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沙盘对感受的表达与唤起作用

沙盘对感受的表达与唤起作用

时间:2022-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沙盘也是一种有效且方便的用以激活感受的媒介。与传统的沙盘治疗不同的是,在感受分析治疗中,咨询师鼓励来访者说出沙盘中的模型代表的含义。沙盘中下部的一只黑色的机枪能够给他带来安全感。沙盘的中下部是一座代表着神秘现象的金字塔。用沙盘激活感受的另一个优势是,我们可以保存沙盘,或者沙盘的影像,在将来的咨询中用来再次激活感受。针对个体与权威的关系进行体察和分析,是强迫性人格者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关键点之一。

沙盘对感受的表达与唤起作用

在精神分析,尤其是自体心理学取向的精神分析治疗中,对移情关系的运用,是治疗的手段之一。来访者面对咨询师,必然发生移情反应,过往经验中与自体客体的关系模式被激活,因而咨询师能够与来访者探讨双方的感受。例如,如果来访者的移情作用使他把咨询师视作权威,并且通过行为和言语表现出来,咨询师可以与来访者探讨移情感受。

但是,咨访关系中体现的移情仍然是有限的。来访者对于自体和他者的看法和感受多种多样,如果能够运用一些辅助手段加以激活,就能够扩展我们对他们的关系模式的理解。

精神分析的自由联想法,格式塔治疗的空椅子技术,心理剧角色扮演等都能够起到感受激活的作用。沙盘也是一种有效且方便的用以激活感受的媒介。

传统的沙盘治疗是在分析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主张让来访者自发、自由地创造和表达,不主张为来访者预先设定沙盘主题或者在治疗进程中给予过多解释和干预。笔者在针对强迫性人格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尝试把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和认知—行为治疗的理念结合进沙盘治疗,发现咨询师在沙盘治疗中可以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让来访者陈述沙盘内容,咨询师提出适当的建议,以及在合适的情况下事先设定沙盘主题,都会是有利于治疗的尝试。

img14

图2.3.1 一位来访者的沙盘

图2.3.1是一位来访者建构的沙盘,它投射出了来访者自体的各种组成部分。与传统的沙盘治疗不同的是,在感受分析治疗中,咨询师鼓励来访者说出沙盘中的模型代表的含义。例如在本案例中,来访者指出,沙盘右侧的那个篮球明星是自己,明星身边的摩登女郎是自己向往的女朋友。沙盘左下侧的别墅,左侧的游艇、汽车、飞机和摩托车,代表着成功和物质上的享受。在载有游艇的湖边下棋的两个老人、两包香烟和沙盘中下部的白色茶壶和茶杯代表着另一种让他向往的生活——悠闲、自在、放松,没有压力。沙盘中下部的一只黑色的机枪能够给他带来安全感。沙盘右下角的十字架代表着牺牲。沙盘的中下部是一座代表着神秘现象的金字塔。在沙盘上部的弥勒佛、如来佛、唐僧等四个佛教人物让他感到安慰。孙悟空则代表着自由和能力。在球星面前的足球代表着他的体育爱好,厨房用品则是为自己的女朋友准备的。

从来访者的描述中,我们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他自体中的元素,它们包括物质需求、成就、放松和安逸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宗教意识(例如弥勒佛代表的慈悲、大度) ,异性爱的需要等等。通过沙盘的建构,来访者更清晰地意识到了自己潜在的欲求,与咨询师交流这些感受也变得更容易。用沙盘激活感受的另一个优势是,我们可以保存沙盘,或者沙盘的影像,在将来的咨询中用来再次激活感受。沙盘能够直观、共时性地投射出人格结构,与谈话咨询中采用语言历时性地描绘人格的方法可相为互补。

用沙盘激活权威畏惧感[1]

对权威的畏惧感是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强迫性人格者普遍存在的心理感受。追求完美,成为个体面对有权威者时的一种应对方式。强迫性人格者的早期成长经历中,往往有苛刻严厉的照顾者给他们设定过高、过细的标准。成年之后,他们面临权威情境,就会不由自主地激活压力感和畏惧感。

针对个体与权威的关系进行体察和分析,是强迫性人格者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关键点之一。在咨询关系中,来访者有时把咨询师当作权威,因而可以对这种移情关系做工作。但是如果来访者对咨询师的移情并不含有权威感的性质,就需要采用一些方法激活来访者潜伏着的权威畏惧感——如果面谈的内容的确透露了来访者在这方面的感受而且咨询师预期对这个感受的分析能够给咨询带来积极的效果。我们可以借助沙盘激活并调节来访者的权威畏惧感。

