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临终关怀学理论概述

临终关怀学理论概述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对理论的定义,临终关怀学理论是由一组临终关怀相互关系定义、基本概念和概念间关系、临终关怀观点和假设等组成的用于解释临终关怀的系统性描述。临终关怀模式是临终关怀学理论的雏形,需要用科研及实践不断地检验、总结及明确,以发展为完善的临终关怀学理论。临终关怀学服务理念是指导临终关怀服务团队成员开展临终关怀工作的思维及行为的价值观和信念。

一、理论的概述

理论(theory)是对特定领域内某些现象和本质进行系统、整体的描述,是对事物本质进行有目的、系统性和抽象性地概括。理论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概念、定义、概念间关系、假设和观点等组成的用以解释某种事实的系统性描述。理论是在已经观察到的事实、现象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形成的;理论可以用于指导实践,反过来也可以被实践检验和修正。

理论的基本组成包括以下4个部分。

(一)概念(concept)

是描述物体、属性或事件的一些词组。概念的形成过程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方法完成,是人们对周围环境中的某种物体所形成的印象,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属性及其本质的理性认识。概念为人类认识事物及相互交流提供了途径。人们通过感觉对客观事物产生认识,再通过知觉对客观事物产生总体的印象,进而形成概念。可见,概念是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成果与概括。根据概念所代表的事物在现实世界中能被观察的程度,可以将概念分为如下。①经验性概念:指容易在现实世界中观察或体验到的事物、属性或事件,如月亮、树木等。②推理性概念:指可以被间接观察到的属性或事物,如疼痛、脉搏等。③抽象性概念:指在现实世界中不能被观察到的抽象概念,如高兴、调整等。概念是理论的直接组成部分,如人、环境、健康、护理等构成了护理理论的基本概念。

(二)定义(definition)

是对字、词、句的真实意义的具体描述。理论中的任何一个概念都有适合于该理论的定义,借助定义可以清楚地界定理论中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表达概念的内在含义。理论中概念的定义可以分为概念性定义和操作性定义,其中概念性定义是关于概念的一般含义的陈述;操作性定义是指测量某一结构或变量所必需的具体操作活动,操作性定义有助于以量化的方式测量理论中的各变量及其关系。如疼痛的概念性定义为“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到的不愉快的体验”;疼痛的操作性定义为用“0~100的等级尺度来测量疼痛”。

(三)假设(assumption)

又译为假定,是对理论中的概念的描述或对概念间关系的一种假设,一般指没有确切证据证明,但被公认为正确的陈述。在科学研究中,假设是对客观事物的假定性说明。假设的提出者在基于这些假设是事实的前提下,以此为依据进行逻辑推理。人们借用假设的手段,通过实践验证,从现象到本质,逐步地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从而不断完善旧理论,建立新理论。

(四)现象(phenomenon)

是指客观世界中能为人们所感知的任何事件或事物,它是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事实。在特定的学科领域,一定的现象反映了学科的知识范畴与领域。如护理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护理现象,目的是通过研究,揭示护理现象的本质,总结客观规律,从而指导护理实践。

二、临终关怀理论的概念

(一)定义

根据对理论的定义,临终关怀学理论是由一组临终关怀相互关系定义、基本概念和概念间关系、临终关怀观点和假设等组成的用于解释临终关怀的系统性描述。临终关怀学理论是在临终关怀实践中产生并经过临终关怀实践检验证明的理论体系,是对临终关怀领域中的现象、活动的本质及规律的系统总结。

(二)含义

临终关怀学理论以临终关怀理念及临终关怀实践为基础,并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原理及原则,清晰阐明了临终关怀现象的本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其观点及概念比临终关怀理念及模式更具体,能够用于指导实践,解决临终关怀服务实践中的问题。

三、临终关怀学理论体系

临终关怀学的理论体系是临终关怀服务团队在长期的临终关怀实践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当在实践中发现理论无法解释新问题和新现象时,就会建立新的理论或发展原有的理论,使临终关怀学理论体系日益丰富与完善。

四、临终关怀学理论的分类

按照临终关怀学的抽象程度及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可以将临终关怀学理论分为以下3种类型。

(一)临终关怀理念

是指临终关怀服务团队工作人员应用逻辑分析、推理等抽象方法阐述各种临终关怀现象之间的联系而形成的价值和信念体系,临终关怀理念为临终关怀学理论和模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临终关怀理念会左右临终关怀服务团队工作人员的思维、影响其行为,但并不能直接用于指导临终关怀服务实践,解决具体的关怀照护问题。

(二)临终关怀模式

临终关怀模式是以笼统而较为抽象的方式阐述临终关怀现象的本质及各现象之间的关系。临终关怀模式是临终关怀学理论的雏形,需要用科研及实践不断地检验、总结及明确,以发展为完善的临终关怀学理论。

