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环境对兴趣的作用

环境对兴趣的作用

时间:2022-05-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环境对兴趣的作用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于我们形成某方面的兴趣,发展某方面的爱好,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家庭是儿童生长的最初环境,有人称它是“第一所学校”,对形成兴趣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家庭环境,不仅仅指父母本身所具有的兴趣对孩子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父母根据孩子的特点适时地进行早期教育。

环境对兴趣的作用

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于我们形成某方面的兴趣,发展某方面的爱好,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但这里的环境主要指我们周围的社会环境。我们的一生都在各种社会环境里生活,人的生活经验会有意无意地改变自己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在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们会形成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机构和完备的训练设施和设备,如游泳馆、体操房、青少年音乐绘画训练馆等,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与训练的机会,有益于儿童各种兴趣的形成。而“大众传播事业”,如报纸、广播、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等的发展,和社会教育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体育场、音乐厅等的广泛设立,更发挥了社会环境的积极作用,不但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新信息和精神食粮,也为儿童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与训练环境,使儿童各种各样的兴趣能得以形成并得到高水平的发展。

家庭是儿童生长的最初环境,有人称它是“第一所学校”,对形成兴趣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在家庭环境中,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儿童的特殊兴趣、特殊能力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儿童往往通过耳闻目染,学习和模仿父母的行为与兴趣。因此,孩子的兴趣与父母的兴趣有时是很相似的,父母有什么样的兴趣,孩子也容易形成什么样的兴趣。一般说,母亲爱好音乐,孩子也往往喜欢音乐;母亲善于刺绣,女儿也喜欢刺绣;父亲是诗人,孩子也喜欢诗歌;父母喜欢研究理论问题,孩子也热心思考、探讨。

第25届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冠军得主邓亚萍,就深受他父亲的影响。邓亚萍的父母是乒乓球队的教练,她从小就看父亲打球、练球,很小的时候就迷上了乒乓球。一天,她对爸爸说:“我要打球。”当教练的父亲吃惊地盯住她看了半天,因为她当时还不到五岁。最后,她的父亲郑重地点了点头。从这时开始,邓亚萍就每天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后座上,由爸爸送她去训练馆练球。在爸爸的支持鼓励下,邓亚萍苦练乒乓球的基本功,不久便进入了郑州少年体校。父亲对乒乓球运动的喜好,使女儿喜欢上了乒乓球;也正是父亲对女儿的支持鼓励和正确指导教育,使她的球艺大有长进。通过刻苦训练,邓亚萍终于登上了世界乒乓冠军的宝座,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成绩。她的成功与她父亲对她的影响以及教育分不开。

家庭环境,不仅仅指父母本身所具有的兴趣对孩子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父母根据孩子的特点适时地进行早期教育。适时而恰当的早期教育不仅有利于儿童形成某方面的特殊兴趣,而且也有利于儿童智能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兴趣和能力的形成有所谓的“关键期”,即学习最敏感、最容易的时期,也可称为“敏感期”。例如,语言的听觉能力在l岁前最敏感,2~3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时期,4岁前是形象认知发展的敏感期,4~6岁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时期,5~5.5岁是掌握数概念的最好时期。国外有的研究者认为,弹钢琴不从5岁开始,拉小提琴不从3岁开始就无法精通,学外语不从10岁前开始就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儿童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的研究,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有人认为,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天才”儿童都是早期教育的结果。例如被美国等七个国家授予“世界书画名人”的石或,她17岁时便被人称为“艺术家”,名字被载入“国际书画名人”史册。当问起她成功的原因时,她说:“每当我要谈起自己的时候,就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父亲。在我生命的每一乐章中,‘爸爸’永远是抹不掉的音符。”石或出生在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家庭,父亲石万清是个科员,但喜爱书法艺术,母亲是个售货员。三口之家住的是10.7平方米的小屋,屋里除了几件简陋的家具,其余都是书籍、字画、宣纸、笔墨,墙壁四周找不到一尺见方的空白。她家还有一本被《天津妇女》杂志称为“世界之最”的大相册,长50米,重17.5千克。相册记录了石或从出生到小学毕业整整12年的历程。这里面既有石或点滴进步的足迹,又真实记载了父亲为女儿成长实施早期教育的过程。相册第一页是一张父女合影照。照片上,父亲抱着刚刚满月的小石或,旁边石万清写下了这段令人深思的文字:“当爹美,但这美中却包含着责任。教子之责,社会之责,民族之责。尽职尽责,才能前无愧于先人,后无愧于子孙,这才是真正的尽职尽责。”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亲的眼睛便盯向了孩子的未来。他翻阅了大量有关教育的书籍,一遍遍向那些教子有方的父母探讨教子的经验,留心观察周围每一个孩子,观察那些孩子品性和性格的形成与家庭教育影响的关系,并制订出了一套完整的早期教育方案。石或在一篇回忆自己成长历程的文章中写道:“我在三岁那年,爸爸买来了毛笔和字帖。爸爸说,这就是兴趣培养。那时我并不知道,有一个长杆,前面长毛的家伙是什么,只是觉得好玩。那毛儿茸茸乎乎的,我把它往脸上刷,往床上刷。那一篇篇都印着毛笔字的字帖,我把它当成小人儿书看,有时甚至把字帖拿倒了,但还玩得津津有味。再大些,我看着大人们用毛笔写字,便也拿着大抓笔蘸着水在地上画道。看着一条条不成样的道,我心里美滋滋的。到五岁时,我开始临柳体字帖了。我按照帖上的笔画,一笔一笔地临,虽然写得不像,但是很认真。不知什么原因,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也不觉得累。三伏天,我穿着背心练字,滴滴汗水如同墨汁一样,洒在了纸上;三九天,冻得手发紫,但哈哈气,又开始写……我七岁时,考入了河西区少年宫书法普及班,继续学习柳体,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我的字有了很大进步,七月份我又考入了天津业余书画学院少年班……”经过几年的努力,她终于成功了。8岁,她写出平生第一幅字“笨鸟先飞”,9岁她获得平生第一次书法奖;10岁她的书画东渡扶桑参晨;12岁,她发明了一项获国家专利、国际大奖的“大字钢笔”,并写出了一幅幅自成风格、独树一帜的硬笔书法作品。

每个人的兴趣和能力,都有自己的关键期,有的人这个时期较长,有的人这个时期比较短,如果在这个时期对儿童进行适时而恰当的早期教育,儿童的兴趣容易形成,能力也发展较快;如果在这个时期得不到适当的教育,兴趣形成、能力发展就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布鲁姆主编的《青少年的潜能开发》一书,通过对21位钢琴家的研究,发现这些钢琴家第一次获大奖的年龄是19~3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2.8岁;他们开始上钢琴课的年龄在3~9岁之间,平均为5.7岁,他们学习钢琴的年限平均为17年。可见,恰当而适时的早期教育是儿童兴趣形成、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基础。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缺乏早期教育的人也会成才,只是他们要想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能,直到取得杰出的成绩,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克服更多的困难。

但兴趣引导应考虑儿童的意愿、能力、个性特点等,这才更具针对性,也会取得成效,否则,离开孩子的个性特点、能力和意愿,盲目地去进行早期教育,不但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因此,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时,应对儿童的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在儿童自愿的基础上,选择一项适合儿童个性特点的,能开发儿童潜能的项目,作为早期教育的内容,这样,不但有利于形成儿童的兴趣,也有助于儿童潜能的开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