建构主题沙盘是激活权威畏惧感的一种方式。让来访者任选一个沙盘模型代表自己,另一个沙盘模型代表权威,然后通过一个半结构化的访谈来了解来访者面对权威的心理感受。

img15

图2.3.2 一位学生以“我与权威”为主题建构的沙盘

图2.3.2是一位研究生以“我与权威”为主题建构的沙盘。她以一只小鸡来代表自己,以一只恐龙来代表权威。通过访谈,她告诉笔者,她和恐龙是“平行”的,她不会去面对恐龙。恐龙让她感到害怕,但是她又不能太远离恐龙。咨询师建议她把小鸡朝向恐龙放置,她的回答是: “觉得压力太大,最好还是不要这样做。”

一些沙盘投射出的来访者与权威的关系很直观,仅仅从沙盘模型的一般象征意义也能给出初步的判断。比如,有的来访者用一个小女孩代表自己,而权威是一头狮子,有的则用慈祥的老人代表权威。小女孩—狮子的直观感受是紧张焦虑的,小女孩—老人的直观感受则比较温和放松。但是,每位个体所选择的沙盘模型,其背后的感受是个性化的,只有通过全面的分析和耐心的沟通,咨询师方能了解来访者对于权威的真实感受。例如在一位来访者建构的小女孩—狮子的沙盘中,女孩长有一对翅膀。来访者说,当狮子对自己有威胁,自己就会飞起来,安全逃离。就与权威的关系而言,虽然这位来访者与图2.3.2的建构者都感到了来自权威的压力,后者更缺乏安全感和有效的应对。而且,狮子、恐龙这些动物所代表的感受,也因来访者而异。有的来访者并不把恐龙看成可怕的动物,狮子也是如此,咨询师应该了解沙盘模型对于来访者本人的含义,避免自己的武断。

img16

图2.3.3 一位大学生以“我与权威”为主题建构的沙盘

图2.3.3是一位大学生建构的自己与权威的关系沙盘。他以一只碗和碗里的点心来代表权威,以一只点缀着一些葡萄干的白面包来代表自己。但从这个图,我们似乎看不出这个人与权威之间会有紧张的关系,它不同于那些把自己用羊、兔子之类的草食动物代表自己,用狼、狮子、老虎或恐龙来代表权威的个案那么具有直观的张力。但是通过一个半结构化的访谈,我们发现了这个学生对权威的复杂感受。

咨询师可以对来访者进行半结构化的访谈以了解来访者对权威的感受。笔者建议在访谈中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 想象一下,沙盘中的你,在权威面前,是什么感觉?

构建图2.3.3的沙盘的这位大学生的回答是: 

有时候有的老师给我长辈一样的亲近感——女老师居多。大多数的时候没有什么压力感,有时会有点紧张——在觉得会影响到老师对你的看法和态度的某种情况下,或是在担心老师对你态度冷淡时。喜欢与老师一起交流看法或是探讨问题,喜欢在怀疑中向老师学习而不是盲目顺从老师,甚至有时有挑战权威的想法。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最好是欣赏,希望老师能够积极热情地帮我解答疑惑,与我探讨问题,加深对我的了解,甚至主动地来指导我。和老师的关系总体是知识中心,不是关系中心,不会刻意地和老师经营某种关系,也不会害怕暴露自己的所谓的缺点而蒙受损失,有时还会倾向于把自己比较真实的[部分]展现在老师面前,以较多地获得老师客观的评价和指导。

对于访谈的第二个问题: “想象一下,沙盘中的权威,在想什么?会对你说什么?会对你做什么?他的回答如下: 

在观察我这个人,在形成对我的评价机制,甚至会通过一些事情来辅助性地考察我,有必要的情况下会给我适当的指导——不过大多时候不会太主动,而是希望我能够主动积极。老师对我的评价和印象对我和他的关系有着比较关键的作用。老师可能会说一些鼓励、评价、指点我的话。有时对我的疑问的解答或是我们的交流不够深入或感觉不是很到位——不知道是没真正理解我的意思还是态度有点冷淡或是出于其他的原因——感觉有时候交流流于表面,不能够给我带来较为满意的结果。还有就是有的时候老师会请我帮他一些小忙——比如搬袋大米送个文件什么的。

访谈的第三个问题是: 想象一下,你和他(她)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例如,距离是近还是远?关系是紧张还是亲密?沙盘建构者如是说: 

距离总体来说还是较近的。因为我有时也希望和老师保持一种较亲近的关系,可以和老师多多交流,加强老师对你的了解。和老师的关系总体是知识中心,不是关系中心。我也不排斥和老师谈谈非学业方面的东西。但是有时也不希望太近,太近也不好。

