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东中医教育的基础

广东中医教育的基础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25年,广东医学实习馆改名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27年因校长罗熙如病逝,学校停办。以上这些在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成立前或筹办期间兴办的中医教育组织,成为当时广东中医教育的主要力量,也反映出社会对正规的中医教育有着迫切的需求。中医教育组织之间的学术交流极大地提高了广东中医学术水平,为民国年间广东各中医学校培训了许多教师医师。因此,结团集社是中医教育由师带徒向学校过渡的形式。

早在清代末年,广东已经出现了一些自发的中医社团组织,它们与后来创办的中医学校有着密切的联系。

清末,政府试图进行一系列改良革新。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清帝谕立停办科举,改办学堂教育。部分地区开始出现西医学堂。当此之时,广东中医界认识到未来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学校教育,但中医学堂不是朝夕可以建成的,工作当先从结团集社,学习提高开始。光绪三十二年(1906)六月,南海人罗熙如、黎棣初发起成立医学求益社。罗熙如执笔的《广州医学求益社联课小引》称:“医学有求益之邃功,而无速成之希望……凡我同人,宜互相砥砺。”医学求益社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很快就联络起了广州、南海、佛山、中山、四会、顺德、花县、江门、三水、清远、东莞保安、香港、澳门等地区同人383人,另有社董67人,合计450人。筹设中医学堂被列为目标之一。光绪三十四年(1908)二月,广州医学求益社正式举行开幕式,粤省督宪张人俊派员前来训词,勉励说:“设社求益,自能兼师其长。既设赠医阅书之所,又推制药留医之仁,由是扩充设立学堂。”

1912年民国成立后,广州医学求益社改名广州医学卫生社,宗旨为:“联络医界团体,振兴医务教育。”社务工作由潘茂林、鞠日华、陈月樵等人主持。该社举行各种学术活动,进行论文评选等。先后吸收社员167人,名誉赞成员60人,共计227人。1917年,广州医学卫生社衍生出“广东中医教员养成所”,由陈月樵主办,地址在广州小东门清水濠,学制1年,课程设“素问”、“伤寒”、“难经”、“脉学”、“金匮”、“诸家学说”、“刺灸”、“解剖”八门,后增设“温病学”一门。1918年,原医学求益社同人罗熙如、黎棣初等又创办广东医学实习馆,又名“广州医药实学馆”,地址为广州西关十八甫冼基南。医学实习馆学制2年,开办前后六届,毕业学员共计百余名。1925年,广东医学实习馆改名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又名广东中医学校),1927年因校长罗熙如病逝,学校停办。

以上这些在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成立前或筹办期间兴办的中医教育组织,成为当时广东中医教育的主要力量,也反映出社会对正规的中医教育有着迫切的需求。中医教育组织之间的学术交流极大地提高了广东中医学术水平,为民国年间广东各中医学校培训了许多教师医师。例如医学求益社的陈惠言、陈汝器、梁湘岩、古绍尧、卢若愚;医学卫生社的吕楚白、邓鹤芝、郭梅峰、吕安卿、卢宗强、钟少桃;中医教员养成所的周仲房、邓炳煌、庄省躬、陈月樵;医学实习馆的陶葆荪、谢泽霖、黄悌君、谢培初、黎兑刍;九大善堂的梁翰芬、黎云卿、许振庆等,这些人在1924年以后分别任教于广东各大中医学校。因此,结团集社是中医教育由师带徒向学校过渡的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