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大学生学业压力大不利于成才

中国大学生学业压力大不利于成才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概念分析法是各种辩论活动中最基本的辩论方法。作为正方一辩的陈词,其中所用的辩论方法是演绎论证法。宁戚将周公和宋桓公的对比有力地震撼了宋桓公,使他认识到错误,赶忙向宁戚道歉。类比论证是一种逻辑方法,在辩论过程中,通过对两个对象的比较,得知它们已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属性,进而推知这两个对象在其他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的结论,从而证明论题是正确的。刘绍棠发现提问的这个女同学是个漂亮的姑娘,于
辩论技巧_现代人际沟通与语言艺术

一、概念分析法

在辩论的过程中,我们对所使用的概念必须有明确的界定,要明确该概念的内涵、外延、特征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使自己的阐述准确、科学、严谨,才能够有效地防止对方偷换概念或者转移论题。所以,概念分析法是各种辩论活动中最基本的辩论方法。

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初赛第四场的辩题是“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正方为剑桥大学,反方为复旦大学。正反两方一上场就根据己方的观点对辩题进行分析,对概念进行界定。

正方一辩:“今晚的论题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要,而谈道德是指推行道德。‘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就是说,我们不能脱离温饱而空谈道德。”

“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判断是非好坏的价值标准。我问对方同学,要判断是非好坏的基础到底是什么?归根到底是看这个事物符合不符合人的需要。而我再问对方同学,人要生存,最起码、最基本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

“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人的行为准则。我问对方同学,人们定出行为准则是干什么的?定出行为准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

反方一辩:“我方认为,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有理性的人类存在,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只要有理性的人类存在,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谈道德。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

“道德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由社会舆论和良心加以支持。众所周知,谈道德实际包括个人修养、社会弘扬和政府倡导三层含义。……”

“所谓必要条件,从逻辑上看,也就是‘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的意思。因此,对于今天的辩题,我方只需论证没有温饱也能谈道德。而对方要论证的是,没有温饱,就绝对不能谈道德。……”

二、归纳论证法

归纳法是由个别上升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辩论中最常用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包括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对于具有一般规律性的全称判断的命题,在掌握足够多的经验和事实的基础上,辩论者多会采用归纳法进行论证。1996年第二届中国名校大学生邀请赛,在关于“学生学业压力大有利于成才还是不利于成才”的辩论中,反方哈尔滨工业大学队有段陈词: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教育史。刚才对方辩友说,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可是孟子在教育学上还说过,教育必须“盈科而进,教异多术”,而王守仁主张“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在和他们遥相呼应的西方,不论是亚里士多德的逍遥式教学还是维多尼诺的快乐之家,不论是巴泽多的泛爱学校还是德加富尔的学会生存,都体现着学业压力大不利于成才的思想。中世纪的神学院和中国明清倒是注重大的学业压力。前者要求学生像老人的拐杖一样活着,而后者纯粹为固智慧、坏心术的八股取士服务,这两种模式培养的人绝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殷切呼唤的。读史使人明鉴,而事实胜于雄辩,古今中外,各种教学改革和言论都证明学业压力大不利于成才。范例教学派在德国轰轰烈烈十几年,终于因为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而偃旗息鼓,同一时代的布鲁诺因为主张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制造轻松的学习环境,所以它在美国大受欢迎。欧美拒绝大的学业压力。那么推行克己自律的儒家文明,又是怎样对待这一问题的呢!我想对方辩友一定知道,日本学生的学业压力是很大的,然而就在去年,他们实行了一个周五教学式,主要就是为了缓解大的学业压力,五个月的实践表明,它不但减轻了考试作弊和校园暴力,而且使学生有了更多独立支配的时间去发展个性,体验生活。

这段陈词,归纳了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权威人士的言行和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的做法,来证明本方“学生学业压力大不利于成才”的观点。

三、演绎论证法

演绎法是由一般推导出个别的推理方法,前提中蕴涵着结论,这是演绎法最明显的特点,在辩论中也是一种最常用、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演绎法包括简单判断推理和复杂判断推理,典型形式是三段论的推理方法。例如:

在两高校大学生以“农村经济发展关键靠农村自身还是靠城市带动”为题的辩论赛中,主张靠农村自身的正方讲:“我们认为‘关键’是指内在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发展农村经济,农村自身是内因,城市带动是外因。因此,农村经济发展关键靠农村自身。”

作为正方一辩的陈词,其中所用的辩论方法是演绎论证法。转化为三段论的推理方式就是:内因是事物变化的关键,农村自身是内因,所以农村自身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四、对比论证法

对比论证法就是把两种反差很大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鲜明的对比让人区分出真善美和假丑恶,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的论证方法。例如:

在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宁戚去宋国见宋桓公。深深施礼之后,宋桓公却不动声色,置若罔闻,非常傲慢。宁戚见此情景,抬起头来,长长地吸了口气说:“宋国真危险啊!”宋桓公说:“你说这话什么意思?”宁戚问:“你和周公相比,谁更贤明?”宋桓公答道:“周公是圣人,我怎敢和圣人相比!”宁戚接着说:“在周最强盛的时候,周公听说有人来拜见他,即使正在嚼着饭,也急忙把饭吐出来,去会见客人。即使这样,他还怕失礼。可是,你怎么做的呢?宋国这样衰落,国内接连发生杀死国君的事情。您的王位并不可靠,就算你像周公那样礼贤下士,有本事的人恐怕也不愿意到你这儿来。何况您还这样傲慢呢!宋国的处境还不危险吗?”

