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辨阴阳消长,期刚柔相济

辨阴阳消长,期刚柔相济

时间:2022-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体脏腑之阴阳表里雌雄是“阴阳合德”的有机体。故脏腑之“阴阳合德”,刚柔相济,是在阴阳消长的动态平衡中维系的。故调补脾脏时,温阳之剂不可过燥,以免耗其阴;滋阴之方应避寒凉,以防伤其阳。遂于原方加用山药、熟地以滋阴配阳,俾阴阳合德,刚柔相济,只10剂奏功。故于阴阳偏虚之时,滋阴温阳之剂切勿偏激滥投,以防寄寓水火中之阴阳徒遭克伐,竟至泯灭。

一、辨阴阳消长,期刚柔相济

《易·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庄子·天下篇》也谓“易之道阴阳”,张景岳释之曰:“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人体脏腑之阴阳表里雌雄是“阴阳合德”的有机体。故脏腑之“阴阳合德”,刚柔相济,是在阴阳消长的动态平衡中维系的。五脏虽有阴阳之分,但每脏又各有阴阳,“阴者阳之守,阳者阴之使”,可见阴为物质基础,性柔曰体;阳为功能表现,性刚曰用,一脏之刚柔相济,阴阳合德,一脏之功能始可完善。如脾为太阴,乃至阴之脏,然其精微物质之生化运化转输又无不赖其阳用,其体用有节,方能尽运化转输,斡旋上下等职。脾阳不足,故可出现脘腹胀满、纳差便溏等证。若脾阴亏虚,也可罹患上述之症,奈由营阴亏虚、阳失滋助、脾之转输运化也为之不健也。故调补脾脏时,温阳之剂不可过燥,以免耗其阴;滋阴之方应避寒凉,以防伤其阳。脾脏若斯,他脏孰能例外?

【案例1】 曾治王某,女,36岁,五更泻泄10余年,更医数人,皆以温肾固涩之四神丸加味,总以少效而羁延不愈。余见其形瘦神疲,唇赤颧热,舌淡红少苔,脉虚细按之略数。虽腰脊酸痛,手足不温之肾阳不足之症显然,但久泻之恙,又屡服温阳助火之剂,肾阴亏虚当自不待言,阳失阴助,封藏主蛰之职不能,关门不固之恙岂能向愈?遂于原方加用山药、熟地以滋阴配阳,俾阴阳合德,刚柔相济,只10剂奏功。一脏如斯,若阴阳属性不同的两脏失却合德滋生为用时,同样会出现阴阳偏颇乖逆之症状。心阳之用全在调神主血,统领全身气阳之运行;肾阴之用则为滋水养精,专司脏腑肢节百骸之濡润。且心火下行以温肾水则肾水无阴凝之虞,肾水上承以济心火则心火无亢炎之势,始成水火既济,阴阳合德;反之则心火独炎于上,肾水只润其下,则呈水火不交之态。辨治时,应视孰主孰次,或主以折心火以下交肾水,或主以滋肾水以上济心火,俾心肾交泰,水火既济则佳。再如坎为水,但有一阳伏于其中,阴中有阳;离为火,但有一阴寄于其内,阳中有阴也。故于阴阳偏虚之时,滋阴温阳之剂切勿偏激滥投,以防寄寓水火中之阴阳徒遭克伐,竟至泯灭。宜遵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泉源不竭”之旨,方可达到阴阳合德、水火相滋互生之佳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