(三)临终关怀理论

可以界定为描述临终关怀现象,解释临终关怀现象之间的关系,预测临终关怀结果或说明临终关怀的照护事实的概念化。与其他成熟的学科不同,临终关怀理论的界定在不同的临终关怀文献中是不同的。

五、临终关怀学服务的理念

(一)理念

理念(philosophy)是人们思想与情感的信念系统,它以一定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言行。理念一词来自拉丁文“philia”(意为爱)及“sophia”(意为智慧),两字结合意为智慧之爱。其英文的字面含义为找寻真理(search for truth),中文多译为理念、哲理。

不同的学科对理念有不同的认识。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理念是人的价值观和信念的组合,它以原则形式左右人们的思维,指导并影响人们的行为,它能够协助个人判断是非,还可以帮助个人决定事物的价值,理念是事物实践性的具体表达。

(二)临终关怀学服务理念的概念

临终关怀学服务理念是指导临终关怀服务团队成员开展临终关怀工作的思维及行为的价值观和信念。其中信念(belief)是指通过自身判断后所接受的观念;价值观(value)是个人拥有的判断是非和价值的观念,由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与社会及其重要关系者的互动逐步形成。

临终关怀服务团队成员的信念与价值观会直接影响其与服务对象的互动和临终专业实践。临终关怀学服务理念是临终关怀服务团队成员作出临终关怀服务判断及决策的依据,同样也会表现在临终关怀服务行为上。

(三)临终关怀学理念的基本要素

人、人类、生命、生命开始、社会、环境、姑息医学和姑息治疗、临终护理、临终患者、临终关怀学对人的认识是临终关怀学理念的基本要素。对这些要素的深入诠释和扩展也就形成了现代临终关怀学理念的基础。

1.人 人,一直是哲学、心理学研究的目标。关于“人究竟是什么?”每个专业的研究者都有自己的概念和定义。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两足动物”、“人是理性动物”、“人是政治产物”;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认为“人是有理性的生命体”;康德认为“人是有道德情感的”;黑格尔认为“人的本质就是自我意识”;而马克思则认为“人能够从事劳动,这是人和动物的唯一的,然而也是最基本的区别”。

(1)生物的人说:人属于生物学分类中脊椎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的有机体,拥有自己独特的遗传物质,即人所特有的并带有其个人特点的23对染色体及其上面的基因,以及与之有关的具有特定物质形态和功能,拥有发展意识经验潜能的脑,并具备发展与社会互动的潜能。受精卵、胚胎尚未产生自我意识的生物学基质——人脑。因此,胎儿虽有人脑,但尚未具有产生自我意识的条件,又未直接处在社会关系中,更未扮演社会角色的人类生命体,显然仅是生物的人。生物的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育为社会的人,但生物的人毕竟不是社会的人,还只是可能的社会的人,也同样存在在发育过程中失去成为社会的人的可能。

(2)社会的人说:指在社会关系中扮演一定社会角色的有自我意识的实体,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在与社会互动中才能完整形成。社会的人也可能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复归为生物的人。

人不同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是有意识的,能自觉地从事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从人类学和社会学宏观上看,人是生物体和社会属性及个人自我意识的统一体。

2.人类 人类作为动物种类之一,可以完全是一个生物学观念,界定某生物为人类的成员,它必须具有某些从外表显而易见且能清晰辨认的构造特征。人类具有的特性包括人类的生物性、心智性、关系性和人类的复杂性、时间性与潜能性。

3.社会 社会是以一定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共同体。人是社会的主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与一定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在这基础上产生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推动着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表现为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社会发展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曲折性和前进性的辩证统一。

4.环境 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对支持人类生命、生存及其活动十分重要,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内环境包括生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有有生命的系统都包含一个内环境和围绕在其周围的外环境,外环境是所有对生物体有影响的外界事物,内环境能够和外环境交换维持生命所需要的物质,并帮助有生命的系统适应外环境的改变。因此,维持内环境平衡是延续生命的必备条件,外环境对生物体的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临终关怀需要关注环境,为服务对象提供有助于最佳生命质量状态的安宁环境。

5.姑息医学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姑息医学实用定义:是对那些所患疾病对根治性治疗无反应的患者积极的、整体的关怀照护。镇痛、控制其他症状和减轻精神、心理、社会的创伤,缓解宗教的困扰是其主要的宗旨。

2002年,WHO对姑息医学的定义重新作了修订,即姑息医学是一门临床学科,通过早期识别、积极评估、控制疼痛和治疗其他痛苦症状,包括躯体、社会心理和宗教的(心灵的)困扰,来预防和缓解身心痛苦,从而改善面临威胁生命的疾病的患者和他们的亲人的生命质量。

