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处理

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处理

时间:2022-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源水质特别是地面水往往不能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要求,饮用前必须加以净化处理。净化的目的是除去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物质和病原体等。过滤的功效有三方面:①使滤后水质浑浊度达到生活饮用水水质要求。⑤消毒剂及消毒副产物对健康的影响以及预防或消除的可能性。氯对病毒的作用,主要是作用于病毒的核酸而使病毒产生致死性损害。

四、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处理

水源水质特别是地面水往往不能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要求,饮用前必须加以净化处理。净化的目的是除去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物质和病原体等。如果源水有臭、有味,或含有过量的铁、锰、氟等时,还必须进行特殊处理后才可作为饮用水。常规的给水净化工艺过程包括混凝沉淀、过滤和消毒。

(一)混凝沉淀

天然水中常含有多种悬浮颗粒和胶体物质,特别是胶体颗粒难以自然下沉,因此需加混凝剂进行混凝沉淀(coagulative precipitation)。

1.原理 水源水中含有的悬浮物质和胶体颗粒,本身难以自然沉淀,尤其胶体颗粒带有负电荷,互相排斥更难下沉。投加金属盐类混凝剂后经水解形成带有正电荷的胶体粒子,能与带有负电荷的胶体粒子相互吸引,发生电荷中和作用,凝聚成体积大的矾花;一些高分子混凝剂和金属盐类混凝剂在水中形成线型结构高聚物,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随着吸附微粒的增多,高聚物弯曲变形,或成网状,从而起到架桥作用。相互吸附凝聚的颗粒,逐渐形成粗大的絮凝体(矾花),可吸附水中悬浮物、细菌和溶解性物质,体积与重量逐渐增大而下沉,在下沉过程中又可携带一部分上述物质。

2.混凝剂与助凝剂 常用混凝剂可简单地分为两类:一类为金属盐类,常用的有硫酸铝、明矾、三氯化铁及硫酸亚铁。另一类为高分子化合物,主要有聚合氯化铝和聚丙烯酰胺

助凝剂的作用一是调节或改善混凝条件,如原水碱度不足,可加石灰;二是改善絮凝体结构,如铝盐产生的絮凝体细小而松散时,可用聚丙烯酰胺或活性硅酸等助凝。

3.影响混凝沉淀效果的因素 影响因素主要有:①水中颗粒物的性质和含量;②水中荷电的溶解性有机物和离子的成分及其含量;③水温;④水的pH和碱度;⑤混凝剂的品种、质量和用量;⑥混凝剂的投加法、搅拌强度和反应时间。由于影响因素多,故确定水源以后,需要通过混凝试验确定选择混凝剂品种、最佳pH和投药量。

(二)过滤

过滤(filtration)是指浑水通过石英砂等滤料层以截留水中悬浮杂质和微生物等过程。过滤的功效有三方面:①使滤后水质浑浊度达到生活饮用水水质要求。②水经过滤后,除去水中大部分病原体,如致病菌、病毒以及寄生原虫和蠕虫等。特别是阿米巴包囊和隐孢子虫卵囊,它们对消毒剂的抵抗力很强,主要靠过滤去除。③水经过滤后,残留的微生物失去了悬浮物的保护作用,为滤后消毒创造了条件。因此在以地面水或直接受地面水影响的地下水为水源时,有时可以省去沉淀或澄清,但过滤是不可缺少的。

1.原理 一是筛除作用:水通过滤料时,比滤层孔隙大的颗粒被截留,随后滤层孔隙逐渐变小,较小的颗粒也被截留;二是接触凝聚作用:未被沉淀作用去除的细小絮凝体或脱稳颗粒,因与滤料接触而被吸附,滤料吸附絮凝体后,形成生物膜,其吸附作用进一步增强。

滤池工作周期可分三期:①成熟期:此时滤料清洁,过滤效果较差,需降低滤速或实行初滤排水;②过滤期:此时滤料表面已吸附了一层絮凝体或已经形成生物膜,净水效果较好;③清洗期:在过滤过程中,滤层孔隙不断减少,水流阻力越来越大,产水量变小,需要停止过滤进行清洗。

2.滤料的卫生要求 ①滤料本身化学性质要稳定,长期浸泡不应溶解出有毒、有害物质,同时也不与水中化学物质结合而产生有毒物质;②滤料本身不能被微生物利用和分解;③滤料要有良好的机械强度,使用时不被磨损和碎裂;④滤料颗粒粒度要均匀,有一定的级配和适当的孔隙率。

