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题的提炼与表达

主题的提炼与表达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主题的提炼与表达无论从社会实践,还是从间接材料来获取主题,主题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它有一个孕育、形成、深化、升华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主题的提炼,即对全部写作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出材料的思想意义。所以,主题的提炼,必须依赖于作者的思想、世界观和审美情趣。巴尔扎克的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使他能同情下层人民的不幸,关心他们的疾苦。

第四节 主题的提炼与表达

无论从社会实践,还是从间接材料来获取主题,主题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它有一个孕育、形成、深化、升华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主题的提炼,即对全部写作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出材料的思想意义。因此提炼主题既离不开写作材料,也不能离开主题所具有的本质属性。

一、主题的提炼

具体来说,主题的提炼应从三方面进行:

(一)主题具有客观性,必须从全部材料所显示的思想内涵来概括

主题来源于客观实践,产生于材料之中,这是它的客观性体现。它不是作者外加的,而是蕴含在生活、材料之中。这种客观性,决定了主题提炼必须从全部材料中获取,材料不全不行,只从局部材料出发,就犹如“瞎子摸象”,只能得出片面的结论。如国内某报曾发表一篇通讯,报道中国科学院一研究所压制一位从事DNA功能研究的科技人员,该所的研究人员看后十分生气,其原因是这位科技人员的成果并不成熟,学术界分歧很大,这本属正常的学术争论,不能是说一方压制另一方。这篇通讯的失误就在于只听了一面之词,而没有全面、详细地占有材料,从全部材料中发掘所含的意蕴,自然写出的文章就不能正确地反映事物本质。

还应注意的事,提炼主题如果只停留在材料的表象上,没有深入挖掘材料的本质意义,提炼的主题即使很全面,也是肤浅、一般化的。在众多的材料中,许多材料所显示的意义并不明显,其包括的意义总是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的。这就需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从材料的表象中发掘内涵,从材料的广泛联系中去发现本质。

(二)主题具有主观性,必须依赖于作者的思想、世界观和审美情趣

主题虽然具有客观性,但它自始至终都受到作者思想、世界观的制约。作者在对材料的归纳、概括中,无不渗透着他的思想、观念、情感以及审美情趣,表现出他对客观现实的理解与评价,所以主题又具有主观性。同一事物,由于人们的经历、环境、教养、思想情趣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秋天,是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有人写得肃杀、凄凉、令人伤感,如欧阳修的《秋声赋》写得“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杀,山川寂寥”;而峻青的《秋色赋》却写出了一个金色的秋天,丰收的秋天,一个欣欣向荣的秋天,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与主题。所以,主题的提炼,必须依赖于作者的思想、世界观和审美情趣。一般说来,主题提炼的深度与作者思想、世界观、审美素质的高度成正比。要提炼出深刻的主题,作者应高屋见瓴,具有先进的世界观,智睿、深邃的思想。马克思、毛泽东、鲁迅既是写文章的大家,又是杰出的思想家,才使他们能站在时代、思想的高度,写出划时代的作品。

当然,一种精神产品的制作,往往又是很复杂的。在文学史上一些世界观落后,甚至某些思想趋于反动的作家,也写出了不朽的作品,如法国的巴尔扎克。恩格斯在指出巴尔扎克“伟大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挽歌,他的全部同情都在注定要灭亡的那个阶级方面”的同时,又高度评价“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的历史。”[3]这说明人的世界观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包括人的政治观、哲学观、人生观、伦理道德观等,不能简单等同于思想的好坏。当一个人的世界观中某些积极因素起主导作用时,就能做出有益人类社会的事情。巴尔扎克的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使他能同情下层人民的不幸,关心他们的疾苦。加之他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高超艺术表现手法,就使他的作品以无以伦比的艺术魅力和人格光辉掩盖了其思想的局限性。这当然属于特殊情况,而且其作品在表现生活的本质上毕竟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一般来说没有思想认识的高度,也就没有认识的升华,也就提炼不出深刻的主题。

(三)主题具有时代性,提炼主题要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

文章作为客观现实的反映,就一定渗透着那个时代人民的共同愿望、呼声,以及那个时代的精神特质,这就是文章的时代性。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自已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关心的主题。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到文艺复兴的人的解放;从屈原的《离骚》到杜甫的《三史》《三别》,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主题的时代性无处不在,都是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精神特质在文章里的一种投影。所以凡是贴近现实,为现实所用的作品,就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所以主题的提炼,不仅在于反映现实,而且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去理解、把握时代赋予现实的特征,准确地传达当代人的思想、情感、愿望和呼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现实中的一些热点问题的关注和理解,抓住这些问题去发掘、提炼,使主题具有时代感,就能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实用价值。

