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伤寒论》中的“传”与“经传”

《伤寒论》中的“传”与“经传”

时间:2022-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经论者除了引用《热论》一段作根据外,在《伤寒论·太阳篇》中也有借口,这主要是第四、五两条有“传”字,第八条有“使经不传”字样。不过不同于《热论》的是,仲景又指出“脉若静者为不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查《伤寒论》中之所谓经,并非指经络,而是代表患病的日数,亦即“过程”、“阶段”的意思。

传经论者除了引用《热论》一段作根据外,在《伤寒论·太阳篇》中也有借口,这主要是第四、五两条有“传”字,第八条有“使经不传”字样。把这些条文作为传经的根据,妥当吗?下面就谈谈这些问题。

先谈怎样叫“传”,再谈怎样叫“使经不传”。

《伤寒论》第四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第五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不少注家认为,这里之所谓“传”,即《热论》“一日巨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之谓,“颇欲吐”就是少阳之喜呕,“躁烦”就是内传阳明。不过不同于《热论》的是,仲景又指出“脉若静者为不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对“日传一经”之说又灵活看待。是这样吗?我们且不说《热论》中根本不存在日传一经之说,即使伤寒果真能日传一经,但传少阳也不是“颇欲吐”,而是口苦咽干目眩,传阳明也未必都见烦躁。再说“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不传了,为什么论中还有“伤寒五六日,往来热”属少阳,七八日大便硬属阳明呢?既然有这些讲不通处,就可知把这两条的“传”讲成“传经”,是不对的。

《伤寒论》之“传”,不等于“传经”,旧注家中也早有认识,不过人们往往不加注意罢了。这里列举以下几段名家的注解,以作证明。

柯韵伯解第四条云:“若受寒之日,颇有吐意,呕逆之机见矣,若见烦躁,阳气重可知矣,脉数急乃脉阴阳俱紧之互文,即《内经》‘人伤于寒,传而为热’之传,乃太阳之气生热而传于表,即发于阳者传七日之谓,非太阳与阳明、少阳经络相传之谓也。”尤在泾注解此条云:“寒邪外入,先中皮肤,太阳之经,居三阳之表,故受邪为最先。而邪有微甚,证有缓急,体有强弱,病有传不传之异。邪微者不能挠乎正,其脉多静;邪甚者,得与正相争,其脉数急,其人则烦躁而颇欲吐,盖寒邪稍深,即变而成热,胃气恶热,则逆而欲吐也。”

徐灵胎则曰:“寒伤于表,太阳受之,脉静,胸中无热,故可不传而愈。若初受寒邪,颇有吐意,邪已侵及胃腑,烦躁则热炽胸中,脉数急则热盛于经络也。传,指热传于表,非独寒传于里。”

这几家讲第四条的“传”,都没有说是传阳明传少阳,而说“传”是受邪化热。尤其柯氏之论,更明确指出,“传”是指寒邪传变为“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之太阳伤寒。

柯韵伯解第五条又说:“若伤寒二日,当阳明病,若不见阳明表证,是阳明之热不传于表也;三日少阳当病,不见少阳表证,是少阳之热不传于表也。”这也就是二日阳明证见,为传阳明,三日少阳证见,为传少阳的意思。可见,“传”是指见证之期,而非传经之日也。这与王叔和《伤寒例》的看法是一致的。阳明和少阳,其阴阳气的多少不同,病位也不同,所以受邪化热后,其热达于体表的时间,也有迟速早晚的不同。但不管如何,其热传表之后,由于热型不同,脉证各异,才可知其来路或来自阳明,若来自少阳。这样来认识“传”,就为学习《伤寒论》提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外感病在二三日热型症状起变化之时,绝非表热内传,而是阳明或少阳受邪化热,达于肤表的反应。如果阳明少阳未受病,就决不会有这样的反应,所以徐灵胎说,“传”是“热传于表,非寒传于里。”

下面再谈谈“传经”。

“传经”一词,除《伤寒例》外,未再见于论中其他各篇。只是在第八条提到:“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几乎所有的注家都认为“使经不传”,就是不使传经,“针足阳明”,就是防止太阳传阳明。这一看法,也是经不起推敲的。试问,如果针足阳明,只是防止太阳传阳明的话,那么太阳病只能传阳明吗?防不防止其传少阳?其次,针与灸不同,灸法主要是长于补,而针法主要是长于泄,针足阳明是针足三里穴,欲制止其传阳明,不补阳明以增强其抵抗力,而反泄之,也讲不过去。那么,“使经不传”究竟是什么意思呢?“针足阳明”又是为什么呢?下面先谈“经”是什么。弄清了经是什么,那么“使经不传”就不解自明了。

查《伤寒论》中之所谓经,并非指经络,而是代表患病的日数,亦即“过程”、“阶段”的意思。徐灵胎对此有明确的看法,他说:“伤寒六日,经为一经。”也就是说,观察外感病,以六日为一阶段——现在叫“阶段”,古时叫“经”。既然六日为一经,所以“太阳病七日以上自愈者”,叫“行其经尽故也”。七日不愈,进入第二过程,叫作“再经”,进入十三日以后,叫作“复过一经”。这些术语,在《伤寒论》中,都能找到根据。

正因为“经”不是经络,所以才可以“行尽”,可以“再经”,而且“霍乱篇”中还有“到后经中颇能食”的“后经”。论中的这些经,解作经络是讲不通的,而解作六日,则正好和“发于阴者六日愈,发于阳者七日愈”的说法相一致。《素问·热论》有“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之文,也证实了从古以来,对伤寒病就有以六日为一阶段这种观察方法。

“使经不传”,就是要使病愈于第一经之内,而不使其延续到第二过程。足阳明三里穴,《针灸大成》称其主治“伤寒热不解”,“发热汗不出”,所以是出汗、解热之穴,针又主要是泻法,当太阳病第一经过去之后,仍不自愈,而有延续再一经的趋势时,趁此外邪顶峰已过,将衰之际,针此穴使其自汗而愈,不使其延续至第二经,这就叫“使经不传”。如果不针,听其自然发展,一经之后汗未出热未尽,仍发热无汗进入下一经,就是过经不解,这叫作“再经”,也就是“经传”。

经传只是代表病程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连续,并不代表病情的变化,所以《伤寒论》中有“七日以上自愈者”,有未愈而“欲作再经者”,有“柴胡证仍在者”(103),有“谵语者”(105),有“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者,有“过经乃可下之”者(217),有下利后不能食,有“到后经中颇能食”者(384)。这就说明,患病后,人体经过正邪斗争,其或愈或不愈,或加重至死亡,都可以六日为一阶段来观察,这就是“经传”的意思,它和“传经”根本不是一回事。

那么后世注家所谓的“传经”,《伤寒论》中有没有呢?答曰:由这一经病演变成另一经病,《伤寒论》中是有的,但论中不叫传经,而叫“转属”。“转属”和注家们所谓的传经,有些相似,但“传经”这一说法,概念并不太清楚,而“转属”则有明确的病机与病理,这一问题,下面再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