3.影响过滤效果的因素 ①滤层的厚度和滤料粒径大小。②滤速:根据滤层性质而定。③水质的质量:浑浊度、有机物含量、色度、藻类等含量的多少。④滤池的类型:慢滤池除去微生物的效果在99%以上,而快滤池的效果有时在90%以下。

(三)消毒

饮用水消毒(disinfection)在防止介水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上具有重要意义。通常的净水处理虽然能去除大部分微生物,但大都难以使水质符合细菌学要求,为保证饮用水在流行病学上的安全性,必须消毒。某些地下水可不经净化处理,但通常仍需消毒。

饮水消毒方法可分为两类:即物理消毒法和化学消毒法。前者如煮沸、紫外线、超声波等消毒方法;后者如用液氯、二氧化氯、臭氧、过氧化物等进行消毒。其中应用最广的是氯化消毒。

在选择饮水消毒剂时,应考虑以下因素:①杀灭病原体的效果。②控制和检测的难易。③剩余消毒剂的有无。④对水质感官性状的影响。⑤消毒剂及消毒副产物对健康的影响以及预防或消除的可能性。⑥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行性。

氯化消毒是指应用液氯或氯制剂进行饮水消毒。含氯化合物中氯的化合价数大于-1者,均为有效氯,具有杀菌作用。刚出厂的漂白粉和漂白粉精含有效氯分别是25%~30%和60%~70%,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有效氯会逐渐降低。

氯在常温下为黄绿色气体,具强烈刺激性及特殊臭味,氧化能力很强。在608.0~810.6kPa(6~8个大气压)下,可变成液态氯,体积缩小457倍。液氯常用于集中式给水消毒;漂白粉[Ca(OCl)Cl]和漂白粉精[Ca(ClO)2]多用于水井或自备水源井的消毒。

1.氯化消毒的原理

Cl2+H2O ─→HOCl+H+Cl

HOCl ─→H+OCl

2Ca(OCl)Cl+2H2O ─→Ca(OH)2+2HOCl+CaCl2

Ca(OCl)2+2H2O ─→Ca(OH)2+2HOCl

无论是液氯还是氯的化合物,在水中都能形成体积小、电荷为中性的次氯酸,它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损害细胞膜,使其通透性增加,导致细胞内蛋白质、RNA、DNA等物质漏出,并能干扰多种酶系统(特别是能氧化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中的巯基,使糖代谢受阻),从而使细菌死亡。氯对病毒的作用,主要是作用于病毒的核酸而使病毒产生致死性损害。

2.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

(1)加氯量和接触时间:实验表明,要保证氯化消毒的效果,必须向水中加入足够的消毒剂,并有充分的接触时间。冬季不低于60分钟,夏季不低于0.5小时。需氯量是指氧化1L水中的有机物、还原性无机物和灭菌以及完成某些氯化反应等所消耗的有效氯量。余氯是指加氯消毒接触一定时间后,水中剩余的有效氯。包括游离性余氯和化合性余氯。游离性余氯即HOCl,OCl;化合性余氯是指一氯胺(NH2Cl)和二氯胺(NHCl2)。水中余氯限量值与余氯性质有关,如是游离性余氯,则要求常温下接触30分钟后,余氯有0.3~0.5mg/L;若为化合性余氯,则要求在接触1~2小时后,余氯不低于1~2mg/L。游离性余氯在0.3mg/L以上时,对肠道致病菌(如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钩端螺旋体、布氏杆菌等均有杀灭作用。游离性余氯的嗅觉和味觉阈为0.2~0.5mg/L,慢性毒性阈剂量为2.5mg/L,故规定用氯消毒时冬季接触60分钟,夏季接触30分钟,游离性余氯不低于0.3mg/L。末梢水中不应低于0.05mg/L。如果出厂水余氯正常,末梢水中未检出,提示有二次污染

加氯量是加氯消毒时投加的有效氯量,为需氯量与余氯量之和。加氯量与余氯的关系详见图2-2和图2-3。水中无氨的情况下,余氯为游离性的;在水中有氨的情况下,首先形成结合性余氯,随着加氯量的增多,结合性余氯被分解,直到折点(D),再继续向水中投加氯,所形成的是游离性余氯。

img30

图2-2 水中无氨时加氯量与余氯的关系

img31

图2-3 水中有氨时加氯量与余氯的关系

(2)水的pH:次氯酸是弱电解质,在水中次氯酸(HOCl)和次氯酸根(OCl)的多少与水的pH有关。pH<5.0时,主要以次氯酸的形式存在,随着pH的增高,次氯酸解离成次氯酸根逐渐增多;当pH=7.5时,次氯酸与次氯酸根大致相等;pH>9时,OCl接近100%。根据对大肠杆菌实验,次氯酸的杀菌效率比次氯酸根高80多倍,因此,氯化消毒时,水的pH不宜太高。

