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础教育的服务供给

基础教育的服务供给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三地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建议三地政府承诺通过多种方式增设高位均衡的义务教育学校、高质量的幼儿园、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教育券是一种教育凭证,是在教育领域中实行的一种代币券。学校凭所收上来的教育券,到当地教育主管部门领取相应的教育经费。开展分类定向“教育券”制度试点这种做法有助于缓解京津冀三地因户籍等问题造成的上学难、上好学难等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从最基本的教育服务供给做起,应对京津冀人口流动压力与挑战:

1.确保为首都地区疏解人口提供有质量的基础教育

建议三地政府承诺通过多种方式增设高位均衡的义务教育学校、高质量的幼儿园、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采取非义务教育名校(园)异地办分校(园)等措施,完善迁移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接续教育。

义务教育的规模是相对刚性的,与地区人口数量直接相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功能调整和产业迁移必然带来一定规模的人口跨区域迁移,伴随产业转移,将形成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规模的调整——北京疏解区域有可能减少,新的产业聚集区有可能增加。但是,新的产业聚集区必须以优质教育资源作为先导和保障,为企业落户提供优质义务教育资源,保证疏解的学生到承接地以后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做不到这一点,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还是会在北京“坚守”,不能最大限度地解决人口疏解问题,同时也很难在产业转移地区形成可持续的、稳定的产业发展规模,反而增加交通问题。义务教育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领域,关系能否为迁转人口的子女提供基本的优质教育资源,直接影响人才的流动。

目前三地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建议三地政府承诺通过多种方式增设高位均衡的义务教育学校、高质量的幼儿园、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可以通过财政帮扶、人口流动下的接续教育帮扶、师资帮扶和校际帮扶等路径推进均衡发展,还可以联手通过优质课程资源共同开发、师资管理干部培训、联合教研、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一体化、实验实训基地共建、校际之间的“手拉手”、名师工作站建设、高校科研机构举办附中附小等方式,加快提高京津冀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

通过非义务教育名校(园)异地办分校(园)和建立友好校等形式,三地开展教育合作,可以为配合人口疏解提供所需的教育支持。

2.实行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输出输入两地共管制度

建议三地政府依法为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提供就学机会,继续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在输入地就学政策制度,根据中央对人口疏解的总体要求,科学设置就学资格标准条件,优先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平等入学,稳步完善义务教育后在输入地继续升学的机制。①三地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从根本上建立全面而清晰的经费筹措保障机制,将随迁子女教育经费纳入流入地预算内,保证流入地政府的经费补偿。②义务教育布局需要考虑企业迁移、人口流动所需的优质教育需求,需要提供充足的学位和有效的接续教育。优先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平等入学,稳步完善义务教育后在输入地继续升学的机制。③针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流动性大的特点,应探索建立动态的户籍管理制度,探索制定以居住地为依据的人口登记制度,将户籍改革与全国统一标准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动态结合起来,为学生转学提供及时的生源信息保障,逐步实现户籍与社会福利体系的脱钩,以期在合理的限度内放宽流动人口准入条件。④建立起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输出输入两地共管制度,国家要立足于未来流动人口的发展趋势,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出台随迁子女教育专项法律,为政策的执行提供法律依据与保障,使随迁子女教育政策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另外要强化教育督导职能,在教育系统内部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监督体系,在教育系统外部积极地动员社会力量展开动态监督,以保障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和教育质量。

3.开展分类定向“教育券”制度试点

建议近期先在疏解人口接纳地或流动人口输入地的公办学校及幼儿园施行,在中小学生学籍登录电子化的基础上,有关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缺口需要由中央和省级财政统筹安排。待条件具备时,再扩展到相关民办学校,也可以率先在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时试用。

教育券是一种教育凭证,是在教育领域中实行的一种代币券。教育券制度具有保障教育经费、创新教育管理体制等特点。学生及其家长有权决定凭教育券选择自己想去就读的学校就读。学校凭所收上来的教育券,到当地教育主管部门领取相应的教育经费。教育券制度通过将教育经费以教育券形式平均发放给学生,让学校竞争学生手中的教育券而获得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这种间接的财政拨款方式是对传统的政府直接向学校拨款的教育投入方式的一种制度性创新。实施教育券制度,转变公共教育资源“政府—学校—学生”的传统配置模式为“政府—学生—学校”的新型模式。

近期先在疏解人口接纳地或流动人口输入地的公办学校及幼儿园施行教育券制度,有利于京津冀三地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能够得到输出地和输入地两地共管。输出地为所辖区域的适龄儿童通过发放教育券方式投入教育经费,流动人口子女选择在输入地的学校学习,则可以把输出地的教育券交给输入地的学校,学校可以得到输出地的拨款,输出地与输入地的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缺口则需要由中央和省级财政统筹安排。教育券制度通过一定阶段的实行得到认可后,可尝试再扩展到相关民办学校,也可以率先在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时试用。

试行教育券制度,有助于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人口疏解的目标,使三地的家长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最符合需要的学校。教育券也可以由居委会按照当地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的适龄儿童人数发放。在条件成熟时,可以直接通过银行打入家长账户。开展分类定向“教育券”制度试点这种做法有助于缓解京津冀三地因户籍等问题造成的上学难、上好学难等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4.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

建议在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形势下,推动普通高中与高校合作建立有利于不同潜质学生发展的制度机制;同时,探索特色高中、综合高中、普通高中增设职教内容等渗透职业教育元素的模式,适应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以多样、特色和优质为目标,以实现办学体制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突出发展优势。

在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形势下,要推动普通高中与高校合作建立有利于不同潜质学生发展的制度机制。主要可以考虑:①各个高校可以设定严格的标准,符合标准的某类高中毕业生可以准予破格录取;②特色优势突出的普通高中可以与高校之间建立某种合作关系,在一定的框架和尺度下,可以开办大学预科班;③普通高中可以与高校合作,为某类具有特长的高中学生设立实验班,聘请高校教授给予辅导;④邀请大学教师为普通高中特聘教师,为学生开设特色课程。

京津冀三地普通高中在培养模式多样化方面,应全面了解学生的需求、意向,并结合学生发展的不同潜质基础,合理调整学校的教学内容。综合高中是通过学生分流实现因材施教、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要途径。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学术性向已经基本明确,擅长和喜欢走职业技术之路,还是准备走学术之路。高中阶段可以给予尝试的机会,学生可以试学2个月,然后重新选择,以增加学生的选择性。普通高中增设职教内容,职教内容可以作为选修课程,对于职教内容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准备考高职;对于职教内容不感兴趣的学生可以不学,或者选修之后,继续考学术性的高校。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开展职业教育,是满足部分人谋生的需要。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还表现在教学形式方面,可以采用诸如“走班制”学习、扩大选修课比例以及学分制等多样化的形式满足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多样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