姑息医学是一门医学专业,是医生执业的一门临床专业学科。

姑息治疗是一种暂时减轻患者的某些症状或痛苦而不能消除病因的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法对于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来说,主要是控制或缓解疼痛,但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疾病。姑息治疗虽然暂可减轻患者的痛苦,但大剂量镇痛药(如吗啡)的应用可导致抑制呼吸功能而致死等现象。因此,临终关怀执业医师对临终患者提供姑息治疗时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使用镇痛剂的后果,让患者及其家属表达自己的意愿。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使用姑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轻或缓解疼痛,提高生命质量。

6.临终护理

(1)定义:是指综合应用临终医学、临终护理学、临终伦理学、临终心理学、临终关怀社会学和老年医学的理论与技术,以临终患者及其家属为服务对象,将姑息护理、心理照护、照料护理、哀伤护理、死亡教育等融于临终阶段的护理中,并以改善和提高临终患者及其家属的生命质量为最终目的,提供连续性的、动态性的和综合的照料护理。

(2)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临终护理即濒死状态的护理,指患者从濒死生命状态到呼吸、心跳停止的临终死亡期的护理服务。广义的临终护理是指晚期疾病临终阶段所提供的以照料护理为主的整体护理。

(3)含义:临终护理是护士与临终患者及健康人(家属)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对临终患者身体和疾病护理的同时,强调关怀和尊重服务,强调心理护理和以人为中心,满足临终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特别是临终患者的身体、心理、精神、心灵和社会的需求,关注与患者相关的家庭、社会和环境。

临终护理把患者看作是一个整体的人,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方面诊断和处理临终行为问题。

7.临终患者 是指患有晚期疾病和临终阶段上的病痛、接受诊疗的人,这是生物医学的概念。但从医学社会学角度看,临终患者这一概念,通常用求医行为加以定义。临终患者是一种社会角色,患者对自己临终状态没有责任,患者应该与医护人员合作,寻求临终关怀服务团队的帮助。作为社会性定义,临终患者是一个因患晚期疾病有病痛,包括躯体、心理、精神、心灵和社会困扰而求医的人,是需要关注的人。患有晚期疾病、病痛或不适,有求医行为,接受姑息治疗或临终护理帮助,是临终患者这一概念不可缺少的3个组成部分。

8.临终关怀学对人的认识 临终关怀学研究对象是人,具体是指临终患者,对临终患者的认识是临终关怀学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和基础。

(1)人是一个整体,是个体按一定方式和目的有秩序排列的有机集合体:人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人首先是一个生物有机体,由器官、系统组成,受生物学规律控制;同时人又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精神、有文化,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具有社会性的人。两者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个体,各因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人是一个开放系统:人是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有机体,是自然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时刻与周围环境发生着关系,并不断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3)人的基本需要: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死亡,每个人都要经历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而每个阶段都有不同层次的、与众不同的基本需要。人的需要分为生理性、社会性、情绪性、认知性及精神性需要。

(四)临终关怀学理念对临终关怀学理论的作用

临终关怀学理论在临终关怀学理念的支配下形成。临终关怀学理念既为临终关怀学理论与临终关怀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哲学及价值基础,也为临终关怀学理论起指导和支撑作用。

(1)患者及其家属、社会与环境、姑息治疗与照料护理为临终关怀学理论的重点要素。

(2)不同的临终关怀学理念形成不同的临终关怀学理论。

(3)临终关怀学理论是对临终关怀现象及本质的规律性认识。

(4)临终关怀学理念是以人为本为基础。

(5)临终关怀学理论包含了对临终关怀学理念的深入贯彻。

(6)临终关怀学理论是临终关怀学理念的具体应用与表现形式。

六、临终关怀学理论的特征

(1)临终关怀学理论能够将概念以特殊方式联系起来,从而提供一个全新的观察临终关怀的方法和角度。临终关怀学理论通过对概念的有机组合,清楚地说明各种临终关怀现象之间的关系,用以描述、解释临终关怀现象,对临终关怀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临终关怀学理论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理论中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是通过一种有顺序的推理形成,前后一致,各概念间不能相互冲突或矛盾。

(3)临终关怀学理论简单易懂,并容易推广应用。一个好的理论应该尽可能用简单的词汇描述,其陈述的方式应简单易懂,才有可能在临终关怀实践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4)临终关怀学理论可以作为假设的基础而经受检验。临终关怀学理论要在临终关怀实践中进行检验,如果一个理论不能在实践中验证,就不能作为知识的基础。

(5)通过对临终关怀学理论的实践及研究,能够增加姑息医学和临终护理学科的知识。一个较为完整的临终关怀学理论可以作为假设提出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新的理论,为丰富姑息医学和临终护理学学科知识体系作出贡献。