(3)水温:水温高,杀菌效果好,水温每提高10℃,杀灭病菌率可提高2~3倍。

(4)水的浑浊度:悬浮颗粒可吸附微生物,使之凝集成团,使消毒剂难以作用于微生物,降低消毒效果。因此,消毒前应先进行混凝和过滤处理,尽量降低水的浑浊度。

(5)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微生物对氯的耐受性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大肠杆菌抵抗力较低,病毒次之,原虫包囊抵抗力最强。如果水中微生物过多,则消毒后就难以达到卫生标准的要求。

3.常用的氯化消毒方法

(1)普通氯化消毒:当水的浊度低,有机物污染轻,且基本无酚类物质时,加入适量的氯,接触30分钟就可达到消毒目的。该方法所需时间短,效果可靠,水中的余氯主要是游离性余氯(HOCl,OCl)。缺点是源水是地面水,消毒后会产生三卤甲烷等氯化消毒副产物。所以,加氯消毒前一定要净化处理,消除有机前体物的含量。

(2)氯铵消毒法:在水中先加入氨(硫酸铵、氯化铵),然后再加氯,氨与氯的比一般为1∶3~1∶6为宜。本方法的优点是减少三卤甲烷的生成;先加氨后加氯防止了氯酚臭;化合性余氯稳定,在管网中持续时间长。缺点是接触时间长,费用较贵,操作复杂,对杀灭病毒效果较差。

(3)折点氯化法:是指加氯量超过折点的一种消毒法。优点是消毒效果可靠;能明显降低铁、锰、酚和有机物含量,因而有除臭、去色的作用。缺点是耗氯量高;需事先求出折点加氯量,且有时折点不明显;会增加氯化副产物。

(4)过量氯消毒法:当有机物污染严重时,或在野外工作,或发生意外事故,需短时间内达到消毒目的时,可加过量氯于水中,使余氯量达到1~5mg/L。消毒后的水,可用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或活性炭脱氯。

4.其他消毒方法

(1)二氧化氯消毒:ClO2在常温下为橙黄色气体,易溶于水,但不与水起化学反应,在水中极易挥发,当空气中ClO2浓度大于10%或水中浓度大于30%时,具有爆炸性。在碱性溶液中,ClO2可发生歧化反应。二氧化氯是效果很好的饮水消毒剂,杀菌作用比液氯好,对细菌、病毒、真菌孢子的杀灭性都很强。优点:①可减少水中三卤甲烷等氯化副产物的形成。②当水中含氨时,氧化消毒作用的强度不变。③杀灭水中病原体效果不受pH影响。④消毒后余氯稳定持久。⑤可去除水中的异色和异味,不形成氯酚臭。⑥有较强的除铁、锰作用。缺点:①ClO2有爆炸性,必须现场制备,立即使用。②工序复杂,成本高。③ClO2的歧化物对动物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和变性血红蛋白症等。

(2)臭氧消毒:O3是强氧化剂,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氧大13倍。其性质极不稳定,消毒时需要临时制备,立即使用。投加量一般不大于1mg/L,要求接触时间为10~15分钟,剩余臭氧为0.4mg/L。其优点是效果比ClO2和Cl2好;用量少;接触时间短;能去除水的色、臭、味和铁、锰、酚等;不产生三卤甲烷;不受水的感官性状影响;用于前处理可加强絮凝作用,减低混凝剂的用量。缺点是投资大,费用高;水中的臭氧不稳定,控制和检测需要较高的技术;对管道有腐蚀作用,故出厂水不含O3,无持续杀菌作用,需要第二消毒剂;与铁、锰、有机物等反应形成微絮凝物,增加水的浑浊度。

(3)紫外线消毒:波长200~295nm的紫外线具有杀菌能力。其中波长为254nm者杀菌能力最强。优点是接触时间短、效率高、不影响水的臭和味。缺点是消毒后无持续杀菌作用;每支灯管处理水量有限,成本较高。

(4)煮沸消毒:这是最常用的消毒方法之一,其消毒效果可靠,对一般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和寄生虫卵,经煮沸3~5分钟后均可全部杀灭,因此为预防肠道传染病的介水传播,应大力提倡喝开水。

(5)碘消毒:用于小规模一时性的饮水消毒和战时军用水壶消毒。优点是效果可靠,使用方便,一般接触10~15分钟即可引用。缺点是价格较贵,消毒后水呈淡黄色。

(许爱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