二、主题的基本要求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衡量文章价值的主要标准,因而主题的提炼就尤其重要,怎样给文章立意?怎样确定一个好的主题?这是写作主体首先考虑的问题。

主题作为观念形态,往往意蕴纷呈,特别是文学作品,主题往往具有含蓄性和不确定性。但并不是说文章的立意,没有一定的原则和要求。一般来说,应用文体的主题要正确、鲜明、深刻、集中和新颖。

(一)正确

主题的正确是指文章的立意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做到观点正确,认识全面。客观事物千差万别,纷繁芜杂,要善于在众多的材料中,分清现象与本质、主流与支流,否则就会归纳出片面、错误的结论。主题的正确,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和审美情趣,分清真善美与假丑恶。主题的正确也并非只有表现正面的、歌颂的东西,对于那些反映落后的、阴暗面的、暴露的东西,只要站在人民的立场去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也是正确的,其目的在于引起人们的关注,社会的疗救。正确的主题,才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这是文章立意的基本要求。

(二)深刻

立意要深刻,是对主题的较高要求。凡是优秀的文章,主题都不是浅肤的。深刻的主题不仅仅表现在反映事物的真实与正确方面,还要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文章主题的深刻与否,关键在于作者能否跳出具体材料的范围。只有站在时代、思想的高度,去把握事物的广泛联系,进行深入开掘,认识才有可能由肤浅变得深刻。

主题的深刻还在于反对文章的平庸、立意陈旧和雷同,要使人们读后得到一种新的思考和启迪。深刻的主题不一定非得表现重大的题材,也并非一定要出自那些英雄史诗、革命题材;相反,只要你在平凡的生活、工作中发现了真善美,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同样可以表现出深刻的主题。

(三)鲜明

主题的鲜明,是指作者在文章中要用直接明确的语言把文章的主题揭示出来,并放在文章重要的位置,让读者一读文章,就能了解到文章的观点、目的和意图,这是应用写作主题的一个基本要求。如果应用文中的主题含蓄不清,应用文的实用价值就无法实现。因此,在应用文写作中,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你褒扬什么,贬低什么;你歌颂什么,鞭挞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含蓄隐晦。

(四)集中

主题集中,是指文章要一文一意,不搞多中心。主题是文章的核心,多中心也就成了无中心,所以文章立意最忌面面俱到,贪大求全。古人曰:“一多乱文”。文章主题多了,就必然导致各自为政,材料枝蔓,结构杂乱无章。一篇文章思想内容可以是丰富的,但主题必须是集中、单一的。写应用文讲究一文一事,写议论文讲中心论点,都是指文章主题要集中。篇幅较长的文章,在一个主要观点下面有时有几个次要的观点,但它们必须和主要观点发生联系,围绕主要观点从不同方面来表现中心,不能喧宾夺主。

清代学者刘熙载说:“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即把主题集中、概括成一段话或一句话,以此来统帅全文。这样的文章才主题集中,中心突出。

(五)有新意

文章的立意要新,表现出新的认识、观念,对事物新的发现或新的角度,给人以新鲜感。古人曰:“文贵创新”,其“新”主要体现在立意上。清代画家郑板桥有诗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主题就要像二月花一样,在经历冬天万花凋谢时,它一花独放,既给人以鲜艳、清新之感,又带来春天的气息。凡是思想平淡、观念陈旧、立意雷同的文章,一定也是平庸之作。

主题的新意,不仅是前人未曾认识到的,也包括从前人认识到的事物中以不同的角度、思维方式去发掘新意,如不能摆脱思维定势,变换观察角度,就只能人云亦云,无法捕捉到有新意的东西。当然,一般文章写作,并非篇篇都要有新意,如应用文体、说明类文章,但总得考虑文章的实用价值,即目的、新的要求、措施、办法,否则文章的写作就失去了意义。

三、主题的表达

主题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文章体裁,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同时它又受文章内容的制约。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形式,即直接表现法和间接表现法。

(一)直接表现法

直接表现法即作者在文章中用鲜明、概括的语言直接把主题揭示出来。议论类文体、应用类文体、学术类文体等一般文章写作常用这种主题表达方式。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常用的表现方式:

1.标题显意

通过文章的标题把主题揭示出来。有时标题就是文章的主题,有时标题暗示文章的文体,如《反对自由主义》《计算机的运用》。

2.开宗明意

作者在文章一开始便把主题提出来或引出来。新闻写作的导语、调查报告的前言、学术论文的序言多采用这种方法,如《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一开始便用设问的方式揭示主题。