宁戚将周公和宋桓公的对比有力地震撼了宋桓公,使他认识到错误,赶忙向宁戚道歉。

五、类比论证法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性,也有和其他事物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类比论证是一种逻辑方法,在辩论过程中,通过对两个对象的比较,得知它们已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属性,进而推知这两个对象在其他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的结论,从而证明论题是正确的。

比如有一次,著名作家刘绍棠在南开大学作文艺理论报告,他讲到文学创作要坚持党的原则性时说:“每一个阶级的作家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即使是真实的东西,也是有所写有所不写的,无产阶级的文学更是如此。”

一位学生在台下递上来一张条子,上面写着:“刘老师,您说作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觉得不应该这样。既然是真实的,就是存在着的,存在着的,就应该表现,应该写,这才叫‘实事求是’嘛!”

刘绍棠发现提问的这个女同学是个漂亮的姑娘,于是就开玩笑说:“那好,我可以回答您的问题。不过我想先看看你学生证上的照片。”那位女同学迷惑不解。

刘绍棠说:“我要看看你的学生证上贴的是不是你长疮的照片。”

“刘老师,你真逗,谁会在脸上长疮时拍照,更不会把长疮时的照片贴在学生证上啊!”

刘绍棠问:“这就对了!你不在长疮时拍照片,更不会把长疮的照片贴在学生证上,这说明你是对自己看本质的。因为你是漂亮的。长疮时不漂亮是暂时的,它不是你真实的面目,你不愿意把它照下来贴在学生证上的想法是公正的。我们党的某些缺点和错误是需要批评的,但是许多事情是有其特殊原因的,它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应由党内采取措施去改正。可你非要把它们揭露出来,这岂不是要我们党把长疮的照片贴在工作证上吗?为什么你对自己是那样公正,对我们的政党却是这样不公平呢?”刘绍棠这一番随机的精彩辩论终于使那位女同学信服了。

上例中,刘绍棠巧妙地把女孩长疮的时候和我们党内可能出现缺点的时候进行类别,论证政党出现某些缺点和错误是暂时的,并不是其真实面目。

六、归谬正误法

归谬正误法一般是先假定对方的观点是正确的,然后顺着对方的逻辑将其观点推向极端,最后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而不是直截了当的展开反驳。

在美国独立初期,有一条法律规定,要有30美元才能当上议员。这个不合逻辑的规定,实际上是为了将当时还穷困潦倒的黑人排除在外。显然,这条法规是不公正的,但表面上看,并没有什么逻辑错误,不存在明显的荒谬性。

美国当时的进步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反对把有钱当作可以竞选议员的条件。他运用归谬正误法进行驳斥,从一般人都不会怀疑其荒谬性的神圣的法律中推演出荒诞不经的结论来。他说:“要想当议员,就该拥有30美元,那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我有一头驴,它值30美元,那么我就可以被选为议员了。一年以后,我的驴死了,那我的议员也就不能再当下去了。请问这究竟谁是议员呢?是我,还是驴?”

富兰克林将一头价值30美元的驴与美国的法律联系起来分析,用等价交换的原理巧妙地把金钱与议员的关系转变为一头驴与议员的关系,揭示了“神圣”法律的荒谬之处。

七、二难推理法

二难推理法又叫作假言选言推理,它是由两个假言判断和一个选言判断作为前提推出一个直言判断或选言判断的推理形式。它的特点是,不论对手选择所列出两种情况中哪一种,都会有不利后果。

相传,汉武帝整日幻想长生不老,派人四处寻找不死的秘方。一天,有个方士给他献上一坛酒,说是用仙草配制,喝后会长生不死。汉武帝听后非常高兴,命人把酒收藏在宫内,但不曾想被东方朔偷去喝了个精光。汉武帝心疼之余,准备把他杀了。东方朔运用两难推理法从容辩解说:“陛下,你不能杀我。这酒如果真能使人不死,那么,你杀我,我也不会死;如果你真的能把我杀死,那么,这酒又有什么灵验呢?难道您为了这种酒把我杀掉吗?”汉武帝无话可答,只得赦免了东方朔。

东方朔在这里用了复杂构成式的两难推理:

如果这酒是“不死之酒”,那么,你杀不死我;

如果这酒不是“不死之酒”,那么,不值得杀我;

这酒或者是“不死之酒”,或者不是“不死之酒”;