通过这个结构化的访谈,咨询师就能够了解来访者对于权威、对于在权威面前的自己,以及对于自己与权威的关系的感受。构建主题沙盘和针对主题沙盘的访谈都能够激活感受。

主题沙盘的使用也有其局限性。沙盘的某些内容会让来访者觉得不适合告诉咨询师。他因而可能会掩盖、压抑这部分内容,甚至在建构沙盘的时候,就已经屈服于自我的审查机制,不复为内心深层内容的折射了。

解决这个困境的方法有二,其一是提高咨访间的信任关系,其二则是咨询师接受来访者保留某些感受而不予描述的事实。即使咨询师不能明晓来访者的感受,却可以帮助来访者接近、接纳自己的感受。

用沙盘激活不完美焦虑

针对强迫性人格问题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中,激活来访者的不完美焦虑(imperfection anxiety) ,并鼓励来访者体察与分析不完美焦虑感,有助于提高强迫性人格者对不完美的承受能力,消解强迫性人格者对不完美的过分敏感。对不完美焦虑的激活、体察和分析都可以借助沙盘来进行。

img17

图2.3.4 一个大学生建构的沙盘: 水果、树和别墅

图2.3.4是笔者一位来访者摆置的沙盘模型。来访者用相同的水果摆成完美的圆形,别墅前的两棵树也是左右对称的一模一样的树。从这个模型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来访者对于对称和平衡的偏好。当咨询师请来访者拿走其中一只水果时,来访者很坚决地拒绝了这个提议。她表示,对于她而言,拿走其中一个水果,让这个图形变得残缺、不对称,是很难从心理上接受的。

咨询师建议说,他希望她能够暂时拿走一只水果,目的是看看这会引起什么样的感受,这对于咨询是有用的。来访者同意之后,咨询师从沙盘中拿走一只水果,同时请来访者把注意力放在由此引发的躯体感受上。来访者说,当这个水果被移走,头部额头的位置有发麻的感觉,同时心脏的部位感到难受。咨询师鼓励来访者继续体验这种不完美焦虑,并且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躯体感受以及与之伴随的想法。来访者描述说,不完美感引发一系列微妙复杂的感觉,例如,觉得面前的世界是不安全的,它有崩溃的危险。她说,这个不完美的沙盘令她愤怒,有一种想破坏掉它的冲动。

在结束这次咨询时,来访者坚持要把被拿走的水果放回沙盘中,使图形重新对称。咨询师问来访者,如果你任由这个不对称的沙盘放在这里,[2]会有什么问题呢?来访者说,如果别人看到她的这个残缺的沙盘模型,她会觉得很不舒服,觉得别人会批评她。来访者又说,她知道自己这种担心没有道理,这只不过是一个沙盘而已,但是自己没法放弃这种感觉。咨询师回应说,其实这个沙盘是你自我(self)的一部分,你的感觉或许透露了这样的信息: 你不能容忍自我有缺陷,哪怕那个缺陷并不严重。来访者赞同这个说法,并回应说,其实她的这种担心——担心不能做到完美别人就会苛刻地指责她——从很早的年纪就有了,在最初有记忆的时候她已有很多类似的感受。从来访者的这个回应,咨询打开了一扇来访者洞察过往经验与性格发展的大门。在此后的咨询中,来访者逐步领悟到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的发展史,这包括家族遗传的神经质倾向,婴幼儿期被忽略的抚养经历,童年期与高焦虑和控制性的母亲的冲突,青少年时期在一种刻板的、完美主义的学校环境里力争上游的经历等。这些条件构成了一个催生完美主义与强迫性人格的环境。

通过沙盘激活不完美焦虑,这个过程本身就对完美主义倾向有治疗作用。在此过程中,来访者意识到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当不完美焦虑被反复激活,这种焦虑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被脱敏。但是,仅仅依靠激活与脱敏,对于不完美焦虑的治疗仍然是有限的。维持这种焦虑的,不单是生理层面的条件反射,还包括来访者对不完美焦虑的意义的理解。在深层动力的层面上,个体的不完美焦虑可能源自一个动机模式: 努力做到完美,这样就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同时也能够在与他人的竞争中获胜。关于不完美焦虑的心理动力意义,以及针对不完美焦虑的解析治疗,本书第三篇第三章将作进一步探讨。

【注释】

[1]关于权威畏惧感的研究,参见訾非(2007b) 、刘璨和訾非(2008) 、李昂和訾非(2009)的论文

[2]就沙盘治疗的一般规则而言,如果来访者建构的沙盘模型不能在一个隐私的环境里被保存到下次治疗时使用,就应该在一次咨询结束时由来访者拆除。本案例的来访者在此时尚未被告知她的沙盘将会被她自己拆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