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教学的基础是什么?

教育教学的基础是什么?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是一种主张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教学理论。这种理论虽然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由杜威提出,但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很快。与“教育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准备”的传统观点不同,杜威认为“我们不可能明确地预言二十年后的文化是什么样子,因此也不能准备儿童去适应某种定型的状态。”

二、学生中心说

学生中心说也属于单主体说,它又称作儿童中心说、儿童中心主义,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理论的过程中,针对教师中心说而提出来的。它是一种主张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教学理论。这种理论虽然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由杜威提出,但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很快。

(一)理论基础

1.生长主义的教育观

与“教育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准备”的传统观点不同,杜威认为“我们不可能明确地预言二十年后的文化是什么样子,因此也不能准备儿童去适应某种定型的状态。”“因此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8)儿童生活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生长发展的过程,所以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如果说教育给予了儿童一种适应的话,那么这种适应不是别的什么,只是健康地生长发展而得到的适应。因此,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即教育的目的是儿童的生长发展。显然,这就从根本上把教育教学的立场,从过去的社会、教师、道德转移到了儿童身上。

2.教育本质价值取向

学生中心说提出教育总是对个人的教育,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因而教育必须首先满足个人的需要,教育教学应该为儿童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智力和情感的和谐发展提供养料,教学就必须依据儿童的兴趣、爱好来进行组织。

对于儿童的生长来说,一切科目只是处于从属地位,它们是工具,其价值在于服务于生长的各种需要。个性性格比教材更重要。不是知识和传授知识,而是自我实现,才是教学的全部目标。学习是主动的,包含着心里的积极开展,包含着从心里内部开始的有机的同化作用。教育教学必须站到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决定学生学习质量的是儿童而不是其他。

3.发展的儿童观

儿童永远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之中。他们不仅身体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之中,而且心理更是处于剧烈的积极变化之中。儿童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联系,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形成年龄特征”。(9)认知过程中的感觉、知觉、技艺、思维、想象等,均是处于不断的积极变化之中,个性心理特征的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同样也处于不断的积极变化中。儿童绝不是所谓的“小大人”,儿童就是儿童,是身心处于时时不断发展之中的儿童。

4.机能主义心理学

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在美国的心理学派,由实用主义创始人詹姆斯推动,主要代表由杜威、安吉尔、卡尔、吴伟士等。这一理论反对构造主义心理学把心理分解为感觉、感情等元素,也不同意只研究人的内部意识行为,同时也力图超越官能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心理的适应性、主动性和整体性,指出心理学要特别重视研究心理的适应问题,看重意识活动在人类的需要与环境之间起重要的中介作用。它认为,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心理具有适应的强大功能。心理活动的功能是获得、确定、组织和评估有关经验,以及随后利用这些经验来指导有机体适应行为;要辨清心理活动的适应意义,对过去经验的依赖,对有机体未来活动的潜在影响;动机是机能的内在动因,动机与有机体的适应行为存在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10)

(二)基本观点

1.儿童是社会的未来

成人所代表的社会只是过去的社会。而对于发展中的人和社会来说,更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现在和将来。儿童在现在的教育中经验了什么,在将来以什么样的行为方式重塑社会,这对于教育教学来说才是更根本的问题。未来社会的主人是现在的儿童,而不是现在的成人。重视未来,就要求人们在教育教学中把眼光从教师移向儿童。对于过去那种的田园生活和古老故事,儿童更愿意看到充满科幻色彩、展示未来生活的“网络动漫”。也就是教育教学应由“成人中心”文化向“儿童中心”文化转型。

2.学生发展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传统教学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个是伦理学,一个是心理学,其中把社会的伦理基础放在首位,从而使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总是围绕外在于儿童的成人经验。现在人们逐步认识到,支配教育教学目标制定主要的是儿童的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技能发展的规律,而不是其他。特别是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提出,使人们恍然大悟,清醒地看到原来被强调为纯粹社会性的东西其根源还在于儿童的心理内部。教学过程的依据在儿童心理内部,不仅知识传授、技能形成和智力发展是这样,就是处世态度、道德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也是如此。并且,教学过程的发动和维持,全在于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参与。我们从事的一切教学活动,不再是来自于教师或是要规范学生了,而是来自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学生身心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起支配地位的不是教师的经验,而是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3.教学过程的“新三中心”学生中心说认为,在教学要素中,学生是中心;在教学内容中,经验是中心;在教学组织上,活动是中心。

这种主张认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教学过程必须围绕学生的追求和兴趣来组织。不仅如此,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所承载的已有文化,这样的文化实质上仅是成人过去的经验。儿童生长发展过程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质不是过去人们所割裂开的作为学习主体的儿童和作为学习客体的内容,而是经验。经验既包括学生,也包括内容,还包括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样的经验不局限于课本里成人过去的经验,而且包括儿童现在的经验,甚至萌发着未来的经验。教学不能再以“课本为中心”,必须走出课本,以经验为中心。

课本中的经验是“死经验”,还有待于激活。而儿童经验是活经验,是活动中的经验。因此,经验的存在形式就是活动。活动有本能性的自发活动和社会性的自觉活动,社会活动是儿童人性的表现。社会活动是具有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一致性的,它既是社会所需要的,也是家庭里经常开展的,还是学校可以开设的。

4.重视学习能力和情感的培养、学法和教学过程教师中心说产生于自然科学知识取代人文科学知识占据支配地位的时代,所以它所强调的知识传授是侧重于科学知识的传授,科学知识更多的是人类理性的产物,是认知性的。而人文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并重,这是学生和谐发展的基本内容。为此,学习方法的研究就成为心理学家的主要任务,教学过程就成为学生体验的真实写照、情感流露的自然流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