3.文中点意

即在文章的行文中自然地引出主题,或在记叙中概括主题,或在议论中归纳主题,多用夹叙夹议的方法。

4.篇末结意

即在文章结束时,把主题归纳出来,既收束全文,又使文章的主题得到最后的展开,给人以意味深长之感,在散文、通讯、议论文、讲演稿等中常常运用。如杨朔《荔枝蜜》结句:“半夜里,我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郭沫若的《科学的春天》结尾:“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二)间接表现法

这种表达主题的方式,不是直接用语言把主题揭示出来,而是把主题寄寓在人、事、物、景以及情节的自然表述中。读者在阅读中去体会、理解文章的主题,所以又叫含蓄法、寓意法。文学作品和一些记叙类文体常采用这种表达方式。具体运用有以下几种方式:

1.托物言志

作者在文中不直接表现主题,而是把主题寄寓在对某一事物的描写中,立意委婉、含蓄,给人以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周敦颐的《爱莲说》,通过对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流而不妖”的描写,表现了一种高洁品格。杨朔的《荔枝蜜》《香山红叶》均属此类作品。

2.融意于景

作者把思想、情感寄寓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达到一种情景交融、意景交融的境界。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美丽如画、宁静淡雅的荷塘月色中,蕴含着一层淡淡的忧愁,与美丽的月色相背的是难耐的令人窒息的现实,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给人以启迪。

3.形象传意

这类文章通过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主题,这种形象的塑造寄寓了作者的思想和审美情趣。鲁迅的《祝福》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没有说一句话,但从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描写中却揭示了封建礼教的荒谬和对人的摧残。

4.情节显意

把主题蕴含在情节和事件的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如鲁迅的《一件小事》,随着对“小事”的回忆叙述,劳动者精神的崇高、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渺小便自然地显现出来。这在情节性强的文章中常常运用。

四、命题与审题

(一)文章的命题

文章的命题,即给文章命名,确立文章的标题。大凡写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奉命而作,按既定的题目写作;另一种是有感而发,自己萌发出写作意图。前者一般不涉及命题的问题,后者往往要考虑命题。

标题,是文章的名称,也是文章的眉目,是文章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具有点睛传神的作用,它点文章之睛,提读者之神。特别是报纸,信息量大,读者往往先浏览标题,再根据标题来决定看哪篇文章,所以必须重视标题的拟定,不可单调、乏味。具体命题是要注意三个方面:

1.贴切

命题要从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出发,要和文章的内容、大小、情调一致。内容丰富,篇幅长的文章,标题不宜过小;内容单一,篇幅短的文章,标题不宜过大。特别是应用文,多是一事一文,最好以解决某个问题命题,一目了然,也便于归档查阅。所谓情调一致,指深沉、压抑的文章,不宜命欢快的题目;轻快活泼的文章,不宜命压抑、晦涩的题目。

2.简洁

标题不宜太长,尽可能用极其简练的语言给文章命题。标题太长,显得繁琐、拖沓,令人望而生厌。一些优秀作品,标题都经过千锤百炼。如巴金的《家》、茅盾的《子夜》、鲁迅的《祝福》等,都只有一两个字。当然,应用文体标题相对长一些,主要体现观点和内容,但也应该简洁、生动。

3.醒目

贴切、简洁是标题的基本要求,但标题的效果最终体现在醒目上,即要具体、新鲜,给人以新奇、悦目之感,产生一种阅读的诱惑力。

(二)审题

审题就是对文章题目进行分析,分清重点、范围、文体、要求等。凡是命题作文,都涉及审题的问题,审题不好,就不能把握题目的含意、要求,也就不能把文章写准、写严、写全。特别是一些应用文体,具有应命性和服从性,一定要准确地把握领导或决策部门的意图。

传统的作文法有审题眼、审题身之说。审题眼就是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或中心词,作为写作重点,它体现了文章的倾向和意图。如果题目只有一两个字,就要寻找到最佳的角度和突破口来写作,这样就不会偏题、跑题。如《竹锁桥边卖酒家》,题眼在“锁”字;《白杨礼赞》,题眼在“礼赞”。审题身,就是分清题眼的修饰、限制部分,它涉及文章的具体内容、范围。如《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嘱托”是题眼,前面部分便构成“嘱托”的内容、范围、对象。

除此以外,审题中还应注意审文体、要求。分清题目应采用何种表现形式,任何文章的内容都受到表现形式的制约,该用应用文的不能采用记叙文,它的语体、结构,表达方式都不一样。因此要分清题目应采用什么样的文章体裁来表现,有什么要求,以便采用更好的表现形式为内容服务。

审题要在动笔之前形成大致的构思意图,不可以边审边写,否则,容易把文章写得过散,过杂。审题应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与题目相关的知识,如果对题目无法理解,也自然就审不准题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