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临终关怀中人际关系

临终关怀中人际关系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霍曼斯指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临终关怀中的人际关系,是临终关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课题,对于提高临终关怀质量,维护临终患者生命尊严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习目标

识记

1.能准确掌握下列概念:人际关系及状态和吸引;心理方位及心理距离;社会认知、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价值效应、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固定印象、认知疗法。

2.能正确陈述临终关怀中的人际关系、医患关系、护患关系、医护关系、社会工作者与患者关系、志愿者与患者关系。

3.能简述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4.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人际吸引的分类、阻碍人际吸引的人格特征、增进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

5.能准确陈述建立良好临终关怀人际关系的目的与基本条件。

6.能准确描述临终关怀中医患关系分类模式和护患关系分类模式。

理解

1.能正确描述人际关系的功能和作用各种人际关系状态的过程,以及调节人际关系的成分。

2.能简述医学人际关系的特征。

3.能正确陈述心理方位的相对差位等级和基本类型。

4.能举例说明人际关系建立的各个阶段和影响因素。

5.能正确陈述临终关怀中人际关系的性质、基本原则、特征和功能。

运用

1.能够根据提供的临终患者住院病例,拟订一份医患和护患关系的策略。

2.能够理解社会认知在临终关怀中的运用。

3.能够根据临终关怀中护患关系中的阻抗原因,提供有效调控护患关系的措施。

4.结合临终关怀中影响医护关系的主要因素,制订预防和解决的对策。

5.能够运用人际关系发展的理论,提供临终关怀中人际关系的发展和各阶段任务的计划。

知识链接

英国临终关怀协会(LACDP)2014发布《One chance to get it right—Improving peop Ie's experience of care in the Iast few days and hours of Iife》。此文件制订了日后将在英格兰保健护理机构开展的照护临终患者的工作路径和方法。这些路径和方法适用于任何有临终患者的场所,包括医院、护理院、患者家中,以及不同机构场所转运的过程中。

视野拓展1

人际交往的理论基础

人际关系建立从无到有、纷繁芜杂,但也有规律可循。目前较为认可的理论有以下几种。

1.社会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W.Schutz)提出了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个个体在人际互动中,都有3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3种基本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

2.社会交换理论 是由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首先提出的。霍曼斯指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

3.互动理论 美国的理姬薇教授提出了性别歧视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们是生活在互动的交往中的,在求职、应聘、面试时都会有直接和间接的互动。在互动中,人们自动地识别出对方的性别并以此作为前提条件。

4.社会实在理论 社会实在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他用社会实在性的观点解释人际交往关系的现象。社会实在性是指当人们对自己的态度或意见正确与否不能把握时,往往会将周围其他人的态度、意见或行为作为暂时性的判断标准,以使自己的态度、行为与周围的人保持一致。

视野拓展2

首因效应实验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钦斯(A.S.Lochins)以实验证明了首因效应的存在。在他的实验中,卢钦斯用了两段杜撰的描写一个叫詹姆的学生的生活片断的文字作为实验材料。这两段文字描写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人格特征,一种是热情且外向的人,一种是冷淡而内向的人。卢钦斯以不同顺序对这两段材料加以组合:一种是将描写詹姆性格内向的材料放在前面、描写他性格外向的材料放在后面;另一种顺序则正好相反。接着,卢钦斯将材料让两组水平相当的中学生分别阅读,并让他们对詹姆的性格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先阅读的那段材料对被试进行的詹姆性格的评价起着决定作用,从而证明了第一印象对于认知的影响。在首因效应中,对情感因素的认知常常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相互认知、情感互动和交往行动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临终关怀中的人际关系,是临终关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课题,对于提高临终关怀质量,维护临终患者生命尊严有着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