(6)临终关怀学理论必须对临终关怀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这是临终关怀学理论最重要的特征。虽然临终关怀学理论不是实践规范、指南,如果理论中描述各概念间的关系是准确的,是切合实际的,实践者就可以按照理论进行临终关怀实践,并达到预期的目标。

(7)临终关怀学理论必须与其他已证实的理论及规律一致,但可留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七、临终关怀学理论目的与作用

(一)临终关怀学理论目的

1.对临终关怀现象的描述 临终关怀学理论可以用来描述一些临终关怀现象,阐述临终关怀现象的表征,从而加深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现象的认识。

2.解释临终关怀的规律 临终关怀学理论可以明确地说明两个或多个临终关怀现象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因为临终关怀学理论是由逻辑推理和理性判断产生,并经过实践验证,所以针对一些客观观察到的临终关怀现象集合,临终关怀学理论可用于阐述彼此的关系,并解释其规律。

3.评估临终关怀服务模式及效益 临终关怀学理论可用于分析临终关怀服务,根据所收集的临终关怀资料评估各种临终关怀服务模式及效益,并判断某种临终关怀服务模式是否可以进一步推广。

4.预测临终关怀事业的趋势和发展 临终关怀学理论能清晰地说明临终关怀现象产生所必备的条件。因此,当对相对变量进行干预后,可以根据临终关怀学理论,预测临终关怀事业的趋势和发展。

5.操纵临终关怀实践 根据临终关怀学理论,在了解某些临终关怀现象发生的原因、相关因素、程度、后果等情况后,通过人为地施加干预,使其结果向预测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操纵临终关怀实践的目的。

6.控制临终关怀服务质量和提高其水平 应用临终关怀学理论有助于提高临终关怀服务团队与服务对象互动的效果和临终关怀服务水平,通过临终关怀服务的记录和效果评价,能有效控制临终关怀服务各环节的质量和提高其水平。

(二)临终关怀学理论作用

1.提供临终关怀专业知识基础 临终关怀学理论为临终关怀服务团队实施临终关怀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知识基础,能促进团队成员质疑临终关怀服务中的价值和假设,从而进一步澄清对临终关怀的认识,确立专业信念。同时,为临终关怀服务团队解决目前临终关怀实践中的热点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

2.增进交流 临终关怀工作建立在临终关怀服务团队与他人交流的基础上。这种交流包括与临终患者及其家属、同行、团队其他成员等的交流。由于每个人使用的概念既抽象又具有高度的个性化,而专业理论作为框架为临终关怀服务团队提供了交流的共同术语,因此团队成员拥有相同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名词术语,可方便地与其他专业人员进行交流。

3.增强临终医学专业的自主性 自主是指独立和自治。作为一门学科,临终关怀学正在努力确定自身在医学中的独特功能和贡献。临终关怀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临终关怀实践的独立自主性。具体表现如下。

(1)当临终关怀学科拥有了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后,本学科的成员就可能被其他学科的人员称为专家,这就赋予了临终关怀服务团队执行临终关怀的自主权利。

(2)以坚实理论为基础的专业行为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敬。

(3)临终关怀学理论使临终照护变得清晰可见,增强临终关怀服务团队对内部的控制。

(4)由于临终关怀服务团队证明临终照护确实能产生与众不同的效果,临终关怀服务是有价值的,临终关怀学就变得更加独立和自主。

八、临终关怀学理论在实践中运用

临终关怀学理论的重要意义是为临终关怀实践、科研、管理及教学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如下。

(一)临终关怀学理论与科研

任何理论的发展都需要以科研为基础来发展其理论基础。针对临终关怀学理论的研究进行得越多,其对临终关怀实践的指导及应用价值也就越高。越来越多的临终医学专家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阐述并检验临终关怀学理论中各种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使理论对临终关怀现象及本质的预测与控制作用更强。同时,临终关怀学理论可以作为科研的理论框架指导科研。以临终关怀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对丰富及发展临终关怀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临终关怀学理论与临终关怀实践

临终关怀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临终关怀学理论来源于临终关怀实践,并指导临终关怀实践。同时,临终关怀实践又对临终关怀学理论进行不断地验证及完善。临终关怀学理论可以指导临终关怀服务团队对临终患者进行评估,计划及实施临终关怀服务,达到满足服务对象身心需要的目的,使临终关怀工作更具有科学性、独立性及自主性。

(三)临终关怀学理论与教育

临终关怀学理论及模式为临终关怀教育提供了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在临终关怀教育中,指导老师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及社会对临终关怀人才的需要,使临终关怀教育更加有序,有计划性及目的性。

(四)临终关怀学理论与临终关怀管理

临终关怀学理论可以为临终关怀管理提供有利的方向,使临终关怀管理者明确临终关怀工作的目标及工作的重点,促进临终关怀管理进一步向专业性、科学性的方向发展,从而保证及提高临终关怀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