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基础知识

教育基础知识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能够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当时的教育内容以礼乐为中心,且包含文武两个方面,称为六艺教育。

(一)教育的概念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以教之”。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能够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指的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我们可以把教育定义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教育中的成人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三)教育的起源

关于教育的起源,教育史上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该学说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该学说认为,教育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这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学术问题提出的学说。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孟禄。该学说认为,教育产生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而这种无意识的模仿不是习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

4.教育的劳动(社会)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劳动起源论者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运用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阐述人和人类社会起源的观点,从恩格斯的“劳动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人类本身”这一基本命题出发,推断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四)教育的发展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同,教育也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

1.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不同地域和国家在历史上也具有不同的教育形态和特征。

(1)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如下。

1)古代中国。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孟子》里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形式已经比较完备,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即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与设在地方的学校、设在闾里的塾校。当时的教育内容以礼乐为中心,且包含文武两个方面,称为六艺教育。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即礼、乐、射、御、书、数。西周之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孔子的私学规模最大,他也成为儒家的创始人。当时发展起来的还有墨家、道家、法家等。儒墨两家发展最大,成为当时的显学。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了百家争鸣盛况的形成。

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等级制度非常严格,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说,严重制约了人才的教育和发展。隋唐实行科举制度,武举制度形成于唐朝。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特别是《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被规定为八股文。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兴学校。

2)古代印度。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印度的教育和宗教紧密相关。在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的教条是教育指导思想,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婆罗门教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和婆罗门教相比,佛教比较关心大众,表现在教育上主要是广设庙宇,形成了寺院学府的特色。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而且各科都贯穿神学。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欧洲封建社会的僧侣教育和骑士教育都脱离生产劳动,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服务。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2.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14世纪以后,欧洲产生了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平等、博爱,反对等级观念,对当时和后世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3.近代教育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4.20世纪后的教育

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革命发展迅猛,在改变世界的同时,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强调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2)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全民化是指教育对象的全民化,亦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它特别强调要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脱除文盲。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这意味着要对社会弱势群体学生给予特殊照顾;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如办学的自主性、根据社会需求灵活设置课程、编写教材以及价值观的多样性等。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五)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依据其作用的对象、作用的方向、作用呈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1.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对人的培养进而影响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文化功能和教育的科技功能。

2.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教育的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负向功能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3.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教育目的相吻合的结果。如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等,就是显性教育功能的表现;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六)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人口功能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第二,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第三,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第四,有助于人口迁移。

2.教育的政治功能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第二,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第三,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反过来,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也有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第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第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第四,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第五,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第六,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的经济功能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第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反过来,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第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第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第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第五,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教育的科技功能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第二,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第三,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第四,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反过来,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第二,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第三,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第四,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5.教育的文化功能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具有文化传递、保存的功能;第二,教育具有文化选择的功能;第三,教育具有文化交流、融合的功能;第四,教育具有文化更新与创造的功能。反过来,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第二,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第三,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1)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学校文化的特征:①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②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③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④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2)校园文化。所谓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3)学生文化。学生文化的成因: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②同伴群体的影响;③师生的交互作用;④家庭社会经济地位;⑤社区的影响。

学生文化的特征:①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②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③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④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