清中无嗜异性凝集素及EB病毒抗体,确诊有赖于病毒分离及特异性抗体测定。

【治疗】

本病无特异性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患者大多能自愈。

1.静脉用免疫球蛋白400mg/(kg·d),每日1次。

2.抗病毒治疗 注射用更昔洛韦10mg/(kg·d),分2次静脉滴注;也可用基因工程药物如α-1b干扰素,可阻断病毒颗粒复制,缩短临床病程,减轻患者症状。

3.并发细菌感染时,如咽部、扁桃体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G、红霉素等抗生素,有人认为使用甲硝唑(灭滴灵)或克林霉素(氯林霉素)也有一定效果。

4.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于重症患者,如咽部、喉头有严重水肿,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肌炎、心包炎等,可改善症状,消除炎症。但一般病例不宜采用。

【预防】

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措施。急性期患者应进行呼吸道隔离。其呼吸道分泌物及痰杯应用漂白粉或煮沸消毒。因病毒血症可长达数月,故病后至少6个月不能参加献血。最有效的阻断传播途径在于EBV疫苗研发及推广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