所以,或者杀不死我,或者不值得杀我。

两难推理可以使人处于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所以,经常用来揭露和反驳谬论。

八、抓住矛盾法

我们在辩论中,要善于在对方的言辞中,捕捉逻辑矛盾,并予以反击,让对方陷入自我矛盾的境地。有这样一个律师在法庭辩论中运用矛盾律巧妙揭露逻辑矛盾的例子:

美国著名律师赫梅尔,曾在一件赔偿案中代表某保险公司出庭辩护。原告声称,他的肩膀被摔下来的升降机轴打伤,至今,右臂仍抬不起来。

“请给陪审员们看看,你的右臂现在能举多高?”赫梅尔说道。原告慢慢地将手臂举到齐耳的高度,并表现出非常吃力的样子,以示不能再举得更高了。

“那么,你在受伤之前能举多高呢?”

赫梅尔话音刚落,原告不由自主地一下将手臂举过了头顶,引得全庭哄堂大笑。笑声宣告了原告的失败及辩护的成功。

原告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承认了“我的手臂现在不能举过头顶”和“我的手臂现在能举过头顶”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同时都是真的,因而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律师辩护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机智而巧妙地揭露了原告的逻辑矛盾。

九、巧设陷阱法

在辩论中,辩论双方的观点本来是相互对立的,因此想让对手接受自己的想法是很困难的。可是,如果能在你来我往的话语中,精心设置一个“吸引区域”,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向其深深陷入。通过这些话语引起对方按照你所希望的要求作答,从而自然而然地露出破绽或者落下话柄,正好为你批评和反驳对方所用。

基辛格在莫斯科向随行的美国记者团介绍美苏关于限制战略武器的四个协定签署会谈情况时说:“苏联生产导弹的速度每年大约250枚。”

有记者马上接着问:“我们的情况呢?我们有多少潜艇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导弹头?有多少‘民兵’导弹?”

基辛格说:“导弹有多少我不清楚,至于潜艇数目我是知道的,但不知是不是保密的?”

记者忙说:“不是保密的。”

基辛格说:“不是保密的?那你说是多少?”

记者无言可答。

基辛格故意问“不知是不是保密的”,而记者为了想知道真相,获取重要的新闻信息,所以一定会说“不是保密的”,好让基辛格说出实情。而基辛格反问记者“那你说是多少”,既然“不是保密的”,记者就应该知道是多少。事实上,记者不知道真实情况,所以答不上来。基辛格用如此高明的方法,不仅让记者陷入尴尬的境地,而且免于回答涉及国家机密的敏感问题。

十、偷换概念法

偷换概念是一种故意违反同一律要求的诡辩手法。在辩论过程中,使用的概念是明确的、同一的。但诡辩者为了达到扰乱视听的诡辩目的,故意偷换某个概念的含义,在一些词语上做文章。例如:

英国作家理查德·萨维奇患了一场大病,幸亏医生医术高明,才使他转危为安。作家甚是感激,并以厚礼表示酬谢。但医生对于施恩图报,却话里有话地说:“你可知道,你欠了我一条命的,你应用你的一生来报答我。”

“这个明白!”萨维奇说,“请你把‘一生’拿去。”说着顺手递给医生两卷本的《理查德·萨维奇的一生》。

面对得寸进尺的医生,确实让人难以钻空子,而萨维奇却投机取巧地运用了“一生”一词的歧义,让对方无话可说。萨维奇的表达不但巧妙,而且还很风趣,既摆脱了困境又活跃了气氛。

十一、针锋相对法

在辩论中,对方有时候故意刁难你或者恶意攻击你,企图影响辩论者的情绪。此时,如果对方是恶意攻击,辩论者就要借用对方的技法,针锋相对,反唇相讥。

被称为铁石心肠的日本总理大臣吉田茂,晚年丧妻。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西方女记者故意挑衅他:“请问阁下,您对女性是否感兴趣?”

显然,在公众场合向一位国家领导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极不礼貌的。吉田茂看了这位女记者一眼后,冷冷地答道:“过去很感兴趣,但自从看到你以后,我对女性就再也没有兴趣了。”这位女记者被当众奚落,自讨没趣。

十二、回避锋芒法

在辩论中,面对对方咄咄逼人的攻势,我们有时需要针锋相对地与之对抗,有时也需要委婉巧妙地回避其锋芒。当我们面对一些不屑于回答,或者难以回答的问题时,便不妨采用回避的方法。辩论中合理的规避同样可以展示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巧于周旋的聪明才智。

在瑞士,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彼斯塔洛奇,一次,有人向他提出一个伤脑筋的问题:“您能不能看出一个小孩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

“当然能!”彼斯塔洛奇很干脆地回答道:“如果是个小姑娘,长大一定是个妇女;如果是个小男孩,将来准是个男人。”

小姑娘长大后是妇女,小男孩长大后是男人,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这话对一般人而言,所提供的信息是零,但它又是真的。彼斯塔洛奇用这种空而不假的话回答了对方的只有算